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中秋节感怀文章六篇汇编:感怀岁月匆忙过的文章 关于中秋节感怀文章六篇 篇一 夜里大风,闲看朱德庸写给童年的一封信:“感谢你,小时候的我,我会和你一起,用我们自己单纯的方式,在这个时代里渐渐走。” 心里蓦然一惊,教师节已过,中秋又要闲情信步,如约而至。 中秋节这个纪念日家喻户晓,大到银发老翁,小到幼龄儿童。又或是海外游子,无不惦念。中秋节有很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又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聚,因而又叫“团聚节”。 聊起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故而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头祭月、拜月了。后来随着朝代更替,宫廷文人兴起后渐渐集中到民间,魏晋乐府半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后又有李白“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见无论帝王,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期望着这个象征着团聚的纪念日到来。所以才有东京梦华笔中“笙歌远闻千里,玩耍连坐圣晓。”的吵闹景象。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城市,市民们对土地和时令都有着特殊的情感,每逢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都会挂着很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由于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如今也有更多的老人小孩儿参与其中,渐渐演化成了纪念日的全民活动。彼时大街小巷还会张罗着售卖各式各样的手工月饼,来往的亲朋好友也会购买相互赠送月饼,寓意家人团聚,寄予思念。中秋节吃上一块月饼,象征着这一年家人们都不会分别。正所谓“中秋鲜果列晶盘, 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圞。”表达的尽是圆满。 家乡的人都偏爱赏月看星,中秋节赏月更是家家户户必不行少的传统活动。这个风俗早在唐朝便格外盛行,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便抒发了他对月思乡之情。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文人士大夫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借皎洁月光喻人之离合,将思念与月光的融合表达的淋漓尽致。直到今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行少的活动之一。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聚。品香甜月饼,聊琐碎家常,望皎洁明月,这便是中秋吧。 篇二 又到中秋月圆时。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这一天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视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着家人的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予自己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故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团聚节”。 古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会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中秋节的传奇丰富浪漫,中秋节的习俗多姿多彩,这都寄予着人们对奇特生活的无限憧憬,也使中秋的明月蕴含着更丰富的韵味。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生活贫困,但每年中秋节都过得有滋有味。由于,母亲总会想方法在这一天做几个与平常不同的好菜和点心,我们小孩子也就能趁机解解馋。饭后,我们会抬出竹床和桌子,小孩子们都抢着爬到竹床上,大人们则沏上一壶粗茶,摆上自家做的糕点(其实也就是烙些圆圆的甜饼和蒸些枣馍馍),一家老老少少就这么围坐在大树下,喝茶,吃点心。 