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8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5页 / 共58页
第6页 / 共58页
第7页 / 共58页
第8页 / 共58页
第9页 / 共58页
第1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虚证-阳虚证99医案篇整理说明杏林箫客志一整理阳虚不摄-漏汗案阳虚不摄-唾沫案阳虚不摄-遗精案阳虚不摄-遗尿阳虚不摄-吐血阳虚不摄-鼻衄阳虚不摄-崩漏阳虚不摄-泄泻阳虚不摄-滑胎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心悸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惊悸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失眠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咳喘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咳而遗尿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背寒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唾涎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口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呕吐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胃痛案阳虚水泛-水凌中焦腹痛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泄泻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白带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癫痫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颈强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高热口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消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呕吐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呃逆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癫痫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解颅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头痛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耳鸣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眩晕案阳虚阴凝-津凝口渴阳虚阴凝-津凝便秘阳虚阴凝-津凝口渴便秘阳虚阴凝-津凝失音阳虚阴凝-血凝闭经阳虚阴凝-血凝痛经阳虚阴凝-血凝冻疮阳虚阴凝-筋脉拘急缩阴阳虚阴凝-宗筋失煦阳萎阳虚阴凝-气血阻滞偏枯阳虚阴凝-气血失养痿证阳虚阴凝-气血凝滞痹证心阳虚证心悸心阳虚证心悸痛心阳虚证心悸心阳虚证自汗心阳虚证癫疾心阳虚证耳聋胸阳不振胸闷肝阳虚证巅顶痛肝阳虚证厥冷肝阳虚证阳痿肝阳虚证缩阴肝阳虚证久痢肝阳虚证痛经脾阳虚证泄泻脾阳虚证便秘脾阳虚证阴黄脾阳虚证食后嗜睡脾阳虚证腹胀呃逆肺阳虚证消渴肺阳虚证唾沫肺阳虚证遗尿肾阳虚证-遗尿肾阳虚证-嗜睡肾阳虚证-烦躁肾阳虚证-亡阳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腹痛阳虚口渴阳虚咽痛阳虚便秘阳虚腹泄阳虚失眠阳虚嗜睡阳虚烦躁阳虚心悸阳虚发热阳虚恶寒阳虚目赤阳虚眩晕阳虚盗汗中医虚证-阳虚证篇整理说明 去年辞职,说想静下心来整理一些东西,现在也该有点结果了,所以,现将本人所整理的中医虚证-阳虚证篇一贴献给广大的中医网友。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但要提高疗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跳高,当你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想再多超越一点,都是十分困难的,得多付出几倍的努力。现在,有很多学中医的人,书读得不可谓不多,但疗效却不尽人意,何故?原因在于:临床上,疾病复杂的程度远远超出书本之上。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只是一种示范,具体病机则复杂得多。每一种疾病至少都涉及到二三十种因素,让人陷入千头万绪之中。可以说,很多中医师(包括一些有经验的中医师)在临证多年之后,都遇到了技术上的瓶井,以致于疗效徘徊不前。 有人说:很多年来,中医一直停滞不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话没错!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在中医资料的整理上已做了大量工作,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若能充分合理地加以运用,就能转化为巨大成果。这些中医资料,是无数中医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砖、是沙,是水泥、是栋梁,各种条件都已俱备,但却无人加以整合。不会整合,这些东西就是一盘散沙;擅于整合,这些东西能建成宏宇大厦;若能对千百年来历代中医的经验加以整合,一个更完善,更实用,更高效的新中医体系将喷薄而出! 本人相信,将中医现有的资源整合之后,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统计,可以找出证的规律,挤掉中医理论中很多重复的论述,让中医在不失传统精髓的情况下,沐火重生。但对于个人来说,这项工程太过宏大,时间、精力、视力,财力都是问题,所以,此心愿虽存多年,但俗务缠身,一直难以实行。后与志一先生交流之后,决定连手整理。若能完成此计划,则中医在理论上将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将云开雾散,这对个人技术能力的提升将极有帮助!