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价购买卖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QQ174788632旺旺whx0910怎么增加百度文库财富值 怎样增加 如何增加 增加百度财富值 如何快速增加百度文库增加财富值专业的爱问共享资料积分销售团队http:/whx0910.taobao.com或者 http:/shop60806855.taobao.com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点思考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春晓引言有幸能到常州挂职学习并被常州市教育教研室主任朱志平先生安排在同一室办公,感觉颇深之一是朱志平先生在“课程与教学理论”上研究深刻并有所建树。为了进行有效的“对话”,只有确立主动发展之意识、采取“恶补”理论之行动。意识是金,行动是道,学习朱志平先生研究之课题成了我挂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把部分学习内容和体会呈现给大家,以此来进行共同的反思并表示对朱志平先生的感谢。先看一个案例:在上小石潭记一课时,我发现一女学生一直低头执笔,看上去又不像记笔记。于是我悄悄走过去,发现她正在画画,当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把她的“作品”抢过来,本想批评教育一通,但一看她所画内容是一潭水,一条游鱼。转而一想,这不正可以作为一个教学资源吗?于是我把她的画投影展示并说道:“一位同学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石潭,为我们创作了一副图画,请大家谈谈这种形式好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案例中,该教学环节完全是教师预设之外的,是生成性的。该教师有效地捕捉并利用了生成性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却过多地关注了预设,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这种教学方式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把学生看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把学校看成车间,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工厂式的生产。但事实上,学生是有生命的,教师也是有生命的,教学应该具有灵动性,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问题。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内容比较丰富,而我们今天主要探讨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分类,二是教师如何引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问题。一、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分类(一)概念动态,就是“运动变化的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主要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要素之间不断变化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成,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与预设是相对应的。生成没有既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二)分类动态生成资源的分类比较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资源类型。1知识资源与非知识资源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知识。根据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分类,知识主要包括四类: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知识;如何做某件事的技术和能力;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件事的信息。课堂动态生成的知识资源主要是指第三类和第四类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说出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经验和知识,这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资源可以被反复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非知识资源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会产生出“兴趣”、“动机”、“愉悦”、“厌恶”等情感性的资源。这类资源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间接的作用,同时,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也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所以,非知识资源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而且是更高层次的资源。2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是课堂互动中,生成的许多可观察、可量化的资源,比如本来教师只想到“一种解法”、“一种思路”、“一种方案”但学生却想到了更多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等,这里由“一”引发出“多”的事例是可观察到的,但事先教师又无法预知,因此是显性的动态生成资源。与之相对的是隐性资源,比如学习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学生通过活动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等,这些资源是无形的,但却对学生具有持续的深远的影响。3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有的资源可以被教师反复利用。比如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偶发事件时,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源,而且会把这些资源积累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次加以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是可再生资源。还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瞬间即逝的,这样的资源很多,比如窗外的一声鸟叫,教学中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即兴的表演等等。对于这样的资源,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加以捕捉和利用,就会很快流失。4预设型资源和非预设型资源预设型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有预见和思考,能凭借已有教学经验及对文本的钻研,来作出判断,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之后,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映,可能会有哪些理解。当教师预想到多种可能性时,就会有所准备,有所铺垫。需要指出,这里的预设型资源,是教师预想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是资源产生的大致方向,而不是精确定位。非预设型资源,是课堂内外的突发事件、偶发因素等,比如前面案例中学生在画画,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上课时外面下雪了而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等。