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欧阳代娜岳阳楼记教学实录预习提纲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三、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第二,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它是如何贯穿全文并引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的?第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第一课时一、介绍学习本课的目的。1.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抒发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理想抱负。2.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和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3.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则”、“然而”、“乃”的用法。二、介绍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检查预习效果。我们在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的基础上,主要靠熟读、背诵与口译课文的方法,来进行自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下三个步骤可以试行。1.熟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在朗读中校正读音,并查找出生字;第二遍朗读时画出在初读中发现的疑难语句;第三遍朗读时逐步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并最后画出通过查阅注释与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句段,将这些问题用红笔标出,或者去请教老师同学,或者在课堂上注意听讲,进行对照,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点。这样学一定会迅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检查预习首先由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由大家指出听读中发现的读音方面的问题。生:在第一自然段的朗读中“属”字读错了。师:应该怎么读?生:应读“zh”,不应读“sh”。师:“属”字在此当什么讲?生:与“嘱咐”的“嘱”字相通。生:在第二段朗读中“浩浩汤汤”一词中的“汤”,应读“shng”,不应读“tng”。师:你们在预习中是否查阅过有关作者的资料?谁能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师:很好。我补充一点,范仲淹曾带兵镇守边疆,做过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又领导过政治改良运动,由于遭受保守势力反对,后来被贬官到邓州,即今天的河南邓州市。师: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文章的标题。岳阳楼在什么地方?我国古代建筑中有三大名楼,它们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生:有黄鹤楼,在武汉。师:还有呢?生: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洞庭湖边。师:很好。但是你怎么知道的?去看过吗?生:没有。我看了课文注释知道的。师:很好。大家应学会运用注释来解答疑难,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还有一座楼呢?生:(小声地)滕王阁师:很对,你大声说给大家听。生:(大声地)滕王阁。师:很好,这位同学知识面比较宽,很好。滕王阁在南昌。好,检查预习结束,大家预习的效果是好的。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抒情。师:请一位同学口译第一句。生:第一句是:“1044年,宋仁宗四年春,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来。”师:意思对。请大家注意“谪守”两字怎么讲?生:“谪”贬官,降职。师:“守”字是指做州郡的长官,也就是做太守。整句是“被贬官降职到巴陵来做地方官”。下一位同学口译第二句。大家用红笔在“谪”、“守”两字下加上“”符号。生:“到了第二年,庆历五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被废弃的事业又都重新兴盛起来。”师:很好。这句要注意“越”字和“具”字的解释,并在字下面加上“”符号,表示注意它的用法。生:第三、四句是:“于是重修岳阳楼,扩建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和宋代人的诗词歌赋刻写在岳阳楼上,嘱咐我做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师:口译得很好,这两句话中要注意“乃”、“制”、“予”、“属”的用法,大家标上符号。“之”,指什么事?生: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师:对。但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修楼的事吗?我们来研究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看看他的文章构思的特点。以上为第一部分,段意可归纳为“写文章的由来”。生:第二段的一、二两句口译是:“我看巴陵最好的景致,就在洞庭湖的整个湖上。它包含了远山,即湖中有山。像张开大口容纳进长江的大水,江水浩荡无边无际,一天之内阴晴变化不定,景象万千,层出不穷。”师:口译得好,语言也很流畅优美。请大家注意“胜”、“汤”、“一”几个字,并画上符号。“一”字应怎么译?生:“作”,“全部”的意思。师:很好,“一”在我们的汉语中常有代表全部、整个的意思,如“一往无前”、“一无所有”、“一如既往”等。生:第三、四两句:“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以前的文人作家已经写得很详尽完备了。”师:很好。“则”作“就”字讲,“大观”这个词语要注意,现在还有生命力。请画上符号。好,现在大家注意“备”字。既然前人的叙述已很详尽了,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岂不多余?生:不多余,因为他写了别人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师:你的意见非常深刻。的确,作为一般性的写景。大家都已写完了,范仲淹也很难再写出什么新意来了。不过,他还是要写的,(好朋友滕子京交给的任务还没完成呢!)而且他也就真的写出了新意,写出了近十个世纪以来脍炙人口的不朽名句。不过一个“备”字等于自己封了口,无法写下去了。大家看作者用什么词语使自己的思路又打开了一扇大门,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来了?生:用“然则”一词作了转折。师:很正确,大家先画上这个词,标上着重符号,不过还应分清“然”与“则”各自的含义。