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水分生理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 渗透势2 水分临界期3 水通道蛋白(水孔蛋白)4 渗透调节:即调节细胞的渗透势。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细胞通过主动积累小分子物质,降低渗透势,进而降低水势,增强吸水。5 水分利用效率6 水 势7 压力势8 膨压与衬质势9 水的偏摩尔体积(2008考研)二、填空1.根系吸水的动力有_和_两种。前者与_吸水有关,后者与_吸水有关。2.生物膜主要是由 _和_两类物质组成。3.一个充分吸水的细胞,其水势P_。将该细胞放入比其液泡浓度低100倍的溶液中,细胞体积会_。4.当细胞在纯水中吸水饱和时,w_;当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p_;当细胞强烈蒸腾失水时,p为_。5.干旱条件下,植物为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一方面要_,另一方面要_。6.用质壁分离法可以研究:_、_、_。7.干燥种子细胞的吸水的主要方式为_,成熟叶片叶肉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为_。8.表明根压存在的两种生理现象是_和_。9.植物体内水分以_和_两种状态存在。10.叶片的蒸腾作用有两种方式,分别是_和_。(2008考研)11.植物蒸腾作用主要以_方式为主。诱导气孔开启最有效的光是_,与气孔运动最密切的金属离子是_。三、选择题1将一个充分吸水的细胞转移到比其液泡浓度低100倍的溶液中时,则细胞( )。A.吸水 B. 失水 C.不失水 D.不吸水,也不失水2. 某植物制造100g干物质消耗了75kg的水,其蒸腾系数为 (2008联考) A 750 B 75 C 7.5 D 0.753. 已经形成液泡的植物细胞的吸水靠( )。A.渗透作用 B.吸涨作用 C. 代谢作用 D.扩散作用(2008)4.干种子的吸水力取决于种子的(2009)A重力势 B. 压力势 C. 衬质势 D. 渗透势5. 一个成熟植物细胞在稀盐溶液中吸水达到平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s=p, B、 s w C、 s w四、解释符号1m s p w RWC 五、问答1“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导管中”,这句话对吗?为什么?2关于气孔运动的机理的假说有哪些?加以简要说明。3简述植物叶片失水过程中气孔与非气孔因素的调节。4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根压的产生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且与代谢有关。5为什么CO2是一种很好的抗蒸腾剂?请解释其作用机理。6将一个细胞放入与其渗透势相等的溶液中,细胞体积变化如何?为什么?(分别几种情况进行分析)7. 把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纯水中,细胞的体积、水势、渗透势、压力势如何变化?(2008研究生联考)(答题要点: (1)初始质壁分离的细胞压力势为0,水势等于其渗透势且小于0,放在纯水中,细胞吸水。随着细胞吸水的进行,细胞的体积、水势、渗透势、压力势逐渐增大。4分;(2)达到平衡时,细胞水势等于纯水水势,此时渗透势和压力势绝对值相等,细胞的体积、渗透势、水势、压力势都得到最大。4分)8. 简述气孔运动的K 离子吸收学说(2008期末考试)9.简述环境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2009)要点: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矿质营养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离子被动吸收 离子主动吸收 电化学势梯度 离子载体 离子通道 离子转运蛋白 协助扩散 原初主动转运 次级主动转运 共转运 同向转运 反向转运 质子动力势(pmf) 单盐毒害 离子拮抗 平衡溶液 生理酸性盐 生理碱性盐 生理中性盐 根外营养 诱导酶 再利用元素 营养元素临界浓度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营养临界期 H+-ATPase NR NiR(二)问答题1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Mo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2简述植物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3说出下列化合物、酶蛋白、或其他大分子物质中分别含有哪些植物的必需元素:叶绿素,碳酸酐酶,细胞色素,硝酸还原酶,多酚氧化酶,ATP,辅酶A,蛋氨酸,NADH,NADPH。4为什么缺氮植株的叶片呈黄色?有时又为什么变成紫色?5植物缺素病症有的出现在顶端幼嫩枝叶上,有的出现在下部老叶上,为什么?举例说明。6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哪些?7试比较离子通道和离子载体跨膜转运离子的特点。8为什么说H+-ATP酶是高等植物最重要的致电质子泵?9简述原初主动转运与次级主动转运的关系。10简述共转运的两种类型。11植物体内有时积累很多硝态氮,为什么还会出现缺氮症状?12设计两个实验,证明根系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的生理过程。