使学中医的人很快可以学以致用。 在没有整理阳虚证篇之前,虽然也有阳虚的概念,但对阳虚证的认识在意识上是模模糊糊的,似乎明白,但说起来总有些意犹未尽。整理之后,感觉别有洞天,豁然开朗。 比如:很多人在辨证时,都容易落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说到口渴,失睡,便秘,烦燥等,首先想到的结论是阴虚,但实际上阳虚一样能产生上述证候!所以,中医辨证,不能心存预见,必须遵循“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 需要说明的事,本想将中医虚证-阴虚证篇整理完后一同发贴的,以防止有些读者以偏概全,看什么病都觉得是是阳虚证。此外,阳虚证篇只是初稿,发贴的目的,在于砖引玉,以待完善。 中医是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它是一门符合宇宙自然规律的“大道之学”,所以,恒久不变。中医可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不能妄自菲薄,按照他人的标准自我阉割。中医对于生命的理解其实是胜于西医的,将中医西化,实际上是弃美玉换顽石。中医源于内证,若欲探寻本源,当“内证而非外求”,研究一点道家养生之学,对理解中医更有帮助。而“外求”只会越走越远! 从中西医结合方针确立以来,中医的许多经费都投入了所谓现代化的实验,有结果吗?这些结果对中医有帮助吗?没有!如今中医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就是最好的说明! 比如说:阳虚证有何规律?这是中医最基础的课题,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科研经费,那么多的科研机构,都做了些什么?小白鼠实验能给出答案吗? 那些官僚及所谓的学者们,能不能进行实在一些实实在在的中医研究? 中医虚证-阳虚证篇杏林箫客志一整理 阳虚不摄-漏汗案 崔x x,女,51岁。患自汗证十多年,屡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愈。患者每日自汗出不止,浸湿内衣,每日换衣3-4次,一年四季皆如此。上半身汗出多于下半身,左半身汗出甚于右半身,稍有劳作更甚。伴有恶风,肢体屈伸不利。其人体态肥胖,但终日感觉体疲乏力。舌质淡嫩,苔自而脉缓,辨为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服前三剂时有奇特的反应,每次服药后约一时左右,自觉全身皮里肉外有一种如雪溶化般的感觉。服第四剂药后,周身皮肤进而出现针刺般的疼痛感觉2小时后,疼感消失,顿觉舒适无比。三剂药服尽,而十年之自汗已止用桂枝汤加黄芪、白术各lO克善后全愈。 阳虚不摄-唾沫案 张应瑞医案:聂某某,女,45岁。1951年春,产后失调,体渐瘦赢,面色苍白,头眩晕,时唾白沫,咽干口淡,夜不安卧,舌无苔少津液。前医误认为血亏阴伤,曾以大剂养血滋阴,佐以化痰之剂,治疗经旬而病不减,唾沫增剧,神疲体乏。余诊其两脉细缓,右寸且弱,证属肺痿,遵仲景法,投以甘草干姜汤暖中摄液;干姜6克,甘草15克。 晨进1剂,日方午唾沫大减。再进l剂,唾沫停止,安然入睡,翌日方醒。续进滋肺补气之剂,调养数日而愈。 按语:肺痿有虚寒、虚热之别。本案时吐白沫,面苍白,头眩晕,口淡,脉细缓,右寸弱,已进大剂滋阴药而病反剧,故知此乃肺有虚寒也,投甘草干姜汤果中。 阳虚不摄-遗精案 王,男20岁。患有遗精证半年,几乎每夜均有发生,屡经医治无效,形体疲惫不堪。病初之时,每因有梦而遗精,逐渐发展为无梦而遗。舌质淡嫩不洋,脉弦缓无力。辨证属于心肾阴阳不交而精关弛废失禁。 桂枝10克白芍I0克生姜10克大枣l2枝 炙甘草6克龙骨15克 牡蛎15克 连服五剂后,滑精止,饮食增进,精神渐振,从此调治而愈。 【解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夫失精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所谓“失精家”,是指有长期遗精、滑精史的人,初起时往往由于欲火内动,而又不能随心所愿,以致心火内燃,下扰肾精,逼迫精液外泄,所以常常表现为有梦而遗精:久而久之,肾元下亏,失却固摄功能,导致精关弛废不固,最终发展为无梦而走泄,成为“失精家”。所以,失精家的病机关键在于心肾阴阳上下不交,治法以调和阴阳,交通心肾为主。桂枝汤能和营卫,调和脾胃,而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一方面能收敛神气,固摄精关,另一方面也起到固护心肾精气的作用。 阳虚不摄-遗尿 赵守真医案:刘某,男,30岁。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它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阁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能服者肺经之药耳。复思消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肾而不能约制,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亦何独不然。景岳有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 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遗尿之源,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疏予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日2帖。3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5日而诸证尽除。然以8日服药16帖,竞愈此难治之证,诚非始料所及。 阳虚不摄-遗尿 权依经医案:王某,男,14岁,1977年11月4日初诊。患者自小尿床,经久不愈,多方治疗无效。别无不适,尿床时无梦,脉平。 附片3克,干姜5克,炙草6克,党参9克。3剂。二诊:患者服上药3剂后,已不尿床。 按语:肾主二阴司开合,其功赖于肾阳,肾阳不足则开合失司而遗尿,临床多见无梦而遗。据权氏经验,用本方治疗,屡用屡验。 阳虚不摄-吐血 赵守真医案: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今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淤药,亦不应。吾诊时,血尚零星末止,色黯而稀,又不时微咳,频吐清涎,口淡,食纳不佳,小便黄。舌润滑无苔,脉濡缓。检视服方,寒温兼备,然既非热证,栀芩因不可用,又非元阳衰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