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扶沟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的粮食亩产产量和战国初期相比有了显著的增长,这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的发展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时期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精耕细作的发展。故选项B正确。选项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选项C,重农抑商政策的效果和亩产无关。选项D,小农生产主要指男耕女织,虽然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但和粮食亩产关系不明显。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 商品经济发展挑战原有规制D.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汉初的抑商规则,故C正确;西汉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排除B;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不可能与官员的社会地位趋向一致,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分析解答。3.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出,政府对宰杀耕牛的严厉处罚,原因是耕牛作为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下的重要畜力,是保障生产的重要条件,保护耕牛体现的是保护小农经济,因此是政府重视小农经济的表现,C项是表面现象,A项才是真正的反映,故A项正确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奖励“战”的内容,故排除B;材料中也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的内容,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分析解答。4.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A. 频繁更换工种B. 技术精湛C. 职业是世袭的D. 是临时工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教作者传家技”可知,唐代工匠职业是世袭的,技术也是家传的,故C正确;根据“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可知,工匠是世袭的,不能频繁更换工种,A错误;材料反映工匠职业世袭,不能看出工匠技术是否精湛,排除B;根据“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可知,工匠的职业是终身的,世袭的,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教作者传家技”,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5.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D.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说明唐宋时期,对商人的商业行为进行规范,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人的商业行为进行规范,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排除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反映对商人的商业行为进行规范,不能反映商人是否笃信因果之说,排除C。6.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A. 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 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 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D. 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的买卖的频繁会导致原来土地上的人口因为失去土地而流动到其它地区或行业,故B选项正确;土地的买卖与农产品商品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A选项错误;国家财政收入仍然来自于原来的土地,并未增加,故C选项错误;雇佣关系确立,在明朝中后期的手工业领域,故D选项错误。故选B。7.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说明粮食作物生产不在是主流,经济作物开始成为主体,体现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B不符合事实;D中区域经济材料没有体现。8.近代史上有首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反映了A. 外商企业发展艰难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 官僚资本极度膨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反映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外商企业发展在中国比较顺利,故A项错误;“土布”指的是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不属于民族工业,故C项错误;官僚资本出现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D项错误。9.下图为18121888年中国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该图说明当时中国A. 税收项目较为单一B.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 关税税率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主要税种有田赋、关税等,说明税收项目并不单一,排除A;关税增加,说明进出口贸易增加,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我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材料无关土地兼并信息,排除C;近代以来,由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为了便于列强的商品输出,关税税率不断下降,排除D。点睛:本题的判定要结合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时间信息“1812年到1888年”,当时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统计信息中的“关税”攀升放到我国当时特殊国情里考察。10.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二月十日,有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宁波道台批准立案并通知海关。此为浙江民营火柴厂之始。”这一现象反映出A. 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D. 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民族资本【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可知,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该企业是中国商人创办的,并未受到的外国资本控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1.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信息表明1895一1899年中国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远远高于1889一1893年,结合所学,1895年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导致中国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增长,故D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可能出现1895一1899年中国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大幅增长,A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1895一1899年中国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远远高于1889一1893年与关税自主权丧失关系不大,排除B;1895年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并非迅速发展,其发展较快的时期为一战时期。12.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 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 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 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 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答案】A【解析】材料涉及政府颁布相关法律促进实业的发展,相关条文的提出使得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相关法律文件的保护,A符合题意;材料与地址外来侵略无关,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D说法与史实不符,近代中国经济的主题依然是自然经济。13.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 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B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错误。14.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A.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