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1、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p22、区域产业机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结论 p33、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p54、空间聚集理论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p65、空间扩散理论与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p86、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p97、区域研究的计量分析模式 p10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概述 p112、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p123、区域农业规划布局 p204、交通运输布局 p24 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 p28-p30 第五章城镇经济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p31-p32 第六章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方法论 p32第七章区域规划的编制 p33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研究:1、发展:最早来源于地理学发现专门机构地区发展研究中心。(1) 区域研究的特征: a、任何一个区域都存在着自然、生物、社会等一系列跨区域分布的系统,各自成一体, 相同信仰和民族。 b、区域是经济社会自然多系统的地域综合,多系统发展并存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 特定区域)。 c、区域内多系统由于受其本身和相互间非均质作用过程中的影响,既可能在区单元, 整个地际间形成显著差异,又可能在区域内部形成特定空间差异和重新组合布局。 d、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地球表面任何部 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 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2) 区域的基本特征: a、可度量性,可用经纬线或其它地物控制边界。 b、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类型、区域层次、区域内部的系统性三方面。 c、区域的不重复性。(3) 区域的类型: 根据地壳上的物质多样性标准再分为: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 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分为:a、单一特征区域。b、多种特征的综合区 域。c、根据人类对地域开发利用的全部内容而分异的总体区域。 任何划分标准的区域类型,均可再归并为两类:a、均质区:具有单一面貌,根据内部 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气候区、 农业区、)b、枢纽结节区:其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包括一个或多个核心及围绕的区域。二、区域研究:区域理论和区域规划: a、区域研究及理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是理论基础,理论是研究深化。 b、区域理论是区域研究的理论内核。 c、理论与规划是建立在区域研究基础上的两个既相关又相互区别的研究方向。第二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一. 古典学派理论: 1绝对利益说(亚当斯密):国际(区际)贸易起因于商品的成本差异,而成本差异 又是各自区域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所形成的。区域成本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区域 商品的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并导致了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 2.比较利益说(大卫李嘉图):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的产品成本都优 于另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区域)分工和 贸易仍能使双方得到好处。是绝对利益说的发展,深刻揭示了区域分工协作和自由贸易 的积极意义,成为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的源泉。二. 现代学派理论: 1、资源禀赋说:区域贸易和分工协作的首要条件是各项商品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 能在某地区比其他地区更经济的生产出来,根据这些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 可把各类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区域贸易 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最佳的区域分工协 作格局。 2、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1、相似理论:现代区域贸易的定向和资源禀赋理论的结论不尽然相等,表现为经济条 件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实际上并不低于那些生产要素互补性的国家之间的机会,因 此,区域经济不能只偏重供应能力,即偏重成本优势来说明贸易的起因。出口产品的生产推 动力首先来自国内市场,是技术创新领先和国内市场饱和的结果。区域需求结构是区域收入 高低的反映,相同需求结构的区域结构之间,贸易机会和数量更为突出。2、剩余出路理论: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剩余的生产能力,通过区域贸易刺激 剩余能力的出路,开辟大宗产品,其作用不仅仅是得到区域比较利益,更重要的通过区域间 技术、文化、创新的交流和竞争,起到全方位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饿积极作用。3、“中心外围”理论:贸易条件的不均等回产生贸易利益分配上的不均等。由发达国 家为中心,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地带的“中心外围”结构。三. 区域发展战略: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本区域廉价劳动力开发自身盛产的农矿特 色等初级产品,出口换汇,再进口制成品。(最低级发展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通过本国制造来替代进口的制成品以保护民族工业和实现地区工业 化(引进技术、设备、管理人员)。 3、出口替代战略:制成品的出口导向战略,优点在于在更经济的层次扩大发展中国 家地区的外汇来源,重组本地区生产要素组合。超于国内市场限制,解决“剩余出路” 外国投资有较大吸引力提供就业,带动整个经济规模效应个更有效的发展。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和区域劳动分工协作理论相互对应和补充 的一组区域理论。一.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及其应用:1、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占有产品和资源的比重。 赫希曼在其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屡一书中,强调了一个产业的出现,可能诶 其他产业活动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把这种产业间的关联,划分为前向效 应和后项效应两类。 前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其产品能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供应者,促使产业的延伸和 发展。 