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家祠参观报告 陈家祠广场 一、项目类型 陈家祠广场设计属于扩建项目。陈家祠广场(全称“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扩建后由陈家祠与周边绿化广场组成,占地约70000m2,是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民间传统工艺展示、群众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广场。 陈家祠绿化广场总面积7,15平方米其中规划道路面积55平方米,绿化广场面积15,700平方米。包括中心下沉广场(3,000平方米)、休息亭廊、架空花池、公厕、叠石水景、雕塑、浮雕墙、灯饰、绿化(约,000平方米)。 广场的要素功能及特色。中心下沉广场作为人流集散中心,并与康王路地下商业街、地铁站衔接,转换地面、地下交通流;下沉广场四周硬地铺砌并设置各类建筑小品,供市民休憩娱乐;其余空间进行绿化,增强广场改善环境的效果。广场从建设风格、建构筑物造型、总体空间布置及用材上与陈家祠建筑特色相呼应,突出广场的文化内涵。 陈家祠绿化广场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变X县区缺少绿地的状况,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改善陈家祠周围的旅游环境,扩大陈家祠的影响;为地铁车站和康王路地下商场提供充足的交通转换空间。 周边环境条件 所建工程项目位于XX市XX县区中山七路与康王北路交汇处,北侧毗邻陈家祠,南侧紧邻地铁一号线,西侧与X县区人民政府大楼相邻,东侧与地铁八号线 相邻。场地西侧的市三十二中学已经人工拆迁平整。建筑0.00相当于广州城建高程7.37m,地下空间基坑顶标高为-.07m,底标高为-12.10,开挖深度为2.00m,设计等级为一级3 。基坑北侧与陈家祠相距约22m,顶边距用地红线约48m;南面临近中山七路,顶边距用地红线最短约23m,紧邻地铁一号线,顶边距地铁车站主体内边线最短约8.98m;西侧距XX县区人民政府大楼约22.,顶边距用地红线约3.1055m;东侧与地铁八号线相邻,顶边与地铁车站主体内边线最短约815m,工程场地及周边环境如图1所示。 传统专家提醒尊重传统 然而,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则认为,岭南园林不是欧洲园林。“我们讲求的是意境,要有山有水方形、椭圆形等几何图案的运用源自于欧洲古希腊”。他建议,陈家祠地处热闹街区,应该堆砌两三米高的假山隔离闹市,不应再建高层楼房。 叶春生则表示,陈家祠的功能就是展现宗祠文化和岭南工艺,娱乐和休闲不应是重点。“按照传统布局,最好是东水、西路、北山、南树,椭圆形的水体显然不妥”。他个人认为,北京被称为“鸟巢”、“大裤衩”等建筑,都是在传统中求新求异。“广州要模仿吗。值得商榷”。 “不怕不创新,就怕不传承。”广州大学建设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说,1号的九宫格设计方案,布局利于交通方便,但会影响景观层次,3号设计方案中的半包围式水体利于景观串联,层层叠进,但水体占地面积过大。 “景区建设还是要考虑地方特色,与市民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联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杨宏烈说,陈家祠改造要挖掘岭南元素,“别人建广场、喷泉,你也跟着建广场、喷泉,就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 听取专家的意见,书记刘悦伦表示,陈家祠是广州的陈家祠,将充分融入专家建议,也尊重市民们的意见。按照计划,设计方案的最终评选结果将于下月出炉。 