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从容说课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力荐能言善辩的烛之武。烛之武不计前嫌,以国家安危之重,只身前往说服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教学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探究拓展法。教具: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排除生字词;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二、了解左传指导诵读。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多种方式,以读带讲,读中疏通文章,把握主旨。 三、在熟读成诵、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赏析写作技巧,质疑解难探究,整理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族排扰,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无论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声情并茂 流利娴熟三、研习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写了些什么? 明确: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事。 2、一件什么事,请回答得具体点。 明确:秦、音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3、秦、晋两国为什么要联合攻郑?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秦、晋围郑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另外,秦国也要争夺霸权,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4、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明显流露出烛之武对年轻时未被重用的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从谏如流。”“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的屈尊自责、晓之以理,感动了烛之武,说服了烛之武。 5、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烛之武采用了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的方法。“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是烛之武在坦言其亡,避其锐气;紧接着,他又以“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继而,他又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从另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最后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希望秦国认真考虑。 四、赏析人物形象 第一个人物一郑伯。 l、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 2、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l、烛之武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感悟:“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五、探究活动 秦晋两个大国,历史上世代通婚,但这两个大国又经常兵戎相见。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研究方法:从矛盾缓解的暂时性和争夺霸权的实质性两个方面进行辩证思考。 六、总结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教学评价与反思 1、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重组教材,精心策划教学设计,突破了重点难点。2、教学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结合实际深刻体会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观点,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需要进步加强的地方,同时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