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附答案解析)1. 问答题:筒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性质”中有关地理学的定义、特点及其作用的基本内容。(10 分)答案: 本题解析: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 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 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2.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常见天气系统”一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2了解低气压(气旋)系统、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培养学生阅读识图能力;2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2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某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节选评析这位老师三维目标制定中出现的问题。(16分)答案: 本题解析: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体系,但细细分析,在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教学目标设计中行为主体不明确。教学目标是衡量学生在教学后是否达到的预期目标,而不是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上述案例中存在多处以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的表述如“使学生认识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培养学生阅读识图能力”等,这样陈述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即要求教师达到“培养学生”的要求,也就意味只要教师展示各类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达到了多少教学目标则不在要求中。(2)教学目标笼统,缺乏可测量性。教学目标功能之一就是评价功能,它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和准则。在上述教学设计案例中行为动词采用了“理解”“了解”“掌握”这些抽象动词,但是怎样才算是学生“理解”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程度的诠释如学生能“分析”“举例说明”“解释”是不是都可以认定为理解了呢 若是的话,那么就要考虑教学到底要求学生达到哪一点呢 行为动词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所以在表达教学目标时应选用外显的、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诸如“能说出”“能解释”“能分析”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有指向性的提问、讨论、测验等各种反馈活动。(3)教学目标内容空洞。如“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的陈述缺乏与本节课相关的具体教学活动的联系,套在哪节课上都适用。目标内容太宽泛、空洞,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上,教师制定目标时欠思考,随意套用如“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读图能力”等语句。如果教学设计时是随意套用的语句,在教学中往往也就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教学,以致这些方面就成为虚设的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指出过多要求。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会在一个教学目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要求,这会对教学评价造成一定麻烦,学生能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冷锋、暖锋的特点”,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它们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状况”。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尽量将两个层次的要求分开,分别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3. 问答题:阅读关于“温带的气候类型”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标准要求:“主要气候类型: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材料二湘教版教科书中关于“温带气候类型”的内容。温带气候类型温带的陆地,北半球明显多于南半球,温带的气候类型也主要分布在北温带。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巨大海陆差异使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形成显著的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集中分布在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等地区。阅读“温带季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但是,该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例如,1975年8月,河南省某地3天降水1700多毫米,造成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2000年夏初,我国的华北地区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灾害,导致许多地方的冬小麦基本没有收成。摘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要求:(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答案: 本题解析:(1)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及气候特点成因:由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有着巨大的海陆差异,冬夏季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冬季亚欧大陆受西北风(内陆吹来)的影响,寒冷干燥,夏季亚欧大陆受东南风(海洋吹来)的影响,高温多雨。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和亚欧的分布全球:主要集中在北温带。亚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等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不利:该气候夏季降水丰沛,冬季降水较少,降水变率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2)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及气候特点气候成因:教师结合亚欧大陆和海洋示意图进行讲解,讲解的时候让学生明白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即可不用深入剖析气压中心气候特点: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猜测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或者是根据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猜测该气候的特点。然后教师再来根据一系列的景观图片向学生展示该气候夏季和冬季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用柱状图和折线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和亚欧的分布全球分布:直接把全球分布图给学生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温带季风气候在全球的分布,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亚欧分布:教师指图,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说出具体的分布区域。温带季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有利影响: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出示小麦生长对温度和水分的季节需求,然后再出示温带季风气候的温度和降水来向学生讲解该气候对当地农作物的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向学生展示某些年份的旱涝灾害对当地农作物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注意:此题为开放的问答题,围绕这三个知识点展开设计即可,可以有其他的教学设计思路,只要符合新课标、符合学生情况、突出重难点即可。4. 问答题:如何理解“地理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答案: 本题解析:地理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创造、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地理教学目的的调整、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和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地理教学方法也始终在变化、发展着,旧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新的教学方法则不断出现。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旧的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基本格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活动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智力发展都有其消极的一面。而目前在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已明显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普遍采用以地图为中心的调动学生多种活动方式的一系列教学方法,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地理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我国、本地区、本民族、本校以及本人的实际。学生同样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理的方法。5. 问答题: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设计思路”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 和“乡土地理”的内容。答案: 本题解析: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 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 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6. 问答题: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性质中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含义。(10 分)答案: 本题解析:(1)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2)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 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7. 问答题:阅读下面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新授环节部分,回答问题。【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一起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角色扮演,证实假说】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问题:(1)请就这堂课的新授环节给予评述。(2)请你谈谈角色扮演、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哪些要点。答案: 本题解析:(1)在这堂课的新授环节中,首先,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点;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再次,教师通过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从而发散思维,培养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开展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