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国学网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一、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古今时间对照表子时23:0001:00子初23: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子正00:00丑时01:0003:00丑初01:00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丑初02:00寅时03:0005:00寅初03: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寅正04:00卯时05:0007:00卯初05: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卯正06:00辰时07:0009:00辰初07:00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辰正08:00巳时09:00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巳正10:00午时11:00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午正12:00未时13:00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未正14:00申时15:0017:00申初15: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申正16:00酉时17:0019:00酉初17: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酉正18:00戌时19:0021:00戌初19:00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戌正20:00亥时21:0023:00亥初21:00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亥正22:00二、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三、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一更天:戌时19:0021:00二更天:亥时21:0023:00三更天:子时23:0001:00四更天:丑时01:0003:00五更天:寅时03:0005:00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又如西游记第一回: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便是让孙悟空在半夜11时至1时前去拜会菩提祖师。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其中的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四、点: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