观点碰撞 陈家祠“露出来”还是“藏起来”。 X县区区委书记刘悦伦。现在陈家祠,周边用地大部分成为了居民楼或学校,使其被“埋”了起来。景区的外延受到侵蚀,内涵挖掘不够。把陈家祠从城市的石屎森林中“亮”出来,在中山八路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上,打造全新的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从历史上来看,陈家祠是陈氏书院,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地方,它的定位应该为“余荫清静”,空旷的广场并不适合这样的定位。广场是欧洲城市的产物,聚集人群,不符合陈家祠宁静的风格。陈家祠周边的环境应该是“封闭”的,这种“封闭”并不是用围墙,而是靠绿地,用大片的草地和榕树,形成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方案1:九宫布局 参照“六艺”设六大分区 以陈家祠为中心,讲究传统南北坐向和九宫布局,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方位,尊重历史遗址布局。功能分区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统合规划总体概念。其中,入口广场强调中轴对称,规矩而严谨,代表“礼”;文化广场体现岭南人乐感文化情趣,代表“乐”;岭南文化广场和景观休闲区一刚一柔,代表“数”;文体区代表“射”和“御”;博览区体现岭南文化,代表“书”。 地下空间结合景观、商业、停车三重考虑,通过功能划分为六大广场,分别是:文体广场入口广场下沉商业广场岭南文化广场下沉式岭南民俗广场岭南博览广场,将陈家祠六院布局外向延伸,体现六艺概念,通过高差处理,步移景迁。 方案一在大洋投票评选中名列第二。属于一种玩概念的方案,很切题,也方便把用地切分再用主题组装。但缺点也是稍嫌零碎,空间转换关联性不大。方案2:城市绿洲 强调古代祠堂“当代体验” 该方案主要是为当代设计,强调现代人对古代建筑“当代体验”。设计者说,要建造一个公共环境成为城市绿洲,不仅要模仿历史城市形态,把陈家祠从周围城市环境中孤立出来,更要在周围加入生活,重建过去城市生气和活力,不要造一个只能看的城市标志,要造可以体验的城市环境。 最重要的是把陈家祠周边生活气息体现浓郁些,如充斥商店和树,狭窄小巷和宽敞广场,既有大的空间也有小的空间,既保持很高的密度,同时间或放开,形成开放空间。 方案二排在最后,得票只是人家的零头。它的卖点是绿化,加一个半月形水塘,再加一个类似安藤的水御堂的斜坡,有点行货,而且大洋网连平面图都没有。 方案3:点、线、面结合 恢复祖制水塘建步行长廊 以陈家祠为主轴线,恢复陈家祠祠堂祖制形态(水塘、状元旗杆夹),将陈家祠正面形象向城市开放。东侧景观步道串联陈家祠前广场、东侧岭南文化广场、北部文化广场及博物馆的下沉广场,步道以飞翔五彩祥龙形态,分布于榕树下、水面旁、广场中。西侧地块则以空中步行商业走廊将体育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旅游商业等串联起来,让市民可在漫步中品味岭南文化。 水环境上,半包围水体是对祠堂最好保护,也可展示祠堂之美,南向城市广场水体,兼顾对祠堂祖制的恢复;东向水体结合现有植被形成绿色休闲水景空间;北向水体与建筑下沉中庭空间结合,创造静态博物空间。 绿环境上,保留榕树下绿荫岭南市井文化特征,设计中保留原场地的现有树种。 文化环境上,围绕祠堂各个方向多元空间相对分散,设计贯穿其间的岭南文化长廊步道。 方案三得票最高。恢复祖制,本来在广东就很吃香,而且在陈家祠,尤甚。水塘,旗杆夹是市民懂得的文化符号,容易博取认知。还有半包围水体是现代公建的流行做法,倒影效果很好,复古中有创新。而且比方案一更凸现祠堂,得第一也有道理。 方案:一轴六区 背越秀支脉面一池一水 在规划、景观和建筑手段恢复历史上陈家祠周边环境风水格局:坐“龙头高岗”,背越秀支脉,面一池一水。