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育人需要智慧读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4a870102erwp.html高一(3)是年级几个班级中问题最多的班,在高中的一年里就换了三个班主任。升入高二的时候,学校以这个班级为基础,又将其他几个班级中有问题的学生填充进来,组成了高二(3)班。就是这样一个都是学困生的班级,一年后居然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发出“100进本科”的宣言,让全校师生大为震惊,因为学校历史上的“好班”也没能实现过这个目标!神奇的是,一年之后,这个宣言竟然成为现实!创造这个“奇迹”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名叫梅洪建。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一书是他在创造了这一奇迹之后对自己带班经验的总结。梅洪建其实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有自己的学者梦,更有成功商人梦,即使考到了师范院校、在学习从事教师职业,这些梦想也始终萦绕心中。他去广东闯荡,因为传销的骗局而黯然回乡;他孤注一掷地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到生意之中,不久又片甲不留,负载累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他终于明白,教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此,不仅创造了学校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找到了自身价值之所在。一、准确定位很重要学校在组建班级教师团队的时候,班主任肯定是优先考虑的;家长到学校里来探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是首先要拜访的;学校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班主任总是出面组织和协调;班级的日常运行和争先创优,班主任是始终惦念的学生在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师应该就是班主任了。那么,班主任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梅洪建认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梅洪建算了一笔账。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12年的基础教育的功用大约只有20%左右的比例,平均一年1.67%。如果高中做了三年班主任,所占的比例大约是5%,刨去家长、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班主任以及全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约也就是2.5%左右。有一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那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细心观察大自然”这段话告诉我们,良好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是不容置疑的。而3-6岁是孩子习惯、性格、品行培养和定型的关键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此而培养出的人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是人终身发展的基础。这都是孩子在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前就已经基本定型的。孙绍振老师说: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某些变化,但其深层是超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因而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这种深层的超稳定性,就源于幼儿阶段的教育经历,并在此后的学习生涯中被逐渐加强和巩固。想通过一次教育、一个体验就让学生的发自内心地做出改变是不可能的。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这样,你可能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对学生的影响很小。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常态,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体认,在工作中才不至于“瞎忙”,将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梅洪建反复强调班主任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并不是说班主任就无事可做了。相反,只有在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许多方面无法有作为之后,才能清楚地明白哪些事情自己可以有作为,哪些工作值得自己投入智慧与情感。“一个职业化的班主任,就是明白自己价值微小和学生自身成长重要的班主任,是一个可以退而为俗人体验丰富生活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的班主任,是一个放低自己而不去盲从引领的班主任。”二、系统育人显高招面对着全年级集中而来的学困生组建的班级,梅洪建知道,用常态的方式来管理这个班级,班主任累死累活不说,效果也不见得会好。在深思熟虑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培育-发展”班级理念,就是班主任放低身姿培育一个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平台,把发展学生作为最终目的。他的“培育-发展”班级理念有四个支点:支点之一:班级委员会制度。梅洪建认为,在“管理”的班级理念下,学生之间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这必然导致不同学生的发展机会、发展程度不同。班级委员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搭建起来的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平台。如班级学习委员会、班级荣誉委员会、班级文化艺术文员会、班级设计宣传委员会,等等。每个委员会都由一个常委和若干委员组成,常委根据委员的民主推荐来担任,它仅仅是委员会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委员会的管理者。成立班级委员会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让整个班级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做。无事才会生非,“动”起来,是消除班级“动乱”之源。动起来,是为了有事情可做,这是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让学生时时刻刻动起来,并最终让孩子快快乐乐动起来。到了这个境界,班主任还用整天忙个不停、到处救火吗?在如何组建班级委员会、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如何持续不断地激励孩子让委员会这个平台能够持续运行等方面,梅洪建老师在书中有比较具体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支点之二:学会借力。在学校中,经常听到有班主任介绍说:“这是我的班级。”经常听到任课老师对班主任说:“你们班级的最近表现不太好啊。”这样的话语的背后,折射出班主任工作的一大误区,就是自己单打独斗,没有很好地借用各方的教育资源。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子,任课教师、学生同伴、学生家长、社会环境等等,都在其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要将孩子教育好,班主任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意识到自身影响的“微不足道”,善于鼓励学生,让同伴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善于发动家长,让家长和学校形成共育合力;善于依靠任课教师,让他们支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并成为积极参与者;善于借助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在全校营造激励班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动车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班主任要做动车组的车头,在自己使力的同时,让各方共同朝着一个方向使力,班集体的发展动力自然就强劲起来了。支点之三:给学生提供精神动力的班会课。班会课应该做什么?梅洪建认为,既不是班主任用来安排任务的课,也不是用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要求的课。因为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超稳定型,要让学生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做出改变,每周一次、每次变换一个主题的的班会课,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心理行为学的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提醒我们,要让学生在某一行为上取得效果,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每天重复,连续持续21天,甚至到90天以上。梅洪建的班会课就是这样,每天中午都要开,针对一个主话题坚持不懈地开。当然,为了让学生不反感,他也想了很多的办法。例如围绕“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两个基本落脚点,设计了一个个系列化的班会课主题,在体现励志的前提下,采用圆桌论坛、智慧分享、演讲、观看视频、文艺表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来塑造孩子当下的精神。支点之四:心灵沟通的“小本”。一个高中班主任,通常要面对班级里的几十个学生,经常来不及做及时的谈心和沟通。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学校生涯之后,也已经有较为娴熟的一套“应付”老师的策略,通过简单的对话和沟通是很难把握住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梅洪建老师在实践中发现,采用书面交流,是让学生打开“心门”的好途径。他尽量回避“日记”、“周记”这样的用语,给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非常私密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取了一个很简单的名称“小本”。在这个小本里,学生的所思所想都可以很坦诚地表达出来,教师也不固守自己的职业身份,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不想表达,教师自己还可以先抛出一些俏皮幽默的话题,慢慢引发学生表达的意愿。书写的内容可长可短,但学生书写了,教师一定要认真回应,这样一来二去,两颗心慢慢就会走到一起,班级的很多事务也就在这交流之中得到解决,班级的很多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我们常说,预防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比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所花费的代价要小。很多老师总觉得这样的互动交流太麻烦,占用了自己不少的时间。岂不知当一件件事情交替出现,搞得自己焦头烂额的时候,会用去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梅洪建老师用他的“培育-发展”班级理念的四个支点,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三、学习实践相结合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的。梅洪建老师能够在班主任工作上有如此的心得,一方面,与他前些年的“折腾”是有关系的。虽然说这些折腾没有做出什么名堂,甚至让自己到了倾家荡产的境地,但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另一方面,与他坚持不懈地读书、写作和教育实践有很大的关系。梅洪建谈到自己的成长秘诀时,说了三个要素:一是读书。他很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在阅读的质量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花上一段时间深入研究一本书,先将其读厚,再将其读薄,最后从中读出自己。二是写作。他始终坚持写作,而其特别注重写作的质量。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给别人带来思考,不去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三是勇于实践。一旦自己的脑海中有了想法,就会立刻将其付诸实践。当然,梅洪建不是一个鲁莽的实践者,在实践之前他会在头脑中进行“推演”,预设实施步骤、评估可能结果、设想各种困难、推演解决途径。由此想到了一个个名师的成长历程,基本上都是如此:热爱读书、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和提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要让自己在教育的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成为被世人称赞的优秀教师,不妨按照这样的路径,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