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童蒙止观的心得体会童蒙止观是隋朝天台智者大师述著的,是四本天台止观(圆顿、渐次、不定、小)之一,小止观是天台止观的基础。可以说是入道的基础,“百尺高楼,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地基不牢,怎可长久况童蒙止观是“行门“的道理,进入禅修的基础,不可不学唉!止是定,是事上的;观是慧,是理上的。事理圆融,定慧等持。道理上学的再多,不去实行,对自己的修行是无益的。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二祖慧可大师讲经,口若悬河,地涌金莲,但心还是不安。我们道理了解的挺多,经书读的很多,但是遇到境界,烦恼还是烦恼,嗔怒还是嗔怒,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把修行落实到实践上,就是信解行证的行。楞严经:”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修,因次递进。”修行就是修自己的习气毛病,重在“行”,行住坐卧一切时中,都是在修行。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六祖云: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宣化上人: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看,对面若不识,还须从头练!心内求法,反观自照。数他珍宝,于己何益自己多多关“心”。达照法师:起眼看上座,切莫学下流。都是说我们要在“心”上用功夫。那么怎么把心能安住呢智者大师略举十义(聚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正果),这个学期学了前三义,下面我分别谈一下心得:首先是聚缘。聚缘是指外在的缘务要具备,俗话说:工欲利其力,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想要完成任务,条件不具备,怎么可能成功如纸上谈兵、水中捞月、空中楼阁一样,虚而不实、不切实际。智者大师说外聚五缘。第一持戒清净,华严经: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佛的最后遗嘱就是以戒为师,戒是出家人必须坚守的。戒犹如通往成佛的直路,依戒修行可以直达成佛。不依戒修行如走弯路或岔路,甚者是背道而驰。智者大师云:因持戒不同有三种行人。第一种是上品持戒人,此种人持戒非常清净。第二种是犯而能悔,即重戒不犯,轻戒犯后能知忏悔。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毛泽东亦说:有错误能改就是好同志嘛。犯戒了要知道忏悔,忏是忏除以前,悔是以后不再犯。只有从心中发起悔过之心才行。第三种是受戒后,重戒也犯。此种人小乘是不通忏悔的。大乘是可以忏悔的。智者大师列举了十种忏法。这就不一一说了。聚缘第二是衣食具足。我们出家人基本具足,是于僧中洁净食。在家人不太具足,四邪命(下口食、仰口食、维口食、方口食)尽量不要去作。第三闲居静处。出家人是住清净伽蓝中,所以也基本具足。在家人因为生活不得不去奔波劳作,养家糊口,基本没有这个条件。但是要能忙里偷闲,安居乐业。在心上下功夫,也是一样的。第四是息诸缘务。出家人息学问缘务是不具足的,特别我们在佛学院读书,还只是在理论上下功夫,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道理没弄明白,就去实践。如盲人走路,只是瞎走。道理明白了,再去修行,如虎添翼,直达彼岸。在家人在治生、人间、工巧技术、学问都不具备。世间就是苦啊,所以我们要有出离心,远离世间。不可被世间所迷。第五是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外护、同行、教授。出家人基本都具足。在家人就看缘了,看你有没有这个缘,有缘一切人都是善知识,无缘都是恶知识。万法唯心造。他力和自力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诃欲第二,五欲(色、声、香、味、触),古曰:食色,性也。人的欲望是不好断除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从出生哇哇落地,小手就在不停的抓,看见好的就想去要,可见人之本性。欲无止境,欲壑难填。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有诸多的过罪。欲要呵责,欲大的人是坐不了禅的,坐也作不住,没有定力的。弃盖第三,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盖如一个东西把我们盖住一样,不能看见光明。修行禅定不自觉就被盖住,不是昏沉、就是掉举,要么睡眠、要么散乱。要关照自己的念头,发现了就要弃之。如人开车,时时把握方向盘,发现下道了,走偏了一定要拉回来,才能走正,到达目的地。禅修亦如此!以上是我学习童蒙止观的一点体会,学习在于自律,在于用心,闻思修缺一不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五涯苦作舟。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达照法师:听话、随众、好学、勤修。努力,加油!阿弥陀佛! 亲礼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