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最欣赏一堂课享受其中执教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几点思考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卖木雕的少年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中国曾向非洲国家进行过很多援助,宏观上讲,这篇课文表现了中非人民的友谊。关于本课的设计,有几点思考:一、注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1.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老师重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构思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体会“我” 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我”遗憾的句子。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时的遗憾心情,为少年真诚的赠送木雕埋下伏笔,作好铺垫。4.教给发散思维方法,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少年想什么,想象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想象,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5.读写结合。“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特殊作业纸的设计。在作业纸中,我设计了拓展阅读和小练笔的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进行更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有限的课堂引向无限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二、组织学习,教给方法我执教的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是:“通过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该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我在执教此课时,没有让学生仅仅抓住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语句,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少年的语句,这里还包括描写少年的神态、外貌等语句。特别是本篇课文中描写少年的神态有“遗憾”一词,该语句是理解本篇课文的难点。我觉得,这样处理教材,更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描写语句的体会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在学习第5-9自然段时,进行了说话的训练,引导学生读文时思考:“此时此刻,文中的我在想什么?卖木雕的少年在想什么?”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透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的语句,走进其内心世界,真正读好、读懂文章的内容。在学习第11-15自然段时,进行了写话的训练,表达出“远远地望见我时,少年兴奋起来,心想: 。”“终于将小象墩送到我手里时,少年心想: 。”“看到我掏出钱包要付钱时,少年心想: 。”借此练习,读写结合,读文与掌握读书方法结合,写写少年送象墩时的内心世界。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可以将语句的练习选其中一个写一写。课堂上,在同样的时间里,有一些学生可以完成两个甚至三个语句的填写。课后的作业其中有一项我推荐学生阅读两篇课外短文,仍然让学生用在课堂上习得的读书方法阅读,即边读边体会人物当时会想些什么,进而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这样,一堂课,由课上的读书活动,到课后的拓展延伸,用同样的读书方法一以贯之,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三、辅助手段,促进研读本课的学习,背景资料的引入很有必要。学生理解这个故事背景有一定难度,如果不知道背景资料,很难真正读懂课文内容,自然读不懂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注意在恰当的时候引出了课文描写的故事背后的一些资料,用时不多,效果突出。在读第5-9自然段,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时,学生认为少年当时的内心想法是为了卖出木雕、为了赚到钱,因为他们从课文中描写少年语言的语句中读出来的。显然,学生在不知道当时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是很难真正读懂后面写到的少年的“遗憾”。我借着课文描写少年听出了“我”是中国人,顺势引导学生了解,看来少年听过中国话,跟中国人有过接触,这个内容的介入必不可少。接着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曾经对非洲人民的援助。这样,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然地与文本、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学生也顿悟,原来少年此时不是为了卖出木雕而遗憾,而是因为中国夫人带不走木雕而遗憾。学生联系下文又想到,此时少年要想尽办法帮助“我”将木雕带回国。为后面学生自己悟出文章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友谊做好了铺垫。在学习第11-15自然段中,插入了一个引读的练习,三次引读,层层递进,其中引读的内容也是少年当时的想法,再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课堂上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学,其实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采用,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有了恰当的、适合的教学设计,课堂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四、常态教学,扎实务实我一直追求本真的教学状态。因此,虽然是公开课教学,我仍像常态课一样,在进行文本阅读前,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复习。无论哪个学段,词语的教学都不容忽视。当然,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我带领学生复习了三组词语,并注意在一定的语境中复习。在读描写有关瀑布的一组词语后,出示课文中的第2自然段,这是课堂上无需多讲的内容,就在复习词语时顺势解决了。在读有关描写木雕的一组词语时,我出示了填空的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本文的课文略讲的内容。后面还有结合我对学情的掌握,对“清晰可辨”中“辨”字字形的强调和对“一模一样”中“模”字字音的复习。再有在阅读课文时,通过对“爱不释手”中“释”字的理解来引导学生用抓住关键字的方法理解词义。学生就是在这样扎实的状态下进行了真实的课堂学习。整节课,我也是全情投入,注意观察学生、倾听学生,通过学生的眼神及听课状态,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虽然课的一些环节设计是有意进行的,但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上,由于学情不同,课堂面貌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一次上课,都是新的挑战,我真是陶醉其中,享受其中。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