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火箭撬陆地超音速试验装置(上) 工程投资额:工程期限:1987年1997年2005年,美国桑迪亚国家试验,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科特兰德空军基地,2000英尺(610米)长的的“Sandia 1”火箭撬滑轨上,用火箭助推器将一架F-4战斗机高速撞向测试墙,以试验战机在高速撞击条件下的毁伤效果。最终这架战机与测试墙一起化为齑粉。 很多人喜欢飚车,将车开到时速200公里以上,体验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但是跟本文的主角相比,那就太小儿科了。它可以达到陆地速度的极限时速10430公里,相当于每秒前进2885米,是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4倍,比战术导弹飞行速度还快。创造这一纪录的就是火箭撬(Rocket sled)。 火箭撬是一种空气动力学试验设备,利用推力强大的火箭助推器,推动测试物体在类似铁路的专用滑轨上高速前进,再用高速摄影机及其他设备记录数据,以分析其空气动力学性能。形象一点说: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枚躺在铁轨上发射的火箭。火箭撬可用于研制核武器、高超音速导弹及飞行器、航空母舰上的弹射器、战斗机火箭弹射座椅、宇宙飞船逃逸塔、电子战武器等尖端设备。它是在陆地进行超音速试验的重要装置,目前全世界仅有美、英、中、俄、法等少数国家拥有此类设备。 贝尔X-1火箭飞机和挂载它的B-29轰炸机,照片摄于1949年。B-29轰炸机做了改装,腹部挖空用于吊挂X-1。挑战超音速飞行 对速度的追求,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然而人体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人类的奔跑速度并不快。即使百米飞人博尔特创下的9秒72的世界纪录,也仅仅相当于时速37公里,这比猫和狗的奔跑速度都要慢得多。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人类就靠双脚和骡马车辆,缓慢地前进。直至最近200年,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各种交通工具,帮助人类不断突破速度极限。 在19世纪末,汽车成为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1898年12月,一辆名为Jeantaud Duc的电动汽车,在法国创下时速63.15公里的纪录。次年4月,一辆名为La Jamais Contente的电动汽车,达到时速105.88公里。这是汽车首次突破时速100公里大关,也超过了马匹的奔跑速度。1904年1月,美国人亨利福特,在底特律附近的圣克莱尔湖,驾驶“福特999”号汽车,创造了时速147公里的纪录。他创办的公司,后来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福特汽车。1906年1月,由斯坦利兄弟设计的蒸汽汽车“斯坦利火箭”,在美国佛罗里达创下了时速205.45公里的纪录。这比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都要快。到1938年8月,英国人乔治艾斯顿(George Eyston)驾驶Thunderbolt号汽车,在美国犹他州巴纳维亚盐滩,创下了时速555.55公里的世界纪录。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陆地最快速度的极限。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火箭发动机和涡轮喷气发动机技术日渐成熟,飞机和火箭速度迅速提高,甚至突破了音速。1947年10月4日上午,美国飞行员查克耶格尔(Chuck Yeager)上尉,从加利福尼亚州缪罗克空军基地起飞,由B-29轰炸机携带他驾驶的贝尔X-1型火箭飞机,升至6000米高空,母机随即投下X-1飞机。X-1飞机由一台XLR-11火箭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采用液氧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作为燃料。耶格尔按程序点着了4个燃烧室,飞机马赫数达到0.88,飞机开始颤振,耶格尔随即关掉2个燃烧室。飞到12800米高空时,耶格尔使飞机平飞,又打开第3个燃烧室,飞机开始加速,这时空中传来了像打雷一样的巨响,他超过了音速。后来测定,耶格尔飞到了1.07马赫,即每小时飞行约1120公里。这是人类首次实现超音速飞行。 超音速飞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因为飞行器在速度接近音速时,前方空气不断被压缩,形成压力波并以音速扩散。飞行器在0.8倍音速以下的亚音速飞行时,压力波跑在飞机前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把前方空气推开的作用。