后项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应起对原料的其他产品的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 展。2、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的应用: 意义:根据技术经济联系效果大小确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主要任务的“中心产业”。 均衡增长理论:低收入的发展中地区发展受需求不足的限制,单独对某一产业的投资会 遇到产品难以销售的困难,提出只要对广大范围内的各种产业,按相关比例同步投资, 就可全面地创造和扩大市场,消除发展的市场瓶颈。 不均衡增长理论:发展中地区束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家的投资决策能力偏低, 解决得关键是促成一种积极有效的投资倾向,提出经济发展可通过集中投资发展若干特 定的产业部门,借助先发展产业与突出的前向和后项联系效应,自然迫使其他部门随之 发展。 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两个过程,平衡的目标是要借助非平衡 的过程来实现,非平衡的发展最终以产业平衡为目标。 规律:均衡非均衡均衡(高级)。二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依循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和区际分工协作的基本思想。指在一定区域范 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资源的特点,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具有区际意义的 专业化部门,发展起与其配套协作(直接或间接)或有其他技术、经济联系的工业部门 以及必要的区域性公用工程,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产有机体。各部门间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以实现对地区资源的最大可能的开打和最大效益综合利用。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一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各区位理 论可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区位理论三大类。一 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圈层,杜能圈: 农业土地的不同经营方式,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征(如肥力等) 更重要的是以来其 社会经济的空间要求,其中尤以不同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空间距离影响最为突 出。 围绕着封闭的市场中心,农业土地的经营方式按集约化程度的高低呈同心圆状的空间规 律。 贡献:1、奠定了区位理论基本的研究思想。2、分析揭示了区位级差地租的存在。 缺点:1、结论不适用于今天的农业布局。2、过分强调单因素,无法进行多因素研究。3、 过分强调利润,没有考虑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二 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 最小费用区位理论(基础) 工业区位理论引入了区位因子的分析概念. 区位因子(原料,市场,运输费用,劳动力,集 聚经济,外部经济,企业家行为,场地费用,政府干预程度等) 学派:1、最低成本:运费,劳动力,集聚力影响成本。原材料系数。等费用线2、运输费用:与距离有关3、市场区位:找最大利益的地点4、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三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 中心地: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而这一个中心点的基本功能是向区域内各点提 供具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也往往表现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或聚落。 基本内容:将商业服务业的布局区位和中心城镇聚落的分布有机的加以统一的考察,并 最终推倒出一定区域内中心地(或城市)职能等级量和空间分布的系统理论。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球上的投影,物质向一个核心聚集。 第四节:空间聚集理论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一 空间聚集理论: 1 现代区域理论认为;区域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的发生是由于聚集经济在现代技术 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2 聚集作用: 促进生产更细的分工和更高的专业化程度使劳动生产率上升,成本下降。 减少关联产品间长距离的运输,转移及信息费用,降低运输成本。 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形成发达 的劳动培训,供应市场,利用劳动力流动。 形成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利用产品更新和技术革新。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1 第二三产业的聚集结果:城市大城市的出现 2 理论三个层次的内容: 聚集体(城市)本身的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规律一一城市总体布局。 聚集体(城市)对周围农村地区的吸聚模式一一区域城市布局。 区域内各聚集体(城市)有互相联结城市网络结构形态区域城镇体系布局。(一)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理论: 1 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空间聚集的效果并不总是随着聚集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当规模扩 大到一定的门槛值 会出现一系列聚集不经济的现象;城市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是城市 最佳的规模。 2 级差地租:城市聚集体本身的空间结构是在区位级差地租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的病由 他来调节聚集的规模和聚集的方式。位置级差地租是在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条件下,由土 地的空间位置而产生的纯收入,是总效益扣除生产和运输成本后所得的部分。(二)空间吸聚理论: 聚集体对周围农村地区和空间吸聚 包括资金,人才,原料,劳动力等各方面,尤其以 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吸聚现象最为突出。 人口向城市空间吸聚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农村和城市的双重控制性 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三)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反映了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中区域社会经济的聚集规模和聚集形态(序列式分布,首位 式分布)。(四)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 1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共同的阶段特征。一般分四个 阶段 低水平均衡阶段:经济活动分散,小地域内封闭式循环,农业社会空间形态。 集合式聚集发展阶段:技术革新,三产上升,非均衡,前中期工业化社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