“一轴六区”规划结构延续岭南古祠堂“五间三进”的轴线,形成陈家祠前区和后区。在现有陈家祠绿化广场基础上,形成中国古典园筑的意向(北京故宫与中南海)的岭南园。周边配套包括岭南旅游文化服务区、城市公共服务区、岭南工艺文化商贸区。上千辆车位隐蔽的地下和地面停车。 方案强调周边环境规划设计,避免新建和现有城市建筑与古祠在同一视线背景上,从几条主要干道进入设计区域开始,采用青砖和条石作为地面、墙面和建筑的主要装饰材料,标示区域。将陈家祠所特有装饰符号抽象出造型元素,在整个区域环境中设置,从路灯到栏杆,从骑楼到景墙反复强调。 方案四排第三。平面图最突出的是北端的停车场,以及把广场重点放在康王路一端。它的卖点应该是岭南园林以及符号细部。平面流线设计乍看(图无法放大,看不清)甚至不比前面的方案差。也许由于中山七路一端的广场较拘谨,不够主流,也不够突出。 方案5:动静分离 现代演绎“骑楼”“里”“约” 方案将文化区、岭南文化广场区与文体区设于陈家祠轴线两侧,达到动静分离。设计通过游览线路的组织将各个功能区串联为一个整体,形成本次方案“交通集散区入口区陈家祠博览区文化区岭南文化广场区交通集散区”的功能序列。 景观设计力求重塑传统城市的空间印象,通过“骑楼”、“里”、“约”的现代演绎,以具有当地特色的树种、青砖等传统材质呼应,创造出亲切自然的外部空间环境。 方案五排第五。这方案的特色就是没特色,动静分离是句很行货的话,到处都可以这么说,而且平面图用色大胆,但内容不充分,附近建筑的存在感好强。鸟瞰做得很好,但突出内容欠奉,前广场突出来也没亮点,除了铺装,这明显就是模型公司弄出来的。 方案6:一核一馆一带一街 重构祠、山、塘的传统空间 方案以陈家祠为中心,划分为历史、博览、文化、运动和市民活动5个空间,通过“复原”、“激活”和“转化”的手法,形成一核一馆一带一街多点空间秩序。其中,通过重构祠、山、塘的传统空间格局,最大限度地复原陈家祠历史空间的原生形态;将古典建筑历史价值转化到北端的博览区,形成新的民间工艺体验馆;东北角文化区内,保留原来的街巷尺度形成新的文化街,吸纳创意产业和时尚商业的活力,与新文化大楼激活城市生活新潮流。 东边将原来下沉广场改造成一条起伏景观带,像一条绿色项链一样环绕陈家祠的青砖黑瓦,也可供市民日常活动。广场西边将原有体育场馆和新的文体大楼合并改造为一个新社区型康体中心,并利用这一空间的架空层安排停车和疏导旅游人群。原来的X县区政府前广场也被重新整治,与陈家祠前方的月池水塘形成视线上的交汇。 方案六排第四。首先平面制作马虎。拿个gogleearth做图底,不美观,而且用色很飘,文化广场的三角也很费解。还有透视制作也行货,看不出特点,很难评价。 纽约的艾滋病纪念绿三角位于一小块三角形街心绿地的锐角顶端。建设需要在202X年完成。设计的 概念来源于下面这些社区的意见:独特感,现代而不突兀,开放,禅,让人冥思;有强大的叙事 性,超越时间,表达继续活下去的欲望,将故事融入其中;成为现有公园的一部分,鲜明但是和 谐,有葱郁的绿色,有水,具备多视野和多入口。 纪念绿三角从几个相关的元素中得到灵感:茂密的树林,视觉冲击力和树冠如房屋的庇护性:1形成 一个类似树冠的顶定义空间区域;2一个静水流泉让人反思冥想;3一个拥有故事表达的铺装,教 人们在此交流和了解。 构架结构轻盈,简练。上面覆盖着季相变化鲜明的攀缘植物。地面的石材色彩素雅,靠不同的纹理 和雕琢,还有前对比色进行区分。桌椅造型简单,存在却又安静,仿佛是构架的一部分。节能的照 明设计力求明亮安全,突出纪念构架本身,营造安静的氛围。内容总结(1)陈家祠参观报告 陈家祠广场 一、项目类型 陈家祠广场设计属于扩建项目(2)”广州大学建设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说,1号的九宫格设计方案,布局利于交通方便,但会影响景观层次,3号设计方案中的半包围式水体利于景观串联,层层叠进,但水体占地面积过大(3)其中,入口广场强调中轴对称,规矩而严谨,代表“礼”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