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团 队 名 称:药物分析教学团队 带 头 人:毕开顺承 担 学 校: 沈阳药科大学 填 报 日 期: 2009 年 10 月 教育部 财政部二九年制填 报 说 明一、本任务书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教高函200918号)编制。二、本任务书在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中提出的“团队今后建设计划”的基础上,由各有关高等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后填写。任务书着重填写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今后三年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对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进行探索等方面将要开展的工作,不包括立项前团队自行建设的已有成果。三、本任务书一式两份,其中一份留学校教务处备案,另一份于2009年10月30日前寄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同时向教学条件处提交任务书的电子版(邮箱:gaojs_jxtjmoe.edu.cn)。一、 团队未来三年建设目标(请列出分年度建设计划,能量化的请量化)(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1优化团队教师专业结构本教学团队部分教师所学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但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80%以上毕业于药学和药物分析学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为适应药物分析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拟进行多学科交叉、相近学科融合,进一步优化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与学历层次,未来三年的建设目标与措施如下:(1)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进行密切的学术交流,促进教师掌握本课程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更多接受国内外同行教研室访问学者教学交流,并选送团队教师去兄弟院校进行短期人才交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2)计划每年选派12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学府教学进修或进行相关专业的博士后研究,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经验和风格,改善知识结构。至2012年达到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3)鼓励团队教师在讲好一门主课的基础上,专研相关学科课程,拓宽教师的知识背景,全面提高学术水平。(4)加强团队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教学(药学英、日语班教学)的师资培养,提高团队的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教学能力与水平。(5)在提升团队现有成员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储备。计划至2012年从国内外名校相关专业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23人充实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团队的专业结构与学历层次。2提高团队教师学历层次(1)高起点引进教师。新引进的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实验教学人员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鼓励团队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鼓励现有团队教师通过培训、进修、访问学者或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等形式在职攻读学位,不断提高团队教师学历层次。至2012年团队达到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加强教学梯队建设目前团队的16名教师中,5055岁教授、博士生导师4名,36-50岁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8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4名。其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先后留学香港、日本、德国、韩国,1人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入选“沈阳市领军人才”。未来三年的建设目标与措施如下:(1)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如青年教师助课制度、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检查性听课制度等,充分发挥老教师在教学中的模范作用,通过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提高其教学质量,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逐步形成强有力的教学梯队。(2)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上的团队教学研讨会,召开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激励其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开展由老教师主讲的观摩教学,加强教学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3)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研究工作及各类教材编写工作。(4)依托学校学科和科研优势促进团队建设。为教师创造条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参加学术活动,平均每年出国进行学术交流23人次;承办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资助优秀学术论著作者和重大科研项目研制者开展学术交流,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提升团队的整体学术水平,同时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恰当地转化为教学内容。(5)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至2012年,外聘客座博士生导师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3人;加强博士生国际合作培养工作,平均每年合作培养博士生2名以上,以加强科研条件和研究领域的互补性;加强对研究生研究课题的深入指导,提高研究生的论文水平。在本团队2008年SCI论文16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力争至2012年,团队教师中新增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百人层次、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3名。4建立并完善运行与监督机制团队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完整、有效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学科研潜能,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团队运行与监督机制。(1)加强团队教师培养机制建设。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将人才引进、师资培养与学科和专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培训提高、出国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2)健全团队教师交流机制。建立团队内、外的研讨与交流制度,例如,承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定期组织教学和教改的研讨、开展各种讲课大赛等,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意识,实现成员间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3)完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严格教学规范、强化检查性听课制度、实施学生评教制度等,加强对团队成员的考核与评价,在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完整、有效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团队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监督约束机制。(二)团队水平的提高(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科研能力及科研转化教学等)1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强化教学模式改革。倡导大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自主型学习和创新型学习方法,实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2010-2012年拟申请省部级教改项目2-3项,平均每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3篇,组织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推广和宣传教学改革成果;(2)推进教学手段改革。在现有教师100%使用PPT课件教学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改进课件内容表现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2010-2012年计划建设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和有限编辑的基于维基技术(Wiki)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共享网络平台”,开展实验课和理论课的在线课程辅导、答疑等网络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课外学习与研究活动更加丰富。(3)拓宽双语教学覆盖面。2010年计划将全外语教学由目前的药学(日语)专业进一步扩展到药学(英语)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将双语教学进一步扩展到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生命科学基地班等,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药学人才。(4)进一步优化药物分析课程群结构。计划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国内药学院校中较少开设的前沿课程“药物分析专论”和“药物信息学”,作为本科的选修课。2010-2011年,组织编写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等。(5)完善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围绕着药物分析学科的特色优势研究方向,再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5个,实验内容与现代分析技术接轨,体现出实验教学活动的时代性与先进性。2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建设(1)2010年主编完成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实用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体内药物分析(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出版发行。(2)2010年参编完成药物分析学习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药物分析实验与指导(中英双语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药物分析笔记(科学出版社)和药物分析(案例版)(科学出版社)的出版发行。(3)2010年底主编完成英文药物分析系列教材和实用药物分析教材。(4)在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等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配套教材,如学习辅导教材、实验教材等。(5)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物分析学基本操作规范视频教材1部。(6)组织编写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视频教材,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生动性和可视性,加强教学效果。(7)预计再投资300万元,组建一个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开放、创新、国际化的“药物分析开放实验室”。随着实验室建设的不断完善,拟将开放实验的开放程度逐步拓展,争取面向药学类各专业实行完全开放式实验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3科研能力及科研转化教学以药物分析学辽宁省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辽宁省中药质量控制实验室、辽宁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中心、药物分析开放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实验室)和药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团队的整体科研实力,增强团队发展竞争能力。(1)科研方向与特色研究 中药药物信息学研究,包括中药化学模式识别、指纹图谱研究、信息库的建立,本研究方向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确定中药质量控制指标及技术平台,形成完整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血清药化学、血清药理学、药物代谢组学等现代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配伍规律与药效的物质基础;建立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组学研究。 中药指标成分对照品和标准提取物的制备研究,即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超临界提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等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化学对照品和标准提取物,并将其应用于产业化规模生产。 中药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净化及控制技术研究,包括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研究、中药非法添加物质的检测技术研究、中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净化与检测技术的研究。(2)科研与本科教学相结合 科研与课堂教学:积极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思路、方法、基本程序等融进课堂、讲授课件,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观念、活跃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 科研与实验教学:以教师科研项目内容为契点,将科研新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并开发新的综合实验项目。2010-2012年,将成熟的科研内容2-3项(药物质量分析新技术或样品前处理新方法)转化到开放性实验教学活动中,在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科研与学生科学研究结合:坚持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课外科研活动等与指导教师科研开发项目相结合。结合教师科研课题进展,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实验设计、撰写论文等,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业余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并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3)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研究生研究课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2010-2012年,计划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以上,省市级项目5项以上。企业的合作开发项目10项以上,发表SC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