13简述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14外界溶液的pH值对矿物质吸收有何影响?15白天和夜晚硝酸还原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16硝态氮进入植物体之后是怎样运输的?如何还原成氨的?17合理施肥增产的原因是什么?18根外施肥有哪些优点?19为什么在叶菜类植物的栽培中常多施用氮肥,而栽培马铃薯和甘薯则较多的施用钾肥?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一、 名词解释1、Rubisco2、光呼吸3、红降现象4、光合作用单位5、光合反应中心6、光能利用率7、PEPC8、CF1-F09、PQ10、CAM (CaM ?)11、Fd12、Mal13、光合单位与希尔反应14、原初反应与光系统15、量子效率与光补偿点16、OAA17、光合链二、填空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_部位进行,小麦和高粱进行光合碳同化时其C3途径分别在_、_细胞中进行。2、PEPC是指_;LHCII是指_。3、对C3植物进行CO2施肥。既可以提高其_,又可以降低_,因此能够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4、光呼吸是一个氧化过程,被氧化的底物是_。5、植物光合作用中c4途径固定CO2最初产物是_。6、叶绿素吸收光谱的两个最强吸收区是_。7、光合链中电子传递的最终电子受体是_。8、与光合电子传递相偶联的光合磷酸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它们是_;_和_。9、PSI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是_;PSII的反应中心色素_。10、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有4个蛋白复合体,它们分别是_、_、_和_。11、 光合作用过程中,淀粉的形成是在_中,蔗糖的形成是在_中,_糖可以通过Pi运转器运出叶绿体。12、 CAM植物夜间气孔张开,通过_途径合成_储存于液泡中。13、 光合碳循环过程中,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光合过程的中间产物_(乙醇酸)_的含量会突然升高;而_(甘油酸3磷酸)_的含量突然降低。14、 CAM植物晚上细胞液的pH_,因为_;白天淀粉的含量会_,因为_。15、 在光合作用电子传递中,最初的电子供体是_,最终的电子受体是_。16、 参与光合作用水的光解反应的矿物质元素是_、_和_。17、 农作物中主要的C4植物有_、_、_。三 选择题1. 光合作用的产物运出叶绿体的主要形式是_。A蔗糖 B. 淀粉 C.磷酸丙糖2.C4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第一个产物是(2009联考) A 琥珀酸 B 草酰乙酸 C 苹果酸 D 天冬氨酸3. 将暗适应的植物转到光下,其叶绿体类囊体腔内的pH和Mg离子浓度的变化是(2009联考)(教材P. 82;Mg是ATPase活性必需的离子)A pH升高、 Mg2+降低 B pH降低、 Mg2+升高C pH升高、 Mg2+升高 D pH降低、 Mg2+降低4. 光下叶绿体中合成的光合产物运到基质的主要形式是(2009联考)A 磷酸赤鲜糖 B 淀粉 C 磷酸丙糖 D 磷酸景天庚酮糖5.高等植物光系统II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是(2008联考) A. P680 B. P700 C. A0 D. Pheo6.光呼吸过程中,氧气吸收发生的部位是(2008联考) A. 线粒体和叶绿体 B. 线粒体和过氧化体 C. 叶绿体和乙醛酸体 D. 叶绿体和过氧化体7.胡萝卜素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是 A. 368700 B. 600680 C. 500600 D. 4005008.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中,不直接参与电子传递的是:APSI B.ATPase C.Cytb6/f 复合体9.不属于植物光破坏防御机制的是:A卡尔文循环 B.水-水循环 C.叶黄素循环10.光呼吸中有RUBP生产磷酸乙醇酸的反应进行的场所是:A叶绿体 B.线粒体 C.过氧化体三、判断题1、C4植物的光饱和点比C3植物高,而CO2补偿点比C3植物低。(T)四、简答题1、试简要比较光合碳同化的C3和C4途径。(底物,酶,初产物,光合作用效率,CO2补偿点)2、C4植物与C3植物比较,光饱和点哪个高?为什么?3、举出一种测定光呼吸的方法,并说明所依据的原理。 (考研题)4、用植物材料研究不同波长的量子效率时,为什么会出现“红降现象”和“Emerson effect”? 五、综合问答题1、在光合作用、向光性和光周期现象中,各有哪些色素参加反应,各起什么作用?(综合)2、试述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综合)3、光合作用中跨膜类囊体质子梯度是如何形成的?4、试述叶绿体中水水循环(H2O-H2O cycle)及其生理功能。5、光呼吸和光合碳循环的关系如何?简述光呼吸的生化历程和生理功能,并举出光呼吸速率的测定方法。(考研题)6、卡尔文循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是什么?该途径是如何进行调节的?7、绘出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光强光合速率曲线,并针对曲线的特点加以解释。(三个特征参数)8、绘出C3和C4植物的光合速率CO2浓度曲线图,并针对曲线的特点加以解释。(三个特征参数)9、简述光合作用碳同化3条途径的异同点。10. 试比较C3与C4植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