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5页 / 共62页
第6页 / 共62页
第7页 / 共62页
第8页 / 共62页
第9页 / 共62页
第1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主讲老师&作者:于洪超老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变态心理学一、常态什么是“健康”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医学问题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获取健康和防治疾病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生命观、疾病观和健康观的概括。1948年,WHO: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99年,“躯体五快、心理三良好”:1.躯体五快:吃的快;便的快;睡的快;说的快;走的快2.心理三良好: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2.常态行为: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通常指2之间的。二、变态心理学变态:与常态相对应的叫“变态”,也叫“异常态”。变态心理:泛指低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矫治的一门科学。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一、研究对象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心理问题一般是指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出现了某些异常,这些异常让起困扰,但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心理异常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三个标准:心理功能失调、痛苦或功能性损伤、不恰当的反应。异常心理的分类: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主要分类CCMD-3,2001):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4.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突控制障碍和性功能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判别标准:数理统计标准;医学及症状学标准;个人经验标准;社会文化标准。研究领域: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提供辨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和方法;对心理异常进行科学分类;发展心理学理论。二、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目的1根据心理异常的病因学和病理学,建立一种有效的诊断系统;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的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研究任务1描述异常行为;2了解异常行为的原因;3预见异常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与后果;4控制异常行为继续发展。三、研究方法个案研究1是对单一个体的详尽描述与分析的一类研究。2应用价值:了解和帮助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获得假设,供进一步研究;描述罕见的心理现象的有效手段;提供反证,促进科学思考。3局限性:难以做出因果推论;当事人有时会歪曲自己的过去及记忆;不宜由个案研究得出概括性结论。相关研究1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来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2常用设计:自然组设计,即从现有的人群中选择受试者,以考察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3优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理障碍的变量;为许多心理评估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可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实施操作简单。4缺点:难以证实因果关系。流行病学研究1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障碍的患病情况来探索病因,拟定防治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究。2研究手段:主要是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流调研究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指标是发病率和患病率。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所发病例数/周期平均人口数100%患病率=某病现有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3研究的价值: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现象;可以告诉我们各种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发病与患病情况。实验研究1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的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其他变量的伴随变化,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称为实验31研究。2研究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确定操纵策略和控制方法、实施实验、对结果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提出推理。3模拟实验和动物模型4单一个案实验研究:以单一受试者为对象的实验研究。第三节变态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残害时期:驱魔治疗二、救援时期:19世纪以后三、科学萌芽时期:高尔顿建立颅相学四、神经学研究时期第一节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一、理论模式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由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伦发展的,并由近代医学家克雷佩林发扬光大。理论观点:它强调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主要与遗传、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因素及病菌等因素有关。二、具体观点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研究思路:首先要找到致病基因,再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如何激活这些基因以及基因激活后如何引起大脑生物学和功能的改变,最后通过强调抗环境因素,减缓或终止基因激活,达到预防心理障碍的目的。大脑机能状况与脑损伤1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相反)的一种过渡的机能状态。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2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的高级神经机能很正常。神经生化因素研究显示,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所谓中枢神经递质是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大脑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化学物质,它们具有传导和阻抑神经冲动的作用。