但当飞行速度达到音速时(空气中340米/秒),前方的压力波“躲闪不及”,叠在一起,阻力急剧增加,空气阻力比亚音速时增加3倍,飞行器就像一头撞到一堵墙上一样,这就是“音障”。更严重的是,音障激波会使流经机翼和机身表面的气流,变得非常紊乱,从而使飞机剧烈振颤,操纵十分困难,处置不当就会机毁人亡。音障发生时还会发出巨大的爆炸声,称为“音爆”。强烈的音爆不仅会对地面建筑物产生损害,对于飞行器本身伸出冲击面之外部分也会产生破坏。1946年9月27日,英国著名试飞员杰弗里德哈维兰驾驶DH.108型试验机飞行时,从高空向下俯冲,希望在短时间里超过音速。当飞机达到0.94马赫时,飞机空中解体,哈维兰不幸遇难。1940年,梅塞施米特Me-109战斗机在德国不伦瑞克市郊松林中,德军绝密的戈林空气动力学研究所进行全尺寸风洞试验。这种德军王牌战机,共生产了33000架,是当时最快的活塞螺旋桨飞机。德军头号王牌哈特曼少校长期使用的也是该机型,共击落敌机352架。图片来自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科隆档案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发展 哈维兰只是人类在向超音速挑战过程中牺牲的先驱之一。在20世纪初至二战后的短短50年中,人类航空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活塞螺旋桨飞机,进化到喷气式超音速时代,这得益于现代空气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手段的发展。空气动力学研究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荷兰科学家惠更斯首先估算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的阻力。1726年,牛顿应用力学原理得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所受的力,正比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平方和物体的特征表面以及空气的密度。这可以看作是空气动力学经典理论的开始。 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得出了描述无粘性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即欧拉方程。19世纪上半叶,法国人纳维和英国人斯托克斯,提出了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后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到19世纪末,经典流体力学的基础已经形成。20世纪初,随着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空气动力学便从流体力学中发展出来,并形成力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研究。空气动力学试验分为实物试验和模型试验两大类。实物试验包括:导弹实弹发射和飞机弹射座椅试验等,这类试验费用昂贵,试验过程难控制,但是取得的数据不容易失真,一直是鉴定飞行器气动性能和校准其他实验结果的最终手段。由于气动试验的测试物,如飞机、导弹、火箭等体积庞大,因此将其做成等比例模型,进行模型试验,可以有效降低试验费用和控制难度。 空气动力学实验按空气(或其他气体)与模型(或实物)产生相对运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3类:空气运动,模型不动;如风洞实验。空气静止,物体或模型运动:如火箭橇实验(用火箭推动在轨道上高速行驶的滑车携带模型进行实验),旋臂实验(旋臂机携带模型旋转而进行实验),模型自由飞实验(有动力或无动力飞行器模型在空气中试验飞行)空气和模型都运动,如风洞自由飞实验(相对风洞气流投射模型而进行实验)、尾旋实验(在尾旋风洞上升气流中投入模型,并使其进入尾旋状态而进行实验)等。1907年,普朗克教授在德国哥廷根空气动力研究所,建成世界第一座超音速风洞。图为1918年科研人员在哥廷根风洞,对齐柏林飞艇LZ120“博登湖”号的模型进行风洞测试。图片来自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哥廷根档案馆。气动试验设备概况 风洞、火箭撬、旋臂机、特种验证飞机等气动实验设备的发展已有上百年历史。1871年,英国人F.H.韦纳姆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风洞。1900年,美国莱特兄弟建造了一座截面为406406平方毫米、长1.8米的风洞,用天平测出了机翼升力、全机阻力和压力中心数据。在此基础上,1903年莱特兄弟制成了人类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并成功飞行。