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绪论:1、 为什么生态学日益受到全社会关注?直到1960s“生态学”才被全社会公认为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社会的需求和其他新兴学科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60年代,被西方视为五大生态危机(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日趋严重,其本质或关键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生态(资源)危机有:森林资源贫乏、草地退化严重、耕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的加剧、生物物种减少、外来生物入侵、高毒农药使用、石油放射物泄漏、有毒化学物泄漏、转基因生物安全、全球环境变化。2、 三个主要途径:野外的(观测/监测,实验,调控)室内的(实验,模拟,调控)理论的(模拟,预测等)3、 现代生态学具以下特点: 从野外转向室内,传统的生态学均以自然界生物系统为对象进行研究,揭示自然状态下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诸如受控生态系统、微宇宙、人工模拟生态实验室等,均能在不破坏生物体及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分析,以及生物在备理想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相适应对策等研究。进一步揭示生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使生态学进入了实验研究时期。从定性走向定量,长期以来生态学被认为是一间描述性科学,只有个体生态可进行定量分析,而群体部分则难于定量。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遥控技术等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系统学、工程学等相互渗透,使群体生态学的研究进大了定量化阶段,如数学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等生态学新领域不断涌现。 研究重点从个体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早期的生态学主要发展的是自然历史,本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动物生态学则把种群的数量变动问题作为中心,而植物生态学则着重发展群落的结构、演替的植被分析,近10年来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迅速发展。 自人类产生以来自然生态系统或多或少地受到干扰和破坏,在人口爆炸的时代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说几乎不存在了,因而对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门。 从理论走向应用,生物多样性研究引起普遍关注。发展的主要趋势:重视人的中心作用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发展研究手段和技术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与活跃的学科交叉4、 列举国内外的重要生态学专业刊物。国外:Journal of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Applied Soi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国内:生态学杂志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7、 试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生态学研究对象复杂多样、范围广,按现代生物学的组织层次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生物类群。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属宏观生物学范畴。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索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种群对特定环境的适应对策和调节过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分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8、 论述生态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中的作用。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追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类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人口基数大得问题:(其实国家已经采取很好的措施了:计划生育.我只是对其原理解释一下) 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生态学的概念:种群增长率(r):r=lnR0/T (R0净生殖率,T世代时间)从r=R0/T式来看,r值的大小,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值增大而减小.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让r值减小,所以有2个方法:(1):降低R0值,即世代增值率降低,就是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2):使T值增大,即可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实现.资源与环境问题举例:原始林(原始森林是指天然形成的,未遭到人的破坏的完整生物圈。原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核心。原始森林不仅仅是高大的树木,而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包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种的减少,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情况在热带雨林中体现更为突出。人们在破坏原始森林以后,即使人工补种了大量的树林,也无法弥补森林破坏对生态带来的影响。)作为地球生态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和生存的基础。首先要对当地的原始林树种、物种、分布情况作详细了解。其中包括树种的分布率和分布规律,动物的分布率和分布规律,还包括动物的栖息环境要求和食物链构建等相关信息。当然我们依靠这些数据进行对比直接造林也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的是以原始林为基础,由原始林逐渐向外扩延式造林,确保原始林的自身循环能力带动人工林发育,以求在若干年后人工林可以达到或者接近原始林。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不同于环境,它主要强调决定生物分布的生态因子。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或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非等价的,诸多因子中,往往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及强度要求不同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外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的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3、 以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为例,说明该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4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的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植物类型也越多。4、 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 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 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5、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土壤及时地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所。 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生态过程都定在土壤中进行的,为人类提供各项生态系统服务。6、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7、 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不同于环境,它主要强调决定生物分布的生态因子。8、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因子。9、 最小因子定律任何生物过程都受制于相对于需求处在最小量的因子。10、 耐受限度物种所能存活的环境因子的上下限。11、 耐受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继续生存,甚至绝灭。12、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13、 驯化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14、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15、 指示生物某些生物能够对环境扰动产生反应而被用来综合监测和评价环境或生态系统的质量。16、 动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的?1) 植物: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增加水分摄取和减少水分丢失。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发达的根系,又如仙人掌科植物叶特化成刺状,松柏类叶片呈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还有从生理上去适应,即表现在它们的原生质渗透势特别低,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2) 动物: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生活在高山干旱环境中的烟管螺可以产生膜以封闭壳口来适应低湿条件等 行为的适应:一般沙漠动物白天躲在洞内,夜里出来活动;干旱地区的许多鸟类和兽类在水分缺乏、食物不足的时候,迁移到别处去,以避开不良的环境条件。 生理适应:骆驼具有储水的胃,驼峰中还储藏有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分,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17、 论述生物是如何适应极端温度的。1) 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在形态方面:植物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贝格曼规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在生理方面: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