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问题的提出:1.1选题依据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相对于常日而言的,它是中国人通过对天候、物候和节候的周期性转换之观察与把握而约定俗成的”。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调谐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而在某一天进行禁忌、占候、祭祀、庆祝、娱乐等活动的日子。我国的节日可分为:历法节气、原始崇拜、禁忌与迷信、祭祀、宗教、多神信仰。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将体育节定义为: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以实现人与周围各种环境及人自身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在节日期间进行体育运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实施纲要以来,极大的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的体育参与意识。特别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对体育的关注度,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如何使得中国由体育大国转变成体育强国,如何使得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奥运精神的本质来说,中国需要设立体育节,来促使国民强身健体。正如奥林匹克那句著名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所言,奥运的本质不是竞争,而是促使人们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不断超越自己。 群众体育的方向将使所有人受益。群众体育可以认为是顾拜旦当年考察的瑞典体育模式和英国体育模式的总和,是既有益于医疗健身,也有益于竞技比赛的体育政策。在群众体育政策中,国家需要在法律、法规等提供政策依据,使得群众体育真正全民化,而设置国家体育节能够为人民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促进全民健身更好、更快的发展。奥运无疑是向中国开启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从水立方的完美构造,到北京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笑迎八方宾客,再到开幕式上震撼世界的中华长卷,中国实现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理念,也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形象。可以说,2008奥运是中国与世界的一次完美对话,设置中国体育节,不仅是对奥运文化的推崇,也是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契机。设置中国体育节是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的一次契机。北京奥运会的举行,我国人人支持北京奥运,人人参与奥运,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和参与北京奥运会。同时也带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加强体育锻炼,就是增强体质,更是增强国力的表现。这种热情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其保留,让其永存,那么设立一个体育节就是形成人人健身、全民健身、落实可续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中国体育节的设立,也是对奥运成果的巩固,增强凝聚力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奥运精神的发扬,设立节日的目的,就是实现每个人的权利,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此,研究设置国家体育节的可行性是很有必要的。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截至2008年8月15日21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对网友的在线调查显示,95.1的人赞成设立中国体育节。调查中,71.6的人表示平时基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5.3的人每天的锻炼时间仅为半小时。而如果设立中国体育节,90.9的公众表示愿意去爬山纪念这个节日,73.5的人会找朋友一起打羽毛球。 1.2全民健身现状为全面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1月1日至4月30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在2007年里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委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国家调研组,负责调查工作的技术规划和实施。调查表明,2007年全国有3.4亿的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标准(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进行统计,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28.2(含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特征显示为年轻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但多数频度较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但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标准的比例较高,表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为积极。在体育锻炼中,有62.0的居民采用的主要锻炼项目是健身走和跑步,其他依次为球类、健身操类、骑车、武术、游泳等。在健身场所的选择中,有22.2的人在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练,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自家庭院或室内,公共体育场馆,住宅小区空地等;有16.3的人平均每月到收费体育场所进行锻炼;有55.0的人选择离住地或单位1000米以内的场所进行锻炼,表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时最喜欢“就近”的锻炼场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消费为593元。其中,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自我国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特别是筹办北京奥运会以来,全国城乡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显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项目呈现多样化特点,且多选择“就近”的公共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显现了近年来群众身边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的成效,方便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为居民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供了有效保障;另外,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继续提高,加快了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进程,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同时表明,目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中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激增,使得大部分人由于忙于工作而缺乏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第三,全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仍以自发性为主,一些活动不能吸引更多居民更持久地参加,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降低了锻炼的针对性和效果。