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灵活定位角色我的课改反思在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教是为不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由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所转换。但在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跳起来对以往的一些教育理论、教育行为大加口诛、大肆笔伐,似乎教育弊端都是它们的遗祸,大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势,连辨证上的“扬弃”都抛却脑后了。但我却以为:当今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回归,不应该也不可能排除固有血脉的滋养,去另寻一个生命诞生的空间;同时,也不能无视时代的新潮,拒绝引入。所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弃其弊陋,取其精华”,尽量做到“往昔缱绻影未散,覆上新妆添荣光”。是的, 吸纳创新,方为正途。如何新旧结合,扬长避短?“横看成峰侧成岭”,孰是孰非,结合这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来谈谈我的操作感受。 (一)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亦称接受性学习。首先,就教学方式而言,接受性学习的“执经叩问”,“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表明教师具有不容忽视的绝对权威,学生只是相对应的接受承载的主体,教学的含义也可以说是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活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即便是“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相长”也是强调“师”、“施”、“教”的教师作用。这是一种把教学看成由教师发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把课本知识当成定论,是无需检验、只要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结论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理解后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提取出来,套用它去面对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从这些方面来说,接受性学习能够在短期内使学生学到集中统一的大量知识,使学生接收系统的综合的多方向的知识,给他们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在华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上,它也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都是接受性学习培养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为人民、为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饱学之士。他们既有造福万民、有功民族的思想,亦有造福万民,有功民族的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接受性学习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在这种接受性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却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积极主动性,将一个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学生拷贝成千人一面、不求甚解的背诵的木偶和考试的机器。你看:教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授课,学生拿着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课本专心听课。课堂中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短平快的问答来展示热烈的氛围,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即使个别特异学生偶有旁疑,也都被教师以“定论”“引导”“规矩”成“方圆”。大家的视线始终如一集中在教师身上。课毕,在一片掌声和赞叹声中,教师笑容满面走下讲台,学生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面对此情此景,我觉得那只是教师娴熟教学技巧的表演,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任务而无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正如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传统教育的缺点是:它的计划本质上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种种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儿童,它的教材和方法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他人已有的经验范围。总之,妨碍了儿童积极产于教育的发展过程。 虽然接受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间接知识,但是它也在学生身上出现了以下消极后果:在理智上欠缺独立性和自主性,一味顺从接受,以别人的观念代替自己的见解;思维能力薄弱,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易产生懒学、怠学、厌学、不学的情绪,抹煞了他们学习、探究、体验生活和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二)当今教学1.发现性学习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发现学习也称为探究学习。我认为,所谓发现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现性学习就是一个重发现、重过程、重主体、重实践的学习,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重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发现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发现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发现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现性学习体现在课外、校外时,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发现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例如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课时,涉及“环境描写的技巧”,学生借教师提供的已学过的例文分析探究,最后归纳形成结论。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教学中过多的运用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花费时间多,阶段教学效率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它又是不适用的。2. 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意志能力等。因为,从孩子们的天性来看,他们天生好动好奇,当他们接触到实际时,就会立刻产生一种好奇心理,并想亲自体验一下。由于这种心理的驱使,他们动手操作时,甚至会忘记时间和饥饿。这时,如果教师能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快感,就能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培养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意志能力。再有,体验性学习方法也是使学生产生探索、追求以及创新心理的源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并想搞清其究竟,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不断探索。另外,这种方法也是克服那种由书本来到书本去,教师视学生为容器,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的传统式教学的方法之一。当外界事物投影在他们心中的反映,借助丰富的感情经验同化新的认识对象,才能不断发现并积累新的认识。只有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时,才能给自己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从而将新知识归纳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并能使他们真正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为珍视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在情感体验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例如在学习金色花这首诗歌时,学生带着极强烈的的兴趣主动品味和欣赏,他们不仅自己质疑“孩子们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讨论热烈;不仅能联系生活:“妈妈平时对我怎样”,而且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引申至荷叶母亲,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浓浓的母爱,并找到一系列的词语和句子佐证,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这种知识的迁移和情感发现就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总之,体验性学习对学生们掌握知识、开发智力能力以及培养意志和人文素养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体验性学习也有它不利的一面。首先,学生的体验是在原有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缺少这些,体验性学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花费时间长,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在选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全面考虑教学内容、设备条件,以及课时多寡等问题,决不能不顾一切,盲从于某种教学形式,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故而,在这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各有各的价值,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但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告知学习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储备大量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上称之为认识的“高速公路”。发现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感知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材知识可理解和可迁移程度。因此,在教改实验风起云涌的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兼顾“教无定法”,使他们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发挥师生共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有认知性的接受性学习过程,也有发现思维的自主性学习过程,更有融合学生自己情感的体验性学习过程。这样语文才会吸引更多的眼球,而不是靠“主课”、“权重分数”维持惨淡经营。灌输者与引导者、主宰者与交流者、传授者与合作者、经验者与创新者、主角与配角做什么角,是没有既定模式的,我们应该就学生的发展所需而灵活选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