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视频B脚本吕洪芹: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第二研修组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研讨,参与今天研讨的教师有菏泽巨野县大义镇中心小学的朱良才老师、淄博市张店城中小学王红、枣庄市绎城区教育局王岩老师,滨州市无棣县教研室王晓芳老师,淄博博山万杰朝阳学校郑伟国老师,聊城市高唐11县第一实验小学宋俊霞老师。 本次备课研讨是根据王红老师的第一次备课展开的。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们研修组所有成员都参与了教学设计的修改,同时有吴正宪老师、徐云鸿老师、郑庆全教授参与了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如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能力。本次研讨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首先,请王老师说介绍一下她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她执教的课题是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王红:各位老师,大家好,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下备课时我的思考和做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415页)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领域,是一节“图形的认识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的活动经验生活经验,同时这节课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奠定基础。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后,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一、借助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首先借助生活中的一组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类,初步感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充分暴露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原始状态”,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二:尝试探究,展示分享。本环节借助“探究记录单”上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历经“探究特征抽象特征归纳方法”的过程;然后在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借助学习长方体的经验迁移认识正方体。这样设计主要是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亲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巩固拓展,深化新知。为了加深对长、正方体本质的认识,出示一残缺不全的长方体,让学生想象出原图形的完整形状。本练习是融知识强化、能力训练于一体的题目,通过训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上就是我第一稿教学设计,匆忙之中肯定有许多环节需要再琢磨、再修改,请各位老师帮助提出不足的地方,我将进一步完善,谢谢。吕洪芹:王老师基于个人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讨话题,她力图体现我们的研究主题。大家看了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后一定有很多想法,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王晓芳:结合我们的研讨主题来深入思考这节课,我觉得首先应该选准切入点,想办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在引入环节,利用学生学过的图形认识知识,加强比较、辨析,在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再从研究的角度引导学生回忆认识平面图形时从边和角进行研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上有点、线、面,可以从点、线、面去深入认识它们。很好地引领学生确定这节课的研究方向和视角,为下面的探究活动起好航。郑伟国:我也赞同王老师的观点,图形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第一学段是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第二学段可以由图形想到实物。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正方体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建议在引入时首先出示一些平面和立体图形,然后从中抽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再引导学生拿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王岩:我们知道:比较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我认为在抽象长方体图形后,可以出示学生认识过的平面图形和其他立体图形(比如:五棱柱和三棱柱),引导学生辨析,初步感知,这样不仅有了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标准和依据,也为下面抽象、构建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奠定坚实基础。吕洪芹:上面几位老师从课堂引入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从几何图形引入,还是从实物引入,这两种方法应该各有千秋,希望王红老师再用心思考一下。大家继续。王晓芳:王老师这节课是先引导学生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掌握研究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研究正方体的特征,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我个人的建议是:这节课既然要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是否考虑不要分离开研究,而是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为一个大问题抛出,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区别只是棱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一起让学生研究,更便于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突显我们的研究问题。朱良才:这个思路也正好与吴正宪老师的思路相吻合。按吴老师的建议: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时候要打破原来的先教长方体的认识,再教正方体认识的做法。改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呈现的方式进行教学。希望王老师下一次备课大胆尝试一下。吕洪芹:现在大家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同时探究已达成共识。对于探究的过程安排大家有什么想法?怎样安排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郑伟国: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拼插长方体框架无疑是个很好的载体。在这节课中王老师也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的思考是:给学生提供不同数量的小棒,并且分成几类:一类是足够多的小棒(要多于12根,正好就没有价值了),让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拼插,汇报时交流选择了几根?都是什么样的小棒?加深对12条棱的特征的认识;一类是不够12根(11根、9根、3根),让学生思考在材料不够的情况下,怎样拼插就能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宋俊霞:我也赞同郑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在设计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应考虑的全面些,如:在学生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时,要对学生会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1、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学生能否理解完全相同?