第四,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用品等实物消费为主。第五,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其中,城乡差异更大。据上海市10家主要新闻单位联合开展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在职人员中,健康者仅为18.4%,患病者为8.9%,其余人员不同程度地处于“亚健康”状态。另外据了解,曾在记者、工人、白领群体中流行的因“亚健康”而导致的“过劳死”,如今已侵入越来越多的职业群体。专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适度的锻炼。由此可知,所谓中国体育事业的强大,不过是体现在竞技场上,体育在中国多数时间仍是体育健儿的事业,普通居民因为工作繁忙,更多的止于“观看”的这个层面。这是与奥运精神严重相悖的。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只看“金牌榜”,全民健身,才是真正的进步。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设立相关的体育节日,让体育成为大众文化,是非常必要的。1.3我国体育节渊源早在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就设置了全国性的体育节。在当时,中国还是被喻为“东亚病夫”的体育弱国,特别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尝到了体育落后的苦果。当时急需扩充军队,但由于以往不重视体育,广大民众因生计艰难而无从锻炼身体,很难有体格强壮的青年符合征兵要求。抗日战争前后,国民党政府在体育领域的行政管理、制度定制都有许多章章节节。其中不乏有力之处。只因国难当头,实施困难。这些条条款款多少反应了国民政府的一番苦心,“体育节”就是其中之一。1935年,蒋介石去武汉行辕时,发布了“普及体育原则八项”,同时,制定了“十二体育节”,1942年6月9日,又颁发“体育节(九月九日)举行办法要点”。“十二体育节”是由中央党部民训部依据农历世界顺序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指定的,“十二体育节”内容比较丰富,且有一定价值。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体育节(九月九日)举行办法要点”包括六点,旨在加强各省(市)县的行政管理组织筹备委员会。“在体育节的前一星期为宣传周并在刊物上及报纸上用文字宣传。”体育节这一天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举凡国术、竞走、爬山、骑马、划船、赛车、举重、球类、田径等,均可酌量采用。”不管当时客观条件如何,“体育节”的颁布多少起到了推动作用,自此以后每年各地均有相应庆祝活动。在首届体育节上,国民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还亲自发表了演说,他指出制定体育节的意义在于,“欲使举国同胞无分男女老幼,均能深切认识体育之重要,而一致驽行践履,发愤磨砺,扩大体育运动之领域,”我们应该认识到,国民政府在抗战结束前后,注重党政军学的体育是有其反动意图的。但是,在这其中,如体育规章制度,以及如“十二月体育节”和“(九月九日)体育节”的制定,都凝聚了广大体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国近、现代体育史上的老前辈们的心血。据相关史料,南京国民政府所设置的体育节及其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后来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1.4其他国家、地区体育节现状 事实上,设立体育节也并非中国专利。朝鲜1949年规定每年十月初为体育节;日本于1966年将10月10日设为体育节;奥地利体育节定于每年10月26日国庆日;1978年,美国也规定每年的体育节从7月23日开始,活动一周。新加坡体育节从每年8月1日始,举行一个月,除组织几十个项目的竞赛活动外,还举办群众性的“跑步大会”、“游泳大会”和“自行车大会”。世界上最早设置体育节的国家是前苏联在1939年设置的,他们规定每年7月18日为体育节,后改为8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中国作为一个有能力承办奥运并且办好奥运的体育大国,也应该有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体育节日,来表达中国人对体育事业的热情。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期刊索引的方式来收集体育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相关专著20余部,其他国家体育节以及我国体育节的渊源等方面的论文100余篇,同时查阅有关英文资料,全面了解本课题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动态,从中归纳整理出有关体育节的基本原理。明确研究设置国家体育节的实施过程,为设置国家体育节提供理论依据。2.2专家访谈法2.2.1访谈时间:2009年3月一2009年7月2.2.2访谈对象:对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北华大学等副教授以上的专家进行访谈。2.2.3访谈内容: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等方面的问题,以走访、电话、邮件或问答的方式对外省市高校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和访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2.3问卷调查法2.3.1问卷的设计: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依据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初步确定以设置国家体育节主要内容而制成专家调查问卷,对专家、教授咨询进行了两轮函询,对专家确认的因素设计出问卷,进一步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了多次的修改,最后形成了全部的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兼顾本研究的需要和方便调查对象的填答,故问题的调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简单易答,得到了调查对象的认真对待和较好的配合。2.3.2问卷调查的时间:2009年7月一2009年12月2.3.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方式采用亲自发放的形式。分别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六大区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65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7.15。2.3.4问卷的效度检验与信度检验 效度检验: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问卷所设计的问题进行逻辑分析,采用“可行、基本可行、建议修改、不可行”四级评价方法,并将问卷初稿呈送23位专家进行效度检验,再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信度检验:问卷信度检验采取了小范围内“测量、再测量的方法,在吉林市进行了两次测量,前后发放问卷日期间隔15天,两次填答对象相同。回收后计算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R=O86,PO01说明上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