对这些资源的处理,能显示一个教师的水平,临场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要想在课堂中引发和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不仅需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更需要有积极的课堂观察、善于倾听和判断的专业素养以及不断地积累和反思总结,这里不一一讲述。下面结合一些案例谈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几个常见策略。(一)设计弹性教案强调动态生成资源,并不是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开放、弹性、发展的教学预设。这就是说,第一,教学必须有预设,教学预设是对教学的预先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必须要注重目标意识,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教学预设无法预先规定教学的全部过程,无法预料到课堂中将要发生的全部事件。因此,预设需要是开放的,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也就是说,预设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目标,它有一定的弹性。教师做弹性教学设计时,需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另外开辟一栏,即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就不会手足无措。(二)创设对话情境,尊重学生主体案例:某老师在教学公开课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同学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上课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懂得水的珍贵。在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问题,以此展开对话,让学生讨论泼水节“水”的含义,让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见,在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三)组织探究活动案例:课堂上,我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接着组织学生去校园的花圃里实地观察一下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并记录下来。学生们欢呼雀跃地来到花圃,三三两两地分开了,用手或直尺拨动着土壤,不时作些记录。突然,一个学生大叫:“西瓜虫,这儿有好多西瓜虫,快来看!”同学们一听到有西瓜虫,一下子围了过去,蹲下来捕捉西瓜虫,有的还拿出放大镜观察。我想制止,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要同学们观察土壤里有哪些东西,而不是专门研究哪一种东西。但看到同学们兴趣浓厚,我实在不忍心打断,于是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观察、研究一下西瓜虫呢?于是对学生说:“同学们,观察一下西瓜虫,与前两节课观察的蜗牛、蚂蚁有什么不同呢?”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更来劲了。一会儿,有学生围上来告诉我:“西瓜虫有7对足”、“西瓜虫有尾巴,很小很小的”、“西瓜虫的壳很硬,而身体很软”还有的学生问我:“西瓜虫的眼睛长在什么地方”、“西瓜虫喜欢吃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研究。一节课很快结束了。过了几天,有学生告诉我:“西瓜虫又名鼠妇”、“西瓜虫喜欢吃枯叶”学生的收获颇丰。案例中,教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成功地组织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首先,教师尊重了儿童自然的探究本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并根据当时的情况及时调整了课前的预设,学生由探究土壤里有什么转而探究西瓜虫,兴趣浓厚。其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了有效的指导和方法的点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再次,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在课上来不及探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四)利用好学生的“错误”案例:在教学高中数学对数时,我在黑板上写上:aM+aN= 。本来我想在“=”后直接写出答案a(MN)的,这时教室底下传出一个声音:“等于a(M+N)。”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我是打算给出此运算性质,再进行分析证明的。这个学生喊出的结果似乎迎头一击。我立即意识到,不能将学生的这个错误轻易忽略或一带而过,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于是我转过身来,面对学生说:“很好!这个同学给出的结果让人感觉很过瘾,运算简单,大家其实也很愿意它就是这样,对不对?”说完,我在黑板的“=”后面写上a(M+N)。我的眼睛在教室里环视一圈,学生们似乎得到了一种鼓励,脸上的表情是兴奋的,但很快困惑的神情也开始出现了,持有不同意见的声音呼之欲出。果然,坐在后排的一个男生说:“不可能!”“好!有人敢大胆猜想,勇于站出来反对,很好啊!”得到鼓励之后,反对的声音不再是一个,而是成片了。第一个说不可能的学生站起来举了一个反例:22+24=2(2+4)是不成立的。很快,学生又举了几个例子否定了aM+aN=a(M+N)这个结论。在这种猛烈的攻击中,我意识到,应该积极肯定第一个回答aM+aN=a(M+N)的学生,同时又应该对后来反对的声音给予必要的欣赏。“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把抓在两只手中的一大一小的两个铁球松开落下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重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要快于轻的物体。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但它有存在的理由,在经验上,羽毛总是在空气中很慢地降落,由于知识的局限,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空气、水的阻力作用,但人们能够积极去认识它,并得出结论,这才是人类知识财富中最宝贵的东西,正像回答aM+aN=a(M+N)的这位同学一样”案例中,教师巧妙地把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以此展开教学,改变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更有效果,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了体会,有了争论,就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获得思维上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十分注意保护“犯错误”的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犯错误,但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错误,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课堂中不缺乏资源,缺乏的是发现资源的意识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五)引发积极的思维冲突案例:初中政治课上,在讲青少年自我保护一课时,和平时一样,教师请学生拿出练习册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