1907年,现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克教授,在德国哥廷根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建成世界第一座超音速风洞,试验速度可达到1.5马赫。此后德国不惜巨资修建了一批低速、高速、超高速和特种风洞,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喷气式飞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尖端武器。 但是风洞试验有其局限性,由于早期制造的风洞,试验段尺寸较小,只能进行较小的模型试验。科学家们便另辟蹊径,采用其它方式进行全尺寸试验。如同照片中显示的:1912年,德国哥廷根空气动力研究所将一辆铁路板车,改装成了螺旋桨试验车;在哥廷根至阿伦斯豪森(Arenshausen)的铁路上进行测试。这辆试验车在尾部铆接上支架,安装上飞机螺旋桨进行效能测试。1916年,德国柏林气体动力学研究所(DVL),进行了一次更加夸张的试验。他们在一辆铁路板车中部,安装上10米高的高台支架;再用厂房起重机将一架双翼飞机吊装到高台支架上。最后用一辆蒸汽机车,拖着测试飞机在铁轨上高速前进。这种试验可以检测飞机在低速状态下的性能。 随着螺旋桨飞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高,用蒸汽机车来牵引测试飞机,已经难以满足试验要求。人们便想到用火箭来推动测试物在铁轨上前进,以达到高速状态。这种想法早先应用于汽车试验上。1928年6月23日,德国欧宝汽车公司研制的Opel RAK III无人火箭车,在吕塞尔斯海姆测试场加速到时速254公里。该车尾部安装有20根小火箭喷管,点火后喷着长长的尾焰推动车辆在铁轨上前进。这种结构,就是本文主角火箭撬的雏形。1928年6月23日,德国欧宝汽车公司研制的无人火箭车Opel RAK III加速到时速254公里,车尾装有20根小火箭喷管,一直在欧宝自己的吕塞尔斯海姆测试场秘密试验。这可以看作是火箭撬的雏形。火箭撬横空出世 德国、美国、苏联都是最早进行气动试验和航空武器研究的国家。1926年3月16日,美国工程师罗伯特戈达德博士,在马萨诸塞州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但在当时火箭技术并没有被美国政府重视,却引起德国军方的关注。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后,急于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开始大规模研制新型武器,其中包括规模庞大的火箭研制计划。火箭研制基地位于柏林南部小镇库莫斯多夫(Kummersdorf)附近,参与者包括“导弹之父”冯布劳恩。1937年德军又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佩内明德(Peenemunde)村,建成一座完整的研究基地。包括实验室、试验台、风洞和营房。这里是纳粹德国的秘密武器研制基地,参与测试了V1、V2导弹以及Me163和He177等秘密机种。 二战末期超音速武器的出现,刺激各国政府展开军备竞赛,由此建造了一大批气动试验设备。美国是最早进行火箭撬超音速研究的国家。1943年,美国战争部(国防部前身)将研制火箭的任务交给了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海军,他们选择在加州中部的中国湖(Chinalake)地区,建设海军空战武器中心(NAWC)。这是美国海军最大的武器研制基地,占地4400平方公里,拥有4000多人,主要研制美军各类导弹、弹射座椅及电子战系统,曾参与研制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和阿波罗登月计划。1944年,中国湖基地建成一条代号“B-4”的火箭撬试验滑轨,全长6800英尺(2073米),主要用于导弹高速测试。1953年又增建了一条海军超音速武器研究滑轨(SNORT),全长21550英尺(6569米)。在1959年的一次测试中,创下了时速4972公里的纪录,相当于音速的4倍! 1944年,美军还在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建成代号“Gee Whiz”的火箭撬滑轨,全长2000英尺。1949年又在该基地增建一条高速滑轨,后来延长到20000英尺(6096米)。1951年,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科特兰德空军基地,建成一条代号“Sandia 1”的滑轨,全长2000英尺。1966年又增建了代号“Sandia 2”的滑轨,全长10000英尺。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是美国核武器研发机构之一。 1954年,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霍勒曼空军基地,建成霍洛曼高速测试滑轨(HHSTT)1&2号线,该轨道后来延长至50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