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争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由于学生没有对诗歌观赏量的积存,就不行能到达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意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留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意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现),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终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由于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解释 “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生对比诗下的解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争论解决。最终,教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现)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眺望原野,远处天与地好像相接了,天涯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淌而飘荡着。名声莫非应由于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由于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宽阔天地飞行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争论(多媒体展现)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应矫正(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比多媒体展现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争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气氛。表达了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气氛。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当由于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当由于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当由于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当由于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方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方成沙鸥,且用宽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推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长(多媒体展现) 阅读这首诗,答复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逐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其次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分散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英勇。 尾联用比照(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凡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苦痛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得意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确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长。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作业布置。 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打算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根底、学习兴趣及学习力量,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动身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育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头好比提琴家上弦,唱歌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唱歌奠定了根底。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特别,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全部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美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常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效劳的,不应当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颖时不能忽视的学问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严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简单把学生的留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简单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当是一堂课胜利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观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力量的培育,是要反复思索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打算整个课堂都实行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白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忆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许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外表。其次,没有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泼,但总觉得只是一小局部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了。第三,从预备到完毕,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索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很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需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提醒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很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拟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临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展了细腻的观看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出示目标) 二、沟通争论 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比拟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要点提示: 1、绝句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三、沟通观赏方法 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观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1、把握形象 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头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会诗歌意境,进而把握思想感情。 练习: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展细致描写。 教师巡察,留意发觉正误例文,以便沟通比拟。 学生宣读例文: (1)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靠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好像相接了,天涯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宽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淌而飘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安静的江边夜景图。 (2)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悄悄地停靠在模糊的夜色中,四周一片冷寂。远处,星空低垂,原野宽阔无边;近处, 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独、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安静和孤独覆盖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孤独之感不由涌上心头。 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精确合理呢?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 2、体会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定带上了诗人的感情颜色。要精确把握意境,必需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 提示: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衬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整个画面清冷寂静。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正是以自然的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独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将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