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快乐中成长,在耕耘中收获我所认同的大语文观是一种融合了“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大作业”观的教学思想。它为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能催醒人的灵魂的教育。 一、我的“大教材”观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语文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本应该在教学中占据什么位置?我认为,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相形之下,我们的12本教材只是沧海一粟。在这样的“大教材”观下再来建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习作要求是搜集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然后用自己的笔写下对秋天的喜爱。我想,我们的校园不是秋意正浓吗?花坛中红枫的叶子,三角枫的种子,月季花的花瓣,校园西路法桐树的落叶,露天会场雪松的松果不都在向我们传达着秋的讯息吗?身边守着校园这样一部大教材,为何非要局限于一幅画呢?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秋,诵课外书籍中的秋;一起漫步校园,观察记录,交流发现,查阅资料,感受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惊奇;一起画心目中的秋,写自己观察到的秋发现的快乐,探究的欲望,独特的体验,是局限于12本教材的学生所体验不到的。让我们来看几个学生的作品我今天发现了秋天来了,这还是我自己发现的,我是多么高兴呀!”(这是姜晓涵同学的结尾)“春天的蝴蝶回家睡觉去了,可是又有一些蝴蝶活跃起来了。有人会问,秋天哪有蝴蝶呀?有,秋天的落叶就是。他们有黄的,有绿的,虽然不好看,可我就是很喜欢它们。”(这是韩哲同学特有的思维,是不是很有童趣呢?)“看,花坛里红枫的叶子,不知道是不是像大人一样喝了很多的酒,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真美啊!”“我捡起一片干枯的法桐树叶,它们可怜地蜷起了身子,好像要睡上一个冬天。再抬头看看树上依然青绿的叶子,它们仿佛在对落叶说,你看,我有妈妈,你有吗?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一首儿歌,叫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而没妈的孩子却像根草。”看,这才是学生眼中真实的生活。孩子们那种无可替代的丰富的体验是对我这个语文老师最好的鼓励和奖赏。二、我的 “大课堂”观我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功课,也不能仅仅把她当成一门功课来学。树立“大课堂观 ”,就要让40分钟的小课堂充满活力和张力。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嗅动的文字,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品起来如诗画一般的优美意境。语文充满了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震动着学生的心灵,敲击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心弦;语文充满了智,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动物王国,气象万千的世界给予了我们多少丰富的知识;语文充满了趣,一个个精美的童话故事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而这仅仅都是例子呀!树立“大课堂观 ”就要以40分钟的课堂为圆心,建构一个开放的大课堂,让课内与课外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 主要做法包括:阅读教学一篇带一本;诗词教学一首带一类;语文园地学一项拓展一项。(一)阅读教学一篇带一本在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名家名篇,名著选段,如涉及到四大名著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晏子春秋的晏子使楚,选自史记的将相和,选自战国策的寓言两则,选自古代神话故事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这些名篇、选段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引子,学习这类课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篇带一本”。操作流程如下: 1、课前初步阅读:如学习草船借箭前,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重点关注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细读描写诸葛亮的重点章节,了解诸葛亮的智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2、课堂讨论探究:在每个学生都对文中主要人物诸葛亮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课堂的讨论探究就显现出参与的广度、深度和独特的角度。如课例研讨中,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就有学生提出:诸葛亮明知周瑜的险恶用心,为什么不戳穿他,而是用自己的智慧让周瑜自叹不如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以 “假如我是诸葛亮”为话题,来揣摩诸葛亮当时的心理,从而体会到诸葛亮顾全大局,想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一片苦心,对于刘备和蜀国的一片拳拳之心。另外,由于有了课前的阅读铺垫,课上生成的问题也不少,如: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些知识是从哪儿来的?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可三国风云人物中,诸葛亮却名垂千古,其原因何在?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六次北伐均未成功?诸葛亮无所不能,为什么他所辅佐的蜀汉政权最终落得灭亡的结局?课堂上这些悬而未解的问题成为师生课外阅读的原动力。3、课后拓展阅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师生不仅共同研读了三国演义,还就三国志诸葛亮传等书籍进行了比较阅读,归纳总结了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有的班级还借此机会研究了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分类整理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诗词、对联、歇后语等内容。 “一篇带一本”、三步走的阅读教学方式,使教材变得厚重,教学充满了张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很大帮助。(二)诗词教学一首带一类古典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人甚至说古典诗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DNA。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现行教材中,每一册都分主题、由浅入深地编入了古典诗词,如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描写春景的诗,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咏梅诗词等。对于诗词教学,我们提倡教师学一首带一类,具体策略是:1、课前查阅资料。如教学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课前让学生猜一猜古今送别诗究竟有多少,然后告诉学生:唐诗鉴赏辞典中称“不计其数”,从先秦诗经到两汉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词元曲以至明清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广泛搜集送别诗,并和家人朋友探讨一下送别诗产生的原因。2、课上散点渗透。古代送别诗的四大意象:水、柳、酒、月,这两首诗就涉及到了三个,这三个意象就可以作为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是李白却“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不尽的又是什么呢?是滚滚的长江水,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在理解了诗句后,老师再告诉学生,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你们知道的有哪些诗句呢?由于在学校开展的诗文诵读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看到这个信息,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刘长卿的“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这样的离别名句。再如 “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字,“杨柳”自古以来便是依依不舍的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描写。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相送,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以此为生发点,引领学生一起吟诵像“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这样的千古名句,以诗解诗,更好地感受了古人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第三个渗透点是寄托着浓情的美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么,元二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王维的这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又是一杯怎样的酒呢?结合诗境,展开讨论,师生共品这一杯杯伤感的、留恋的、壮行的、祝福的一言难尽的酒。三个意象的拓展让学生走进了古人的离别境界,也意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情的民族。3、课后专题拓展。亲人之别,友人之别,情人之别,课后组织学生分类积累,专题探究。通过研究,学生会发现,别离诗虽展现的都是挚情,但境界各异。情人之间的离别大多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是情人强颜欢笑的送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是情人缠绵悱恻的离别。亲人之间的赠别则是平淡之中见真情。如诗经邶风燕燕:作者送妹远嫁,虽然万般不舍,但更多的是反复的叮咛;再如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手足之情、亲子之情表现得委婉、含蓄。通过对比,学生还会发现,友人之间的赠别诗不像前两类诗那样沉湎于缠绵感伤的情绪中,它呈现的是一种宏阔的境界。如王勃的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陆龟蒙的“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一改先前的小儿女态,抒写的是大丈夫的情怀。通过三种不同的别离,学生体会到了,同写离情,却是别样的境界,别样的情怀。学一首带一类,这种大容量的信息呈现方式,和贯通古今的主题积累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三)语文园地学一项拓展一项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如十一册回归拓展三中的“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收录了老子论语庄子等诚信方面的格言警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了课本上原有的五则格言警句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等故事,让学生看到了古人“诚信”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之所以坚持用大语文观来建构我的语文课堂,是因为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深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度,才会培养出把天下做文章来读的真正的语文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