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 肢体经络疾病讲稿中医学院董秋梅20076概述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与经络相连具有防御外邪,保护在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利为顺,在病理上因郁滞或失养而为病。本篇涉及的疾病围较广,本章仅就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进行讲解,其他相关疾病已在相关章节中论述。第一节 痹证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辨病诊查知识。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5熟悉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一、概说:1定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舍于脏。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关节炎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2历代沿革: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经又有五痹之分。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入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二、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一)病因1感受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2劳逸不当:劳欲过度,激烈活动后感邪。3久病体虚:老年体虚,病后、产后气血不足。4饮食不节(二)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素体阳气偏盛,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三、诊断(一)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二)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经络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四、相关检查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尿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等检查可提示痹证是否舍入心。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要辨别虚实。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病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痛,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关节疼痛日久,肿痛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二)治疗原则 痹病以风、寒、湿、热、瘀痹阻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三)分证论治1 风寒湿痹(1)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缓。病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根祛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2)痛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时有肌肉酸楚疼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病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3)着痹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胸皖痞闷,食少纳呆,大便不爽。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病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加减:若关节胀痛甚者,加萆榭、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络。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2. 风湿热痹 症状: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尿黄,便干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病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痹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3.痰瘀痹阻证 症状: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病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加减: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可加莪术、三七、地鳖虫;痰瘀互结,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络道。4.肝肾两虚证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病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六、结语: (一)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感受外邪及饮食、外伤为引发本病的基本因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 (二)痹证日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三)临床辨证应根据热象之有无,首先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风寒湿痹中,风邪偏盛者为行痹,寒邪偏盛者为痛痹,湿邪偏盛者为着痹。 (四)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为大法。病久耗伤气血,则注意调气养血,补益肝肾;痰瘀相结,当化痰行瘀,畅达经络;若寒热并存,虚实夹杂者,当明辨标本虚实而兼顾之。 (五)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颐养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痹证初发,正气尚未大虚,病邪轻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多可痊愈。若虽初发而感邪深重,或痹证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往往可使病邪深入,由肌肤而渐至筋骨脉络,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绵难愈,预后较差。 七、临证备要: (一)止痛药物应用:肢体关节疼痛是痹症的一个突出症状,其病机为经脉闭阻不通或筋脉失养,即所谓“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临证当根椐“标本虚实兼治”原则,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祛风散寒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之邪,痹阻经脉而致关节疼痛,通过辛温发散,温经散寒,达到祛邪通脉止痛作用,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白芷、威灵仙、艽、细辛、川椒、桂枝等,祛风药物能发汗祛湿,多为辛温香燥之品,易伤阴耗血,用药当中病即止,阴血不足者当慎用或禁用。清热消肿止痛:主要适用于湿热蕴结,痹阻经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