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的 通 知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委直属中小学,市教科院: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德育首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推进我市“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将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1.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2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1: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全面实施我市“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推动我市德育工作求新突破、创高水平、上新台阶,特制定本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针对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增强学校干部和教师立德树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基础,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课程育人的作用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育德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发挥课程育德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基本原则 (一)人文性原则。课程自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在尊重不同学科本质属性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使课程教学既能科学地传承知识,活用知识,又能陶冶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整体性原则。要树立大课程观,充分认识到课程既包含了各种课程类型和课程形态,也包含了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既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也还包括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要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三)层次性原则。课程育德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逐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四)主体性原则。只有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课程育德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不断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对话,加强体验学习,加强问题探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五)多样性原则。要通过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德育课程的实施来促进课程育德工作。国家德育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教育的性质与意志,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地方德育课程是充分利用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传统等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德育课程的补充,反映地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具体要求。校本课程是各校根据学校办学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的课程,要通过三级课程的实施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实效性。 三 、主要任务 (一)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要增强课程育德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实施德育。学校应把课程育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增强全体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广大教师应把课程育德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把握育人契机,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具有育德价值的生长点,使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及时指导。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科学求真、人文致善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课程育德质量。 (二)建设与现代教育观相符合的课程文化 要高度重视新型课程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文化。课程学习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 文化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养份。新型的课程文化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现代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突出课程的生成性和延展性,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和协商性,有效促进师生民主对话、合作探究、多元发展、共同成长,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氛围,建构并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文化,让良好的课程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通过课程育德工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促进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关爱、责任、规则、诚信、公正、尊重、包容、合作”等基本道德品质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传承。要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具有基础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 四、途径方法 (一)努力发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资源 要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努力开发各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克服学科课程育德“贴标签”的状况,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科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过程。真正把素质教育有机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化成长,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广泛开展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各种活动 德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各学科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互动整合,重视开展与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各种实践活动,以课内外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来促进课程育德工作。要注重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活动课程育德功能的有效发挥,使课程育德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学校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制定各年段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各学科每期应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主动争取学校和社会支持,加强安全措施,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 (三)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校教育中最能影响学生品德铸就的是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堂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彰显出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的最大因素,教师应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感召学生。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日常教育行为必须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在学术上能开导学生,在品行上能以身示范;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意识、学识和水平、思维方式和气质风格、对人对事的基本态度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因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四)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育德工作必须要关注评价改革,要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手段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全面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教师应将评价的核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上,要关注学生平时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状态以及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学科考试评价要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注重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功能,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考试内容既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应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要通过考试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课程育德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课程育德工作的宏观管理,整合当地教研、科研等部门的力量,进行课程育德的研究和指导,制定工作指导的实施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积极支持课程育德各项工作的开展,帮助中小学解决课程育德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切实保证专项经费的投入,提供必备的资源和服务,使课程育德活动、课程教学改革、科研、队伍培训等工作顺利开展。各中小学校要不断强化课程育德的地位,探索和总结课程育德的经验和做法,将提高课程育德教学质量摆到学校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学校要建立由一把手牵头,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具体实施的课程育德工作机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课程育德实施办法。 (二)加强课程育德的科研调研工作 市、区县教研部门要组织中小学各个学科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帮助一线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科育德的目标,梳理学科育德的内容,实践学科育德的途径,寻找学科育德的方法,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能力。可利用名师资源设立工作室,开展课程育德的综合教研,促进课程育德工作的科学化。要把握德育工作的最新动态,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专题研讨,重点突破,研究课程育德工作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性问题,发挥德育研究对学校课程育德工作的指导作用。要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班会活动课序列化建设的研究,使班会活动课的育德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要加强对课程育德工作的调研,可广泛征求德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意见,制定并完善中小学课程育德调研制度,通过调研及时改进课程育德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加强课程育德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课程育德工作的关键,是增强课程育德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保障,要通过专家引领、集中培训、校本教研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育德水平。要把课程育德纳入中小学新教师职初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系统,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课程育德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促进各学科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通过宣传、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观摩、学习、提高的机会。 (四)加强课程育德的信息化建设 区县和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德育网,加强德育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开展课程育德培训和教研,搭建课程育德工作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形成课程育德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创设“课程育德论坛”,加强课程育德优秀案例的展示,营造课程育德实效性的网上研讨氛围,促进各区县、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五)完善课程育德工作的监督、考评和表彰体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本指导纲要建立课程育德专项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将课程育德纳入德育督导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估体系之中,建立包括课程育德在内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综合考评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将教书育人的职责纳入工作考核范围,进一步明确教师在课堂纪律和学风建设上的职责,作为教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