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锡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21年11月目录前言1一、发展环境3(一)发展基础3(二)发展形势6二、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发展原则9(三)发展定位10(四)发展目标11三、空间布局14(一)一轴联通14(二)双带驱动14(三)两核引领15(四)全域协同16四、重点任务17(一)海洋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171.推进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172.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能183.推进数字经济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20(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211.推动海洋科技重点领域加快发展212.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水平223.打造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队伍23(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41.推进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242.建设智慧绿色港口24(四)国际国内双循环开放发展251.深度融入国内海洋经济循环252.拓展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空间26(五)海洋意识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261.创新发展海洋新闻宣传262.积极推进海洋意识教育273.完善海洋文化公共服务体系28五、保障措施29(一)加强组织领导29(二)健全管理机制29(三)完善政策支持30(四)强化监督评估考核30名词解释31附图33前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强国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海洋强国建设已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江苏海洋经济是覆盖全省域的,江海联动特色明显。沿江城市(不含南通)海洋产业法人单位占全省的35%,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的近50%。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涉海设备与产品制造等产业主要集中于沿江城市,海洋科研教育单位也主要集中在沿江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强省建设,持续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湖海呼应、港产城融合,大力发展江苏特色海洋经济。无锡海洋经济发展独具特色。无锡虽不临海,但江阴素有“江尾海头”之称,依托长江深水航道,港口航线直达全球各地。无锡拥有全球前三的海洋装备总体性能保障和新型装备总体设计技术开发的科研力量,“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均闪耀着无锡元素。2020年,无锡市海洋生产总值612.1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占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2019年6月1日,全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规定:沿海、沿江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区位特征、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与情况,制定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江苏省“海洋强省建设”等战略部署,根据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无锡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无锡市首次编制的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主要分析无锡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阐明“十四五”时期无锡市海洋经济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全市未来五年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范围为无锡市全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9一、发展环境无锡与海洋渊源颇深。距今6000年左右,长江大致在现今扬州、镇江一带入海,江阴属古长江三角洲的海湾地带。距今5000年左右,古长江口转移至现今的江阴附近,江阴是古代长江的入海口,历代为江防要塞,现今仍然是长江咽喉。无锡枕江抱湖,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相互呼应,东西沿江交通线与南北连接线纵横贯通,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网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支点城市,区位优势独特。“十三五”时期,无锡市海洋经济总量提升、结构趋优,为“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发展基础海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015-2020年,无锡市海洋生产总值由495.22亿元增长到612.17亿元,年均增速达4.3%,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5.0%-6.0%,占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8.0%。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0:67.80:32.20调整到2020年的0:61.49:38.51,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连续6年稳步提升。海洋相关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海洋科教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相关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27.80:8.44:63.77调整到2020年的23.91:11.08:65.01,主要海洋产业占比下降3.9个百分比,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海洋相关产业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在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主导产业特色鲜明,2015-202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与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在90%左右。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比总体上升,由42%提升至60%;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比总体下降,由50%降低至27%。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旅游业快速发展,年均增幅达12%。重点海洋产业集群式发展特色凸显。2020年无锡市涉海单位名录库最终认定涉海单位387家。从行业分布来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三大重点海洋产业数量占比分别为55.6%、21.7%和17.1%,其他产业涉海企业数量较少。从空间分布来看,涉海单位覆盖全市各个行政区。其中,江阴市数量最多,达208家,占53.7%,主要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梁溪区次之,拥有涉海单位76家,占19.6%,主要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惠山区、宜兴市涉海单位数量最少,分别占总数的2.8%、2.1%;剩余三区涉海单位数量较为平均,普遍在20-30家。深海科技为全国科技创新树立典范。2020年12月30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并被授予“江苏省实验室”,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船舶七二所牵头研制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另外,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江南大学健康食品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都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无锡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促进江海联动。推进港口航道建设,南京至长江出海口431公里的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无锡(江阴)港的通航条件显著改善,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加快多式联运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南沿江铁路、苏锡常南部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持续上升,宜兴丁蜀通用机场推进建设。海洋管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根据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基础数据,开展江苏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无锡市“十三五”海洋经济核算及无锡市涉海单位名录库更新。无锡海洋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在“十四五”期间仍有很大突破空间。海洋经济总体水平有待提升,海洋经济对无锡市整体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主要海洋产业中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产业链条较短,关联度不高。海洋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需拓展,“引陆下海”,使陆域先进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到海洋经济;将海洋科技与重点海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提高无锡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国民海洋意识整体不高,无锡作为非沿海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公众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统计监测体系有待完善,各海洋产业经济核算研究有待开展。(二)发展形势纵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锡海洋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需要应对诸多挑战。1.发展机遇从国际看,全球“蓝色经济”释放巨大能量,主要涉海国家对海洋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共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成为国际共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拉动全球贸易增长,将推动航运业务和港口的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国内看,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战略给海洋经济转型发展带来机遇。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和消费方式均面临加快转型的新要求,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旧动能转换为传统海洋产业注入新活力,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增长,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是未来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深海科技尤其是深海装备是未来海洋科学技术的最高点,为无锡的深海产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助于提升海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空间。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从产业发展角度,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迎来新一波快速发展机遇,这些产业带来的技术变革和创新,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推动海洋产业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从周边形势看,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形态的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展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苏锡常都市圈等战略叠加,为无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沿江海洋经济创新带、腹地海洋经济培育圈”总体布局勾勒全新图景,无锡作为沿江海洋经济创新带城市,必须增强机遇意识,放大深海科技优势和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向海而强,融合发展,开辟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2.面临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贸易成本持续升高,海洋经济外部输入型风险加剧,全球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将深刻影响全球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全球科技制高点和价值链竞争日趋激烈,海洋科技面临“卡脖子”风险。新冠疫情爆发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给国际航运、海洋旅游、船舶海工和水产品加工等外向型海洋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重要阶段,对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区域经济,提高海洋开发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碳达峰和碳中和”为协调海洋经济和生态保护提出更高要求,无锡面临着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变的挑战。从省内看,江苏省江海河湖联动发展,苏锡常一体化、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给无锡市带来机遇,同时面临竞争与合作关系更加复杂、虹吸与辐射相互交织等挑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集成无锡经济、科技优势,创新“海洋+”模式,构建“海洋+新平台”,拓宽“海洋+新空间”,打造“海洋+新业态”,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引领,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扩大海洋经济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