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工场手工业 一、涵义和界限 “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雇佣劳动,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原来,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个体和家庭工业都是经济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划界不可能,亦无意义。 手工业无明确定义。工业革命之初,以蒸汽机代替人畜力视为惊人之举,遂以动力区分机器与手工。然水力发达区域常以古老的水轮机代替蒸汽机,亦无碍技术革命。又如历史悠久的磨坊,曾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诸阶段,及用蒸汽机称火轮磨坊,仍是利用两片石磨转动。19世纪末发明滚筒制粉和联动装置(rolling system),才实现技术革命;前此均可称手工业。进人20世纪,手工工具演变为复合装置,不少应用精密机械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电力普及后,手工厂添置马达已属常事。因而研究工业结构者多以企业规模为准。如日本常将不足10人的厂视同手工业;日军占领华东时并规定20釜以下之丝厂为手工业。二次大战后,联邦德国以不满10人、年销售额”不满30万马克者为手工业。按规模划分,似更合理。 本文主旨在研究工场手工业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或散工制(puttingout system)颇为流行,就其组织生产说与工场手工业无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因重点在分析生产关系,我们曾详析工场手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包买商制的区别。本文目的不同,因将这些均作为散工制,并包括在工场手工业涵义之内。 二元经济论中所称“现代化”部门与“近代化”部门原属同义。鉴于我国正在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历史事物本文均称“近代化”。“近代化工业”即指机器大工业。 本文研究实指手工制造业,不包括营造业和手工运输、修理等服务业。由于篇幅关系,也删除了手工采矿工业。 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前锋1932年第一期,署名屈维它。二、二元经济和日本的经验西欧在工业革命前有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西欧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西欧经济力量的膨胀,社会结构的变革,资本价值观念的确立,都在这个时期。非洲、印度的征服,澳洲、美洲殖民地的开发,都是靠工场手工业的威力。英国和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都是手工厂和手工农场发展的结果。政治经济学就是这时产生的。托马斯曼、威廉配第的全部理论,魁奈的经济表,都是以手工生产为依据;斯密的国富论问世时,蒸汽机尚未在实用上推广。工场手工业为西欧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但只有英国可说是“自我”完成工业化的。稍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有个或长或短的机器大工业与手工业并行发展的时期。法国19世纪二十六十年代,机器大工业的产值由161亿法郎增至亿法郎,同时期手工业的产值由亿法郎增至亿法郎,被称为“双重性增长”。更晚工业化的东方国家,因一开始就有外国资本或本国资本移植或引进的近代化产业,与本国传统经济并存,形成二元经济。这些国家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就是在二元经济的消长中进行的。 二元经济中的传统部门应包括所有传统产业。但自1954年刘易斯(WALewis)提出元经济模型以来,论者都是讨论传统农业,而于手工业绝少置论。惟日本有个“在来产业”(固有产业)的概念,一般指农林以外的、明治维新以前原有的各产业部门,而重点是在来工业即手工业。缥丝、棉织、酿造是日本三大在来工业。1859年开港后,生丝出口猛增,成为换取原料和西方机器设备的主力。时发明座缴丝,有了座缥丝手工厂和“赁挽”制(商人资本的散工制),但极少。棉织业中,“赁织”和“放机”较多,但甚少手工厂。日本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政府创建近代化工业的“殖产兴业”时期(18701884)。据内务府统计,1884年各府县有民营工厂1981个,内60在农村,职工30人以下者占。这些30人以下的和在农村的工厂大多是工场手工业。 1885年起日本将官办大企业陆续转为民营,近代化工业勃兴,但传统的在来工业仍发挥作用。1867年出现仿法国式的缥丝工具,称“器械缚丝”,逐渐代替座缥丝,列为“新在来工业”。1905年后全近代化的丝厂兴起,但直到1920年,生丝产量中仍以器械丝为主。棉织业中,1873年曾有卧云式多锭手纺车发明,但终以不敌英美式机器纺机而失败。手织情况不同。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机纱转使赁织有利。又发明手拉织机代替原用的低机,织布厂大兴;发明仿西式水利铁轮织机,能造宽幅细布。到19世纪末,手织布才渐为机制布取代。酿造业则仍以手工厂为主,最大的清酒业迄未机器化。 在来工业中家庭手工业仍占较大比重。18841920年日本工业产值以年率10的速度增长,而家庭手工业也以7的速度增长,如表1。其增长部分又主要是赁挽、赁织、加工订货等,属于工场手工业的内涵了。表中工厂部分包括手工厂。日本工厂中30人以下者占80强(1909),多数属工场手工业性质。传统产业的最大效果是在就业方面。直到1935年,日本农林业的就业人口不断下降,而在来产业的就业人口不断增加,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增加,如表2。就是说,近代化过程中农业释放的劳动力不能全部转人近代化产业,而需要由传统经济吸收。1920年日本近代化工业就业人口万人,旧在来工业万人,新在来工业万人,即手工业占。 