等月亮升起时,奶奶便开头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嫦娥、吴刚、玉兔那古老的神话传奇。这是每年中秋夜奶奶不变的节目,我们却也百听不厌,每一次听都会感到新颖,每一次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会盯着那又大又圆的月亮,争辩着、比划着,说哪个是正埋头伐树的吴刚,哪个是聚精会神捣药的玉兔,还有哪个是甩着长袖翩翩起舞的嫦娥。奶奶的故事说完了,我们的争议也停止了。然后一个个跳下竹床,开头在月光辉映的小院里,玩我们想象中的天宫玩耍,大家争抢着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当年那融融的亲情与吵闹的场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浓郁起来,常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的感慨。 离开家乡七八年了,能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的次数寥寥无几。这些年,中秋节虽然也常和朋友聚在一起,却再也找不回儿时那份特有的欢快与温馨了,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天上那轮圆月照旧灿烂,却好像多了一些苍凉。 中秋的月,很圆很亮;中秋的风,微冷还寒 生活是一杯酒,让我品尝着坚韧、苦痛、欢快与理解。东坡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常人而言,我想,是无法真正体验到这词中隐含着的无奈与豁达。像中秋这样的团聚之夜,对于身处他乡的游子而言,更多的该是淡淡的离愁与丝丝的感伤吧。 明月千里寄相思。抬头望月,自天穹泻下的光如水般严峻地洒向大地,照射着游子归家的路,也穿透了我这颗思念的心。友爱的父母,你们好吗?我的爱人啊,你在远方也和我一样悄悄吟唱“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吗? 又到中秋月圆时,明月,请替我捎去一声问候,一声祝愿吧! 在那家乡的槐树下,在那小小的阳台上,在那孤独的海滩边,在那沸腾的工地上,在那值班室的窗口,在那蓝色的简易房里,在那劳顿的旅途中 漂泊他乡的人啊,明月,我们共赏! 篇三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自古中秋节就是团聚的节日,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谈天论地。我是今年7月刚参与工作的水文新兵,作为基层一线的水文人,工作性质需要我们坚守在岗位。三天的小长假对于我们来说,仍旧是工作日。 八月十五的到来,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我仍旧像平常一样早起晨跑,沿着河边大路,迎着日出,伴着大山,开头了我中秋节的一天。晨跑归来,准点着手每天必做的日常工作:到河边看水位、进观测场测蒸发量、记录数据、发报文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确保站院内临时没有其他任务时,我便骑车去对岸查看断面标志和缆道基础。 走出站院才发觉,今年中秋和以往大有不同。路上来来往往的,有开往4A级景区重渡沟的旅游大巴,有提着月饼礼盒的行人,还有浩浩荡荡出门的一家人。大家要么利用小长假去旅游玩耍,要么走街串巷探望亲朋,要么长途跋涉回家团聚。这些场景很是吵闹,我也不免触景生情。高校四年,在外地的我没有机会和父母一起过中秋节,现如今上班了,仍旧是在外度过,想家是难免的,但意义却不同。我是一名水文职工,在工作中和同事们一起度过第一个中秋节确定是难以遗忘的。 回到站上后,站长告知我们今日是中秋节,中午聚餐炖排骨,大家团聚一堂度中秋。当中午饭做好时,每人一碗热腾腾的排骨,一个月饼。我们一桌吃饭,一起谈天,一块谈家常,那感觉是暖洋洋的。水文站是我的工作单位,但也是我的另一个家,它是水文人的温馨港湾,更是在佳节倍思亲时相聚的栖息地。 2023年的中秋,是我成为水文人后度过的一个特殊的中秋节,一个不回家团聚的中秋节,一个把水文站当做家的中秋节,一个即使出门在外,也可以赏月吃月饼的中秋节,一个以工作为乐以同事为家人的中秋节浓情四溢,感受良多,感动满满。 篇四 小时候在家过中秋, 月光明,月饼甜。 左手柿子红右手苹果圆。 听不进哀怨凄婉的词, 不懂得不能团聚的痛, 只是疯跑在老家的青石院。 在皎洁的月光下, 捉蟋蟀,追影子, 外婆膝下成团聚,笑语满堂声声甜。 少年时在家过中秋, 团聚饭,栗子粥。 前脚擦擦嘴后脚作业稠。 埋头苦读身披月光蓝, 窗影风动书染桂花香, 只在无限旖旎的想象里畅游。 在纷繁的故事中, 阅古人,梦将来, 少年不识愁味道,为赋新词强说愁。 青年黄河岸边度中秋, 小餐厅,灯光柔。 好友三两来聚首。 推杯换盏话事业, 先是欢语声后又静幽幽。 皓月当空洒清辉, 对酒当歌解千愁。 