生:“然”这样,“则”那么。师:对。但课文注释中加上“(既然)”一词,为什么要加上括弧?(没有学生回答)师:这是因为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由于古今的语气用语不同,常需要加上一些连接的词语作过渡,文章才能通顺。但这些新加进去的词语,又不是原文的内容,为了表示区分,所以加上括弧。请大家在“然则”下加上着重号,并加批语“转折,引出下文”。生:第五句是:“(既然)这样,那么(岳阳楼这个地方)向北可以直达巫峡,向南可以直到潇水、湘水,被贬迁的官员和(来往的)文人墨客,都汇集到这里来,这些人目睹洞庭湖的景色而产生的情感,怎么能够相同呢?”师:很好。大家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十分关键,可以说是全篇文章的文眼(也叫题眼),全文由此而思路顿开,文思如涌,一气呵成地完成这篇宏伟著作。大家找一找是哪个字?(课堂活跃,大家争论)生:“异”字。师:十分正确。请把这个词加上着重号,整句话下面画上波浪线。这一个“异”字,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导出新的思路,最后抒发出伟大的抱负,十分重要。以后大家看书,要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现在大家来研究下面的文章,作者接着写什么?请看下面第三、四两自然段是写什么内容?生:这两段写洞庭湖的风光。师:那么作者写出来“异”样的内容了吗?(生有争议)师:大家讨论一下,哦,同意“没有”的是少数,不过,我也觉得他没有写出新异的东西来,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先翻译出这两段的意思来。大家先默读第三段。生:(口译)“像那连绵的阴雨不停地下,整个月都不放晴。阴风呼号,浑浊的大浪冲向天空。(这时)太阳与星星都失去光辉,山岭也被隐没了形迹。船上的桅杆倒下了,桨也折断了,(所以)来往交通断绝了,商人和游客都无法行走了。临近傍晚,天色昏暗,(耳边又传来)老虎吼叫的声音和猿猴的凄厉的尖叫声。”师:口译得很好。在这段里应注意哪几个字词,包括生字、难解的字、有特殊含义的字?生:“连”、“排”、“樯”字。师:很好,还有“薄”也要注意。“若夫”与后面的“至若”两词,是后面作业要求要做的内容,也应注意。生:(口译)“(如果在这时)登上岳阳楼,(看见这种情景)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讽刺的心情,举目一望全是凄凉冷落的样子,就会感到非常的悲伤。”师:很好,大家注意“去”、“国”字的用法。请大家在这段后加上批注:“览物之情()”。是什么感触?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生:“悲”字。师:很对,请大家填上。这样的触景生情,有没有新意?“异”字写出来没有?生:没有。因为看到这种情景,大家都会有这种感受的。师:很好,我们再往下看,看看作者还写什么?通过什么方法引出“新”和“异”来?生:(口译)“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洞庭湖上)波澜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小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息在树上,五光十色的小鱼在水中游动,岸上的小草与沙洲上的兰花,生长茂盛,发出浓郁的芳香。”师:译得很好。“一”与上面的“在洞庭一湖”中的“一”字用法相同。“景”字当作“阳光”,“集”是“停”的意思,原字意思“隹”(鸟)站在“木”上。生:(口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明亮的月光照着洞庭湖。(月光照在湖面上就可以看见)浮动的水面上闪耀着金光,而静静的湖底,却沉着圆圆的月影,像一块璧玉。夜间在湖上作业的渔人歌声互相答问,这是一种多么快乐的情景。”师:很好。特别是“一空”、“跃金”、“沉璧”几个词译得很美,准确。“何极”一词,可以译为:“这是一种无穷尽的快乐啊!”生:(口译)(如果在这时)登上岳阳楼(看到这种情景)就会有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都一并忘掉的感受,在清风中端起酒杯来,那种欢欣喜悦的情景(是无法说尽的)。”师:后一句译出了作者的心情,很好。注意“偕”字的读音,“一起”。整个的第四段有不少短语,我们今天还常用,大家找找看,都有哪些,并用横线标在短语下,以引起注意。生:有“春和景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师:找得很对,还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大家给第四自然段作个批注:“览物之情()”。从课文中选出一个字来概括。生:“喜”字。师:很对,以上是第二部分,段意是“览物之情”。现在在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的“异”在哪里呢?作者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写出洞庭四时不同风光,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课时师:我们在上一节课已阅读并口译了第一、二部分,但作者的“异”还没有看到。难道这篇文章也只是一般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吗?作者定有他的深刻思想安排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我们一齐来朗读第五自然段。生:(齐读后)体现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中。师:找得很对。这句话中哪个词对前面的文章作了照应,使文章顺利地从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生:“异”字。师:很正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把话题引过来,为下文的写作铺平道路。“求”字当“研究”、“探求”讲,古代的贤者圣人,唐尧虞舜这些高尚的人物的心境,一定会有不同于“二者”的想法,这“二者”指谁?大家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是指以上的览物之情的两种人之常情的心境:“悲”、“喜”。师:很对。大家研究一下,范仲淹同意不同意这两种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呢?生:(活跃)不同意这两种。师:既然不同意,那为什么还要写出它们来?生:为了作对比衬托。师:正确。先作铺垫,引出第三种心境与主张。大家在第二部分后面加上评点:“铺垫”。“过渡自然,结论引出,水到渠成”。第三种心境是由哪个句子表达出来的?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师:很好。大家用波浪线画在句下。“以”字,作“因为”讲。全句应译为“不因为客观环境好(坏)就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也不因为个人境遇顿挫(顺利)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盛气凌人,妄自尊大)”。以上“二者”中前者是“以己悲”;后者是“以物喜”,都是作者所不取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生:(口译)“处在高官的地位上要时刻为老百姓担忧;如果不做官了,就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