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 梁显贵 (仁怀市第四中学 贵州 仁怀 564507)新课程理念是要求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考虑优化教法时,必须思考学生能力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一、概念剖析。 概念是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立足点,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没有弄清楚,学生的认知处于模糊或一知半解状态,对以后进一步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例如“函数”这一概念,很多学生高中三年下来还说不清什么叫函数,由于函数贯穿高中课程的始终,所以必须把函数的概念弄清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我再讲,在讲的过程中力求清楚明白,比如“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听了要知道,1、A、B两个集合是非空数集,即空集或由其它元素构成的集合则不行。2、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通过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相对应,即集合A中可以是多个数与集合B中的同一个数相对应,那就是多对一,如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常数函数等。 集合 A中的数与集合B中的数也可以是一一对应,如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但集合A中不能一个数与集合B中多个数对应,如正实数开平方或开偶次方不是函数。3、集合A中的数不能有多余,集合B中的数可以有多余,即集合A中每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象,而B中的数在A中不一定都有原象。实际上一一对应就是以后学习单调函数。再如,当学生看到“增函数”、“减函数”时,增函数在单调区间内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图像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则恰好相反。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可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进入教学思维之中,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讲到数列时,我用印度国王和发明家的故事来引入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求和。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问发明者有何要求,发明者说“在棋盘第一个格里放1颗麦粒,在棋盘第二个格里放2颗麦粒,在棋盘第三个格里放4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麦子实现上述要求”。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这个要求吗?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也很关心问题的答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引导学生做如下的探究:因为各格麦粒数为1、2、4263,就最后一格麦粒数可这样估算,263=23260=8(210)68(103)6=81018,若104粒重1斤,则有81018/104(斤),即800万亿斤,也就是4000亿吨,可知国王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如何求麦粒总数呢?只有学习了数列求和之后才知道。给学生设置悬念,搭建思考平台。 三、抽象问题直观化教学。把一个抽象的问题变成形象直观,可以减轻学生理解上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反证法”时,学生感到抽象难懂,“反证法”是一种正难则反的思想方法,它是证明一些存在性、否定性、唯一性、至多至少性命题得方法。于是在教学时我就联想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使司马懿不战而退,这一历史故事就是反证法的思想体现。再用古代王戎论证“道旁苦李”的故事来讲解。论题:道旁苦李反证法:假设道旁的李子不是苦的(论题的否定)那么它早就被人摘完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这与李子满树的事实矛盾(导出与已知矛盾)所以,这颗李树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肯定论题正确)。通过这个实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反证法的实质,而且还可以总结出它的步骤为:一、反设,即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而结论的反面成立。二、归谬,即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三、结论,即根据矛盾断定假设不成立而命题结论成立。这就运用实例的直观性,使学生感到生动具体,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美国教育家巴士卡里雅说“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侧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有目的地诱引学生去听、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像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学生回答有一个、两个、三个,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开放性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有不同结果的问题,或者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问题,或神似形不似,形似神不似的问题。我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全组共有的成果,从而实现思维资源共享。我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适时有效的给予引导和帮助,讨论结束后对学习思维方法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求同存异,从而培养学生条件转换,设问质疑探究因果,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发散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科学地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以上几方面是仅我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是一隅之见。各位同仁定有好的教法,我愿与大家分享,在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上发挥作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