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学生对相对的理解是否到位,如果学生认为相对的棱是两条,教师应如何进行引导?等。王岩: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们的研究主题,可以用问题做引领,提供典型学具和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探究提示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打造“对话”动态生成的课堂。因此,我建议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以学定教: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时候,都是从边和角去研究的。现在我们要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研究?在这里顺便处理面、棱、顶点的涵义。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具材料,学生可以利用实物观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也可以通过学具盒中的小棒,组装(制作)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并利用设计好的研究记录单,帮助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王晓芳:王老师的想法很好,整个过程突显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王红老师课中研究记录单,我也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让问题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而王老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太细,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等”,问题框的很紧,不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吕洪芹:对于这个环节大家提了很多建议,如何处理?王红老师要好好斟酌。对于长方体高的处理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建议?郑伟国:在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个环节,是否通过动画形式逐步把它的棱擦去,最后只留下能看到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让学生想象原来长方体的样子,使学生认识到这三条棱就可以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引出长宽高。朱良才:也就是利用动画形式逐步将其它的棱擦去,隐去一根,问学生能否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隐去两根呢?也能。最后只留下能看到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让学生想象原来长方体的样子,学生也能想象得出,最后只剩下两根,问学生能否想象得出,这时学生就会难住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三条棱就可以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引出长宽高。宋俊霞:我也赞同朱老师和郑老师老师的建议,不过是直接利用学生搭起的框架来认识好,还是用课件展示好呢?王红:我觉得还是直接利用学生搭建的框架好,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再者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边拆边想象整体,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基础上想象,更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清晰的表象。朱良才:大家的意见很有借鉴意义。发现特征的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要想让长、正方体真正走进学生头脑,让长正方体的特征深入学生脑海,能在运用的时候灵活调用。这仅凭之前的实物触摸、课件观察,学生的印象还是不够深刻的。概念的理解,需要通过应用加以深化。还可以安排学生的想象练习,比如给一个长、宽、高的数据,引导学生在脑子里想象其形状,再与实际结合,判断会是生活中的哪样物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在应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实现空间观念的初步建构。宋俊霞:在应用环节,王老师选用缺损的图形,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原来的形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朱良才:还有个建议,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后结课时,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总结本课知识点,建议王老师试一下:长方体与正方体, 面棱顶点分清晰。 8个顶点6个面, 十二条棱记心里。 长宽高共处一顶点, 长、正方体关系密。吕洪芹:刚才,大家围绕我们的研究主题,从课的引入、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课堂预设的有效性的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探讨。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解读研究主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进行细加工,更好地体现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了检测我们这节课的课堂效果,我们研修组对这节课进行了观课分工,安排了四个观察点。下面请准备观课老师具体谈一下。宋俊霞:我们观课的角度是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的观察,通过学生的兴趣、学习状态、情绪、参与度、对教师的态度、自主学习、合作、质疑、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王岩:我们的观察点是: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行为状态进行课堂观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对目标达成,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影响,为下一步改善教学提供实践依据。主要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观察想象、抽象推理、整理信息等方面的行为状态是否认真、积极、热烈、自信、消极等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对目标达成,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影响,为下一步改善教学提供实践依据。郑伟国:我是从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进行观察课堂的。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的?能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活动,很好的实现目标达成,值得关注。另外老师的适时追问也能深入的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此,我觉得把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作为一个观课维度很有必要。在观课中通过教师提问类型、问题呈现方式、提问是否有效、问题数量、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记录、量化和分析。王晓芳:我们组观课的角度是课程主题在课堂上的达成度,通过对课堂中探究、交流、应用等环节的观察,进行课程主题的预设是否合理以及预设达成的效果是否到位分析,从而了解主题预设的合理性与深刻性。吕洪芹:刚才四位老师从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参与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有效性四个观察点阐述了自己的观课目的、观课角度,做好了观课的准备。下一步就请老师们走进我们研磨的课堂。期待你的参与,等待你的评价。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