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 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学情分析本课是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靠增加厚度和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是本课时重点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纸箱,瓦楞纸板、记录单8张、折叠尺2小组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每组40个、透明胶每组1卷、剪刀、大小相同的纸每组8张、瓦楞纸板每组2张。教学过程:一、交流课前探究发现1小组内交流实验发现及产生的新问题,并在组内进行讨论解决。(10分钟)2集体交流实验发现及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产生新的疑问。(10分钟)3教师梳理小结:改变材料的形状实际上是通过增大材料的厚度,减少材料的宽度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2分钟)二、瓦楞纸板的研究(15分钟)1师(出示瓦楞纸板)这是包装箱用的瓦楞纸板,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构成,你产生了什么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聚焦问题:瓦楞纸板的秘密。3.学生分组解剖纸板进行研究。4.集体交流。5.教师小结。三、小结 1.谈收获2.师:你看,瓦楞纸板中间有许多拱形,这些拱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研究研究拱形的力量。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从使用微视频设计到试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想得很多,感触也很多。随着对教材理解的深入,我对教学的设计也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从修改的历程中发现,我的教学设计由原先的粗浅变得繁重和细碎。课堂毕竟只有40分钟,想要面面俱到,想要追求十全十美,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而过,不可能做到深入而又浅出。想想课堂教学和读书还真有点相似,我确实把书给读厚了,这只是第二境界,还没有达到把书给读薄的第三境界。要想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第三境界,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一、学会舍得每次试教后都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要割舍一些不恰当的教学环节真的很难,就有如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孩子一样,而每当有新的想法却又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添加,这也许是我过于追求完美而不懂得变通的人格弱点所至吧。如:课前欣赏导入环节,自己也很清楚上海世博会的内容与本课联系不大,用之,只能使课堂显得花哨与拖沓,但却不舍得割舍。现在想想只有舍,才能有得,才有可能出现精彩。二、坚持自我,扬长避短有些东西别人能运用自如,但是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只能成为一种多余的摆设甚至是拖累,可见模仿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功底上的。如:叶老师的课堂总是赋有情境,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于是也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结果不但没有用好,反而分散了我的精力打乱了原有的教学顺序。顾老师说的好,要扬长避短,展现真实的自我,不要做别人,而要做自己。三、教学重点落实有偏差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为“自主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仅为让学生知道“改变薄型材料的形状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不同。”这一知识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的成为主体,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为达成这一目的走教学环节。听了顾老师的课和徐闻音老师的讲座让我有了新的思考:无论什么课程的教学都不仅是教会学生概念型的知识。我们的探究不是形式,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学生探究过程。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真正自主化的探究才是最有效的,才是我们教学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四、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显得有些沉闷。课后经大家指点,发现我每抛出一个问题后,总是急于想让学生回答,只要学生来到我预设的方向就马上结束了,很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有时,许多期待的目光被我忽视了。有时学生经过稍微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我都自己回答了。那还有学生什么事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需要及时把握好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应该有跳跃性,不应该是“站着摘桃子”。我们每个提问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达成教师的预设而设计,还要考虑启发学生较深层的思考。五、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整堂课中,导入和实验指导占用了17分钟的时间,实验和汇报用时13分钟,分析数据只用了3分不到的时间,研究瓦楞纸用时4分钟,课堂总结和课外延伸用时2分钟。从以上的时间分配,可见这堂课上的有多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只有2分多钟,用耿老师的话说“有点对不起前面的实验准备和操作了”。分析数据往往是科学课中的重头戏却被我这么轻描淡写的带过了,课后想想都觉得荒唐。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其实这也是我平时最忽视的地方。六、对细节的关注细节往往能决定成败,通过这次上课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还不到位。如:我运用的“改变材料的厚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录像中放垫圈的动作和位置对学生有误导嫌疑。我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桥墩”太低,不利于学生观察。让学生控制架空的距离为20厘米时,发现有些学生带的是三角板,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并且浪费了时间。从课堂录像中,我发现自己很不安静,总是走来走去,可能也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以上种种也是我这堂课的败笔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的要好好修炼,做一个用心教科学的老师。看似简单的一课,但是在上课以后发现存在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什么呢?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关注我们孩子的前概念、关注容易受忽略的实际问题,关注课堂达成的目的。课堂上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平时多花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