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儿茶酚胺(CA)、r-氨基丁酸GABA)、脑啡呔神经内分泌因素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联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一般情况下,应激状态下的这些神经内分泌活动改变是生理性的,但如果应激刺激过于强烈,应激持续时间过于持久,则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衰竭,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持久的病理性改变,最终促使心理障碍或心身障碍的发生。素质因素一般认为,应激反应、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性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这种情况只有具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三、评价贡献1第一次在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疾病,都是生物学上的原因,有助于对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科学的了解;2为人类减轻和控制各种精神疾患,维护人们的精神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局限性1从研究单一的脑内结构或生化过程来推断人的复杂心理功能,或把动物的研究结果照搬于人类,结果往往相互矛盾,欠科学严密性;2认为生物学因素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唯一原因,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而不能为心理障碍提供完整的科学解释和全面有效的防治措施。第二节心理动力学模式一、理论观点人的许多行为不是自由选择的,而是由这些力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这些力基本上是无意识操作的,因此,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至于这些力所采取的活动形式,则深受个人童年期经验的影响。“这些力”的基本特点是关注于深藏一个人内心的动力活动或相互作用。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决定论认为人的几乎所有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发生的,都是由躲藏在内心深处无意识动机激发的。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人格结构说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生物性要素、快乐原则自我:心理性要素、现实原则超我:社会性要素、道德原则超我包含两个部分:自我理想和良心。焦虑和防御机制1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类型:真实的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的焦虑。2按照人格结构理论,自我经常处于以下三方面的压力或威胁之下:来自于本我的本能欲望要求直接的满足;来自于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压力;来自于超我的监督。3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到威胁,并且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之中得以解脱的手段。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否认、曲解、投射、退行、幻想、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离、转移、升华、幽默、理智化等。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Freud认为,性本能是驱使人活动乃至创造的一种潜在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做“力比多”。1口欲期(01岁)2肛欲期(13岁)3性器欲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生殖期(1218岁)梦的解释他对梦的核心看法是“梦是(受到抑制或压力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将梦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指做梦者醒来时能够回忆起来的梦的内容。隐梦指借助于外显的内容而被隐匿的表达出来的梦的无意识内容和真实的含义,是梦的实质之所在。显梦是梦的工作的结果。所谓梦的工作,指将隐梦变成显梦的过程,即伪装潜意识的愿望混过稽查的过程。Freud认为,梦的工作有四种方式:凝编、臵换、象征手法、润饰。“释梦”,即翻译出显梦中出现的景物、情节和过程的象征意义,并结合梦者的过去史、当前的经历与生活境况等推测出梦的真实含义。错误心理学他认为,错误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故,而是正当的“精神动作”,错误是两种不同的意图(干扰的意图和被干扰的意图)间的相互冲突的产物,错误代表了一个人的潜意识愿望和冲动,是这些愿望和冲动赖以表达的一种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错误分为六大类:口误;笔误;误读和误听;遗忘;丢失、误臵或误取物品;积累的错误与混合的错误。关于心理障碍的解释Freud认为,人的大多数心理痛苦和心理障碍之根源实际上在于童年时代。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失衡会导致神经症,在极端的情况下,自我丧失对本我的控制能力,便会发生精神病。三、后弗洛伊德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1容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阶段,提出“原型”这一概念。2阿德勒: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提出自由意志的人性观。3霍妮:将自我分成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化自我三部分,创立霍妮疗法。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的适度机能和自主性。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对心理社会齐发展提出八个阶段,创立了新的自我心理学。对经典分析理论的修正1由强调本我转向强调自我的作用,由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2由强调性驱力或利比多,转向重视个人实现与社会关系;3由注重童年期的精神创伤,转向当事人的现状和进行中的发展。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贡献1消除了心理障碍的神秘性和超自然解释,确立心因性理论中起重要作用,为身心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深层次心理疗法;3指出正常与异常行为之间存在连续性,创造了新的心理评估技术;4对现代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产生广泛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问题的概念局限性1心理动力学仅仅依据临床观察和个案研究,大多数看法缺乏科学、客观的实验验证和实验支持;2在理论的构建中,仅仅依赖推理,对无意识心理现象的解释过多任意性和主观臆断性;3仅研究没有代表性的病人,却提出关于儿童发展和有关正常人的理论,许多理论带有明显的文化偏见和泛性论色彩;4在人性问题上持过分悲观的看法,将人视作有动物本能驱动的,无力自控和自我了解的个体。第三节行为主义模式一、理论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研究机体对环境中的刺激所做的反应,心理学家的目标是对行为进行预见与控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障碍症状视作适应不良行为,这种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