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学得生动活泼,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改进教学模式,加大参与力度。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活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认识到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因素,要让其发挥出来而不是压抑控制。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往往把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你考什么,我教什么,学生成了一台只知被动接受知识和储存知识的“机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高分低能”的应考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校园,教学观念也随之有所转变,但深入不够,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变为问答式,整个教学看起来也挺热闹,学生也参与了教学,可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例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教师用抽拉片,抽下上面的边,使它与下面的边重合,抽动左边的边使它与右边的边重合。问:“长方形的相对的边怎样?”答:“相等。”学生仅仅是看教师动自己未动,这怎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有的教师在教这课时,要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带着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去数、去折、去量:1.长方形有几条边?2.上下两条边的长度怎样;左右两条边的长度怎样?3.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学生通过摸、数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通过折一折,概括出“对边相等”;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一量,概括出“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的教学较前一种教学形式进步了许多,最起码从形式上讲学生也参与了学习过程,动手做了实验,自己概括出了特征。实质上,这种参与只不过是听从教师的指令去操作,自己没有主动去寻找特征,这又怎能称之为主动参与教学。因此教师一定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去。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例如还是教长方形特征这节课,我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彩色图片,(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请学生们观察一下这些图形都各有几条边,请学生给它们取名字“四边形”。然后请学生从中找出长方形,问:“你们为什么说它是长方形?”学生只是凭自己的主观直觉认出长方形,要他们用确切的语言表述什么是长方形,这可难住了同学们。“为什么?”这时它们迫切想知道怎么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情,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发给一套前面出示的彩色纸片,放手让学生自己用纸片做实验,然后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磋商。由于线段接触的比较多,“对边相等”能很快找出,学生还不习惯找角的特征,参与到学生之中活动的教师,可装作无意识地去观察角、比试比试角,这里的引导作用是“无声胜有声”,学生很快找到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的教学才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之中,不仅动手、动口、动脑,而且为自己找出了特征,感到成功的喜悦。二、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意识。当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畏惧情绪,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小学生既好奇、又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想参与的情境。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材料,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教学情境。1.从生活实例选材。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出示四杯高度不一样的桔子水:“老师这儿有四杯桔子水,要把它们平均分给四位同学,应该怎么分?”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全班同学都争着说:“把多的倒一部分给少的。”(数学中的移多补少)师:“如果我们知道小组里每位同学的身高,要求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又怎么求呢?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公式把它概括出来?”讨论进入学习。2.从学生好奇好胜的心态着手。如教“一个数除以分数”,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文具盒都有笔,只要你拿出两支,告诉我这两支笔占原来文具盒里笔的几分之几,我就能知道你的文具盒里原来装有几只笔。”同学们不信,争着考我,当然我赢了。这有什么奥妙?同学们以求知的最大欲望进入了学习。3.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肯思考的直接动因,但这种内在的情感动力要靠教师激发和调动。根据教材内容,我时常打破“秧田式”的座位形式,采用“矩形式”或“马蹿式”多用于概念讨论课型。这样座位的布置,学生面对的除了教师还有同学,教室里除了师生的交流,还有生生的交流。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大部分同学都是遵循教材上的常规要求,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然后读出另一边所在的刻度线。但有的同学不这样做,他把量角器任意放置,然后把角的两边所在的刻度线相减,即得出所要量的角的度数。他的做法在同学们中引起了争论,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和具体的度量,一致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做法,拓宽了大家的思路。三、 激活思维因素,促进参与机制。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要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学生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的兴趣。 1、外动与内动的关系 学生参与教学,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就是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动的目的是达到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形式,要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内在的动思维,达到知识的内化;或通过内在的动,推动外在的动形式,使之更完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描述理想的教学模式时讲过这样一段话:“学生在很活动的去找寻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所求得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能有热烈的兴趣。”这里所讲的话,除了外显行为的动,更重要的是内部思维的动。诚然,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要让学生动,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动”分为目的性的动和目的性不明确的动。有的教师为了“动”而“动”,让为“动”就是外显动,只要学生上课多说、多操作,整个课就“活”起来了,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不该动的也让学生动,上课为了让学生外动的时间多一些,压缩了许多内动的时间,一提出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请好同学回答,然后教师补充完整,大部分同学这时还是处于思维刚启动或正在探索时期,这是目的性不明确的“动”。我们要达到有目的性的实质“动”提出一个问题或讨论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定义,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表述清楚,一般情况下不因时间限制而中断学生发言,草草收场,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都感到有充足的时间思维。另外,创造思维的火花往往在学生思维最积极、最活跃时迸发。所以,教学中有时很需要“静思”学生“静思”时貌似安静,其实头脑里风起云涌,他们在分解组合信息,在改变知识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动”,这时,就像暴风雨的前奏,一旦内在“动”酝酿成熟,又有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就会有暴风骤雨的来临。当然教师尽量创设情境,使外在的动与内在的动高度融合。2、仿“旧”达到创“新”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诱发新的思维成果,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仿”到形式上的“变”,进而发展到灵活的“创”,这是教与学结合的最高境界。例教学“圆的周长”,教师先出示一个铁丝圆,请生边指边说圆的周长就是哪一部分的长,再问:“用直尺能量周长吗?用什么办法量?”(把铁丝圆剪开,即就把曲线变直了。)“可所有的圆是否都可以剪开量周长?怎么量一个硬币瓶盖的周长?”由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前面铁丝变直,学生想到用线、绳、布条等测量圆物体的周长。他们用线、绳、布条围测量物一周,再拉直了放在直尺上量的测量物的周长;也有的学生把测量物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得到测量物的周长的;还有的学生用纸沿测量物周长包起来,用铅笔芯在上面涂一周,然后量涂有铅笔芯的长度,即是测量物的周长。这时操作上的“仿”。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长有关系?学生通过测算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是形式上的“变”。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老师这儿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圆,请你们通过计算求出他们的周长。”这时放手让学生“创”。学生正是通过这“仿”、“变”、“创”的过程,主动地摄取了知识,取得了学习的成功。参考文献:1、“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9期2、数学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作用【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活动,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地摄取了知识,取得成功。【关键词】 改进 教学模式 发挥 主动参与 教学情境 思维因素外动 内动 仿“旧” 创“新” 参 评 论 文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作用颍州区三十里铺镇中心小学 高敏2013年3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