卡龙(Francois Caron):现代法国经济史1979年出版,中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121页。 同表1,40页。 三十年代,日本工业化已有一定基础,同时手工业逐步电力化、机器化;日本对工业结构的研究也转人现代化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并行发展上。原来日本为发挥劳动力优势,大企业实行多班制,而将一些工序和零配件制造转包给中小企业。二次大战后,中小企业又对日本经济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1980年日本政府发表中小企业白皮书称:“实际上它们在支撑我国经济基础的同时占有核心地位。” 日本曾有人将帕累托关于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理论用于二元经济,提出生产的无差异曲线,在这个线上,资本与劳动力两要素的不同配合可获得同一的经济效益。近代化企业需较大资本,工场手工业需较多劳动力,按不同行业情况,两者并用,即可形成无差异曲线的生产。其实,帕累托关于不同商品的替代性和互补性的理论,亦曾由希克斯用于生产。从辩证的观点看,互相替代的东西也是互相补充的东西,二元经济的研究应注意及此。当代西方二元经济理论主要研究传统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问题,而不涉及农民家庭手工业。和纯农业不同,手工业、包括农民家庭手工业基本上没有剩余劳动力问题。在进人工场手工业和散工制下的农民家庭手工业之后,它们更成为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力量。上述日本经验和八十年代初我国乡镇企业的兴起都是明证。早期乡镇企业实际是工场手工业。它也证明了对现代化产业部门的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工场手工业在生产力上还基本上是传统的,但在生产关系上已是资本主义的、即近代化的了。在这个意义上,它已不完全是传统经济了。工场手工业历史悠久。在西欧,它是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形态。在二元经济中,它的地位如何,作用何在,是个新的课题。 中村隆英,表1前引书7980页。 希克斯(JRHicks):价值与资本,1939年出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8、278279页。 参见本书论二元经济。三、中国工场手工业概况 我国在明后期已有工场手工业出现,而发展缓慢。到鸦片战争前,在制茶、制烟、酿酒、榨油、制糖、制瓷、造纸、染整等16个行业中均有手工厂,但只是在某些城镇的个别大户中存在,十分稀疏。至于散工制,仅在南京、苏州的丝织业中较发达,余不足论。我国工场手工业的兴起,主要是在19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与近代化工业的创建同步进行的。 鸦片战后,有些传统手工业被进口洋货摧毁,其中最重要的是手纺纱,产量由1840年的约748万担递减至1936年的107万担,仅供农家织自给布用。余如柏油、上针、土钢、端布坊渐被淘汰;土烟、土烛、制靛受洋货冲击而衰退;但在手工业中都非重要行业。除上列几项外,绝大多数手工行业都随着市场的扩大或外贸需要而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步工场手工业化。这种发展可以1920年为界,分为两段。大体在1920年以前,手工业是与近代化工业并行发展的,近代化工业发展较快的时候,也是手工业尤其是工场手工业发展较快的时候,乃至在同一行业中也是这样。两者间的互补作用超过两者间的对抗。 早期我国近代化工业主要是由国外移植或引进而来,但不是说它们与工场手工业没有关系。第一家外商工厂即1854年在广州开设的柯拜船坞(Couper Dock)最初就是租买中国手工船坞建立的。上海开埠后,最早的外商厂伯维公司(GPurvis & Co)和杜那普船厂(Dewsnap Dock)也是手工厂起家的。洋务派创建的第一家军工业即1861年的安庆内军械所也是个手工厂,后来添置西式机器;1863年李鸿章创建的三个洋炮局也都是从手工厂开始的。第一家民办近代化工业即上海发昌机器厂,原是个打铁作坊,1869年添置西洋车床,便近代化了。甲午战争前,上海、广州、汉口有16个民营机器厂,其中有10家是由铁作、针坊、冶坊发展而来的。下节中还可看到工场手工业转化为近代化工厂的情况,差不多每个重要手工行业中都有。即使是完全从外国引进的企业,它们在建厂时需要手工业进行营造、装置和制造零配件。投产后,也需要手工厂进行原料整理、机械修配、成品包装等工作;为节约资本,又常将一些辅助工序转包给手工厂或家庭户承担。原来手工业生产多是并联的而非串联的。近代化工业专业化较细,对于传统生产有联进(linkage)作用,这就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多半要伴随着手工工具和技术上的改进。我国在引进酉方机器大工业以后,也引进了国外一些先进的手工工具,或按西法改进原来的手工工具。这些器械都能在国内制造,降低成本,易于推广。这是20世纪以来工场手工业发展较快的另一个原因。 鸦片战后,我国出现两类新手工业。一类是原来所无,由国外引进,因市场尚狭小,改用手工生产,如针织、火柴、制皂、搪瓷、电器、电池、胶轮人力车、西药、化装品等。它们大都一开始就是手工厂,亦有用散工制。另一类是因出口需要形成的,如出口地毯、出口裘皮革、制蛋、肠衣、猪鬃、花边、抽纱、草帽及草帽鞭、发网等。它们有些是手工厂,有些是散工制。这是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又一原因。工场手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如何,素少研究。农商部1915年统计,我国工厂中使用原动力者仅488家,不用原动力者20,258家。又列手工作坊16,140家,平均每家职工达人。这些不用原动力之工厂和大部分作坊均属工场手工业。惟此项统计原不完整,1915年以后填报省区更由25个递减至1920年的10个。我们不用此项统计,而是选13个主要行业进行较细考察(其产值占全部手工业产值的84)。据我们估计,1920年我国近代化工业的产值约亿元,手工业的产值约亿元,除农家自给部分外,商品生产约亿元。参照1936年情况(表3),设1920年商品生产部分有30是工场手工业(包括散工制)生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