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迅个人研究报告 爱得深挚 痛得深沉 -鲁迅散文情感研究 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 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 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鲁迅的散文真实的记下了他身为革命者,精神界的斗士的孤独与绝望,矛盾与斗争,而这样的内心情感也正是我们解读鲁迅小说、杂文的钥匙。 鲁迅的散文集较著名的有二:朝花夕拾、野草,我将鲁迅的散文分为三部,其一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集中收纳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都是鲁迅自己童年最温情的回忆,是鲁迅大爱情怀的体现;其二是野草,这部散文诗集被公认为晦涩难懂,但却是鲁迅自我剖白的重要作品,集中收纳的秋叶、雪、复仇等都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反抗绝望的意志;其三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分纪念战友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以刘半农君、藤野先生等,虽未编成集,但都体现了鲁迅对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惋惜之情。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收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点点回忆的缩影和写照,虽然叙述者始终是“迅哥”,在这里姑且把他认为就是作者本人的自述,集中收录的散文较多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朴实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在一人一物,一花一木的勾画描摹中渗透深挚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并在记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时插叙了一段美女 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充满童稚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天性,然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总忍不住批判一下现实,发泄一下不满,如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得出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童心的世界是纯洁而明净的,但成人的世界总在诱惑着、干扰着、破坏着这份天性。使他们迷惑、彷徨,使他们在似懂非懂中过早的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这让我想到了风筝中鲁迅对自己抹杀弟弟的天性的懊悔和自责,美女蛇的故事玄幻而神秘,却被硬生生套上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教训,这恰似当年莽撞又恃强凌弱的鲁迅撕毁弟弟风筝给弟弟带来的伤害,虽然年幼时不懂,全然忘记,却殊不知这伤害已在心里买了根,在经年累月中,在摸爬滚打中不断累积,最终麻木,习惯,视之理所当然,最终接受,并毫不犹豫的维护它,在下一辈的身上一遍遍重蹈覆辙,而天性却似断线的风筝只会越飘越远,再也回不来。这样的心理模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国民,也从某一侧面揭示了麻木国民的心理根源和社会背景。 另外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目不识丁的保姆阿长为回忆对象,表达作者对穷苦愚昧却真诚善良的下层劳动者的大爱情怀。鲁迅少年时就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悲惨遭遇,阿长对鲁迅的照顾激发出了他做少爷时压抑住的亲情,虽然阿长目不识丁,粗俗繁碎,踏死隐鼠,又说谎推咎于猫,使鲁迅颇为不满,但鲁迅也看到了这位阿长善良真诚,做事专心的一面,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一 大亮点,以为朴实憨厚,忠心又认真的老妈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更加凸显出作者对阿长真挚的爱和对整个下层劳动社会无数如阿长这样纯朴善良的人的大爱情怀。当然在这里,鲁迅还是在文字间渗透了些对封建礼俗制度的批判如阿长逼鲁迅说恭喜等,但整篇散文还是给人浓浓的暖意,虽然阿长有些迂,又有些愚,生活习惯学识兴趣都与鲁迅格格不入,但在鲁迅的眼中她的善良、纯朴、真诚、认真是最闪耀的光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同出自朝花夕拾,文章基调与表达情感大体相似,而出自散文诗集野草 中的篇目秋叶、复仇则更有一分战斗精神、绝望和反抗绝望的斗争精神。 秋叶在课上已经学过,那句著名的“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让人记忆犹新,文中的三个形象:小粉红花象征柔弱却心怀希望的青年,小青虫象征勇敢追求光明却十分莽撞的青年,而枣树则是鲁迅最赞扬的也是自己化身的坚决斗争、孤独清醒的战士的象征,小粉红花令人怜惜,小青虫令人尊敬和惋惜,而枣树却一直为了与黑夜于天空与月亮的战斗忍受着清醒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忍受着独自对抗黑暗的绝望,这份绝望正是鲁迅内心的写照,面对着来自黑暗势力的尖锐批评和来自同僚至亲的质疑和矛盾,鲁迅感到希望的渺茫和孤独痛苦之后的绝望,他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产生过怀疑,但他没有因此这要退缩,而是以一种“韧”的精神不断的反抗着绝望,这正是支持鲁迅以文字战斗,肩负改造国民性大业的精神之一。 复仇批判的是看客文化,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的看客们,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麻木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的场景,震撼,然后是浓重的悲哀,在阿Q正传中看客们挤在街道两旁看着阿Q被游街,被枪毙,仿佛一群饿狼,那渴望血腥的眼睛既凶又怯,既钝又锋利,不近不远的跟着,啮噬着他的灵魂,这样的看客让人恐惧,让人可怜,复仇中一男一女赤裸着站在旷野上提刀相对,性与爱,爱与血,血与仇,青春的激扬仿佛要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于是看客们带着嗜血的眼睛和兴奋的心情围了上来,然而一男一女还是对立着,没有殷红的血飞溅,没有激烈的碰撞或是悲壮的残屠,两个青年冷漠的注视着这群无聊的看客,看客们扫了兴致也自觉无聊纷纷离去,于是以无可看了结了对这些看客们的惩罚,多么奇特的复仇!鲁迅曾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对这样的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的麻木感到悲哀和同情,改造国民性的目标正源于他对这样的看客文化的感受至深,不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毛头小伙,热血青年,鲁迅清醒地认识到拯救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做韧性的战斗,打持久战,不卑不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斗精神,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之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看客文化正是国民精神麻木,是非观念模糊,人性棱角全无的表现。 关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 调查报告 11财管五组二0一一年十一月 关于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调查报告 摘要 我们此次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上收集资料、进行实地采访, 全面深入了解了人们针对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双重关系中,人们对前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成为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后者则常常被人们忽略,偶有研究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调查所讲主题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从批判与继承两方面着手,借鲁迅和其他名人作家著作及生活语论详细叙述了鲁迅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联系。最终阐明,鲁迅是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时代进步发展融合的代表。 调查缘由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 一、 调查时间 2016年11月5日至2016年11月19日 二、 调查地点 在温江区的居民小区进行实地采访 三、 调查人员 四调查过程: 网上查找资料 1.鲁迅生平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2.关于鲁迅作品的论战 【支持者】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不只是个文学家,他是一位他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的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他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中国人民,试图用文字去战斗。 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标志。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意义本来就不是文字本身,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灵魂,而鲁迅先生的作品所拥有的灵魂是一种血性的、刚强的、并且深深刻入历史痕迹的。因此,作为中国的中学生,非常有必要从那些作品中去体会一种属于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的灵魂。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最能体现在教科书中,尤其是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教科书就是一个窗口,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的。”而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一个窗口,让那些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不易,也从中了解到自己国家的历史,所谓博古通今,了解更多的过去,才能更好的为现在生 活努力的。 【反对者】鲁迅文章的语言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较为难懂,再加之时不时的半文半白的形式让人不免有种放下书本的冲动。正如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读来较为生涩,虽说鲁迅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但是其文字的文学性较之于论战性却不是很强。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学生的不理解,以及“看到鲁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