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校本教研管理机制的实践与探索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科室 龚元光我们所说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是指在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之间于校本教研活动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组织工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侧重于对管理对象间的内在牵制和约束,通过这些机制可以使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校本教研管理方法、教师发展实施方案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一、创新组织工作机制,务实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能说有了规范依据的文本,如果不对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文本也就成了摆设。我们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追求务实的校本教学研究。1、构建“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得到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首先,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都分包了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第二,建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教研指导小组”,明确了指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方案和计划;指导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并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及时总结学校校本教研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定期完成对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教师个人的教研计划、研修内容、工作总结等材料的检查和评价。第三,学校教科室是“校本教研指导小组”的具体职能部门,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教科室主任是主要责任人。教科室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校本教研的调研、规划、指导与管理、检查、考核与评价。第四、科学设置教研组、备课组。学校把教研组建设放到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考虑,设置了14个学科教研组,49个年级备课组。同时,在高三还分别设立了文、理科综合教研组。选配了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组织管理能力强、有一定研究能力、能团结同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明确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地位、职责和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并落实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2、理顺教科室的工作机制(1)对教科室工作职能的认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建设的意见(川教研【2002】3号)指出:“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以下简称学校教科室)是为学校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谋部,全面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日常工作,是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单位,承担省、市、县、校级科研课题的校级管理任务。”“学校教科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业务指导,属学校的中层机构,教科室与教导处的工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教科室侧重于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科研素质和组织管理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完成课题任务。”在规定教科室的七大职责中,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服务”。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教科室的中心任务,不仅仅是教育科研,而应包括学校的校本研究(含教育教学常规研究和课题研究)、校本培训。为此,我们将学校教科室的工作分为两大职能:一是“研”,即校本研究的管理与指导;二是“训”,即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管理与培训。这二者之间相互关联,即“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成为了教科室工作的主旋律。(2)教科室工作的思路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如何有机地进行整合,关键是要寻找适合它们自身发展的平台。教科室的工作职能一旦确立,就应有相应的工作思路。我们本着“一切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研究着力点都基于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切研究内容和范围都在学校之中发生”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常规教研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使常规教研项目化,教育科研工作课题化。我们以省普教科研课题“普通高中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策略研究”和市级科研课题城镇中学校本教研管理机制的研究的研究与管理为“龙头”,创造性地开展系列工作,突出“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服务”的职能。基于此,教科室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结集为四川省宣汉中学校本教研制度汇编,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有效推进校本教研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校本教研目标的制定。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五个重视”。一是重视教研活动的目的性,螺旋式地对目标体系进行设置。在开展校本教研的初期(2004-2005年),由于人们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在毫无研究意识的状况下,我们仅从教研活动的数量上确定目标,规定每期开展多少活动的次数。待次数达到一定要求后,从2006年起又逐步从研究质量上提高要求,确定活动目标。二是重视用目标来统一和指导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以保证学校教研的整体性和行动的一致性。三是重视根据目标进行系统整体管理,每学期初教科室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下达目标,期中监控目标的实施,期末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使管理过程、人员、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围绕目标运行。四是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目标要求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以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五是重视根据目标成果来考核教研绩效,以保证研究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4)教科室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 由于传统教研模式的强大惯性,多数教研活动偏离了校本教研之要义,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主体偏离。从研究活动的开展到成果的提炼,乃至研讨、公开课、示范课等由哪些教师讲, 讲后由哪些人来评, 哪些人参加教研会等, 都由教研组长说了算, 教师成了配角或旁观者。一些教师也认为, 教研是组长、个别骨干教师的事, 自己不会做也无须做, 只要教好课就行了。他们只习惯于模仿他人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偏离了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形式化严重,热衷于教研任务的布置,走过场、装门面的活动太多,频繁的检查评比;三是形式传统单一,活动形式习惯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和听课评课模式等。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教科室的指导作用,一是每期必须组织人员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相关领导进行校本教研的理论学习和方法的专题讲座培训。二是在校报今日宣中上开辟“校本培训”固定专栏。三是不定期地参加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一起研究并调查分析。四是及时发现和推广校本教研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五是用考核目标的达成来引领和规范活动过程的开展与活动质量的监控。为使校本教研形成规范,教科室统一制作了实施手册,即教研组长手册备课组长手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青年教师成长记录专题研究登记表小课题研究审批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进展登记表等。这些手册、表册,既对教师校本教研给予了导向,又有利于检查目标的达成。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自主发展我们认为,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就必须使制度成为一种长效的、常态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让教师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过程、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赋予教研组一定的职责。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学校教学研究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选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长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较强的组织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样才会有感召力和务实性,教研组工作才会有活力和持久性。第二,坚持不懈地加强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培养和管理。我校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提出了一个总要求:教好一门课,搞好一课题,抓好一个点(备课组),管好一个组,带好一个面。对各科教研组长,学校常年对教研组长实行了“八抓”:抓思想、抓谈心、抓培训、抓学习、抓活动、抓交流、抓考评、抓表彰。要求组长要承担七项任务,即参加学校召开的每月一次的教研组长研讨会,一学年内举办一次高水平讲座,上一至两节示范课,写一篇优质论文,承担一项课题,带教一至两名年轻教师,组织全组教师开展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备课组各单双周活动)。第三,对组长实行“四优先”:优先外出学习培训,优先评优晋职,优先提拔重用,优先享受工作补助。第四,充分尊重教研组长行使职责。学校任命备课组长,必须由教研组长提名并征求年级组长意见;每期教研组的常规教研经费和校本教研奖励经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奖励经费等,教研组长有权制定使用办法,并实施奖励;每年的年度考核、校本教研先进个人的评选等,均由教研组长主持与实施。其次,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活动开展。第一,按照上期考核结果分一、二、三等拨付常规教研经费;按照学年度教研组考核结果评选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按照学年度备课组考核结果评选优秀备课组和优秀备课组长,按照学年度考核结果评选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校本教研先进个人。再次,激扬先进,推出名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不定期地选送上级进修,进行培训。三年来,先后有18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24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168位教师参加了市县级培训。通过培训,有31人成为达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7人成为宣汉县兼职教研员,12人成为宣汉县学科带头人,12人成为宣汉县课改实验学科指导组成员,8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39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78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三、建立校本教研评价机制1、评价制度的建立近年来,我校始终运用评价的手段,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解剖与激励的功能。2004年以来,我们根据学校教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先后三次集中讨论修订了各种考核标准,特别是校本教研考核标准。每次修订标准,不但有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参加,而且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都参加,逐条逐项讨论确定。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考核标准”“ 青蓝工程指导教师考核标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办法”“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奖励办法”“教改教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教改教研成果奖励规定”“骨干教师评选推荐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十多种评价制度。2、评价核心原则的确立建立评价机制的原则较多,我们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了以下核心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校本教研管理,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学校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本校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方案,做到定位准、方向正、目标明,责任落实。二是规范性原则。校本教研的“规划”、“实施方案”、“考核条例”等管理规程,应该科学翔实,便于操作,规范有序。在校本教研的实施中,要体现统一部署,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群策群力,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之要求。三是校本性原则。校本教研管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与成果。只能立足本校实际,根据学生、教师、校风、教研基础、周边环境及设施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校本教研。否则,校本教研就会偏离教研的本质,失去教研的意义,就会成为没有实效的“形式主义”教研。四是激励性原则。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情感态度关系着校本教研的成败。因此,校本教研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尊重校情,切合实际,体现公平。否则,其“管理”就不利于激励教师的校本教研热情,就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评价和指导相结合原则。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对评价对象已完成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定,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指导是评价的继续和发展,它把评价的结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并根据评价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