忆往昔,叹蹉跎, 东南望乡何处是,西北见月几圆洲。 转瞬又到中秋夜。 娘已老,父白头。 外婆驾鹤去,老舅踩云舟。 中秋月圆人难圆。 仰视星空欲无泪,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子欲养,亲不待, 愿寄明月话情思, 劝慰母亲眼波中流露的期许, 抚顺父亲长满了皱纹的额头。 岁岁年度中秋, 雾薄薄,云淡淡, 天高气爽日渐寒。 花落指间,秋水浅,青石现。 鸿雁畅飞秋雨总缠绵, 牵挂双亲可曾添丝缎? 月夕节,亲且盼, 银汉无声转玉盘, 金秋话团聚。 篇五 在一年那么多的节日当中,人们最喜爱的可能除了春节就是中秋节了,由于这两个节日都满含着阖家团聚的奇特憧憬。 它让人们临时放下劳碌的工作,逃离开钢筋水泥的丛林,远离拥挤和喧嚣,走进乡村或小镇,抑或穿梭在两个小城之间。 极速进展中的祖国,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殊是通讯及交通便利快捷,日新月异。高铁、动车的消灭更缩短了人们回家的时间。 从踏上通往家乡车辆的那一刻起,全部的惦念、全部的细节都一一消灭在脑海。那浓缩着的相思之苦,那牵挂着的乡音乡情,那埋藏在心底的苦辣酸甜,随着车辆的行进,随着生疏的路景,或喜悦或悲伤的心情在这一刻都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那背包里有买给家人的各种吃的、用的、玩的、穿的,脸上洋溢着欢快和欣喜,感动地打电话和家人叙旧,问家人的身体和近况,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一路贴心的话语散发着甜蜜暖和的馨香。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临了,这千古不变的生活抱负印证了多少代人的绵绵情长,这一份由亲情的丝线编织出来的纽带连接着多少家庭的欢快与幸福。当华灯初上,当万家灯火,每一个闪亮的窗口都透着奇特与祥和。 洗去一路的风尘仆仆,放下全部的苦恼压力,和父母、爱人、儿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香酥的月饼,一边观赏天上的满月,那团聚欢快的气氛,让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人间的天伦之乐。 如今的月饼品种齐全、花样繁多,走进超市,让你看得眼花缭乱。 一路走过去,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月饼等着人们去选择,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还有我们本地的月饼,口味有甜的、有咸的,馅心有枣泥、五仁、豆沙、红糖、黑芝麻、蛋黄等,有混糖皮、酥皮的,还有奶油皮的。从造型上看有光面的与花边的,包装更是五花八门,纸盒的、铁盒的、塑料盒的,各有特色。 在这么多种类的月饼当中,我最喜爱吃的就是枣泥月饼了,打开包装,映入眼帘的是八个金黄油亮的带花边的月饼,每一个月饼的表面都印着“枣泥”两个字,旁边还有一个大红枣的图案。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股淡淡的枣香扑鼻而来,咬上一口,酥松中带着甜蜜,香气萦绕在唇齿之间,那种萦齿绕舌的味道,让我一下子好像又回到了童年的时间。 月饼象征着团聚美满,代表着人们对奇特生活的圆满渴望。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静谧的夜色袭来,圆月当空,良辰佳景,人们把月饼、水果、瓜子、花生、枣全部的好吃的都摆在桌子上。我们这里叫“拜月神”,对着月亮,许下自己的愿望,托月亮女神成全自己的夙愿或把心底的祝愿传递给远方的亲人,也寄一份相思给天堂的故人,愿他们在天堂的日子幸福安好。 恋爱中的男女更是许下相伴一生的盟约,“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是人们对奇特爱情的寄予和憧憬。 望着静谧的夜空,望着秀丽的月亮,我像观赏到一幅天蓝水碧的婆娑画卷,清朗光明,澄净平稳,点点温馨溢满心田 篇六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多和吃有着极为亲密的联系,小时候总盼着过节,更精确地说是在那些清苦的日子里盼着吃到好东西,但中秋节念月除了吃还很诗意,即使那时我们只是尚未识字的孩童,却照旧能感觉到那份奇特。 “月”是什么呢?那是用面粉和枣蒸的一个“月亮”。“月”有上下两盖,是面做的,中间夹着满满一层枣。上盖用面做上玉兔和桂树,有的还做上嫦娥和云彩,再点缀上一些红枣。“月”的样子很好看,中秋晚上,家里吃了饭喝了酒之后,小孩子们就要端着“月”到街上去念了。月亮升起来,儿歌念起来:“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帕谷(窝窝头)糇了,盖瓦屋楼了。念煎饼了,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