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一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内容是这些构造的几何学、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构造尺度: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本教材分六级:1. 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2. 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3. 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4. 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 微型构造(显微构造) :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6.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一般分三级:1. 大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1:20万比例尺图幅的范围)2. 小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3. 显微构造: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构造尺度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手段与方法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构造变形场1. 构造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2. 构造变形场: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1)伸展构造: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下形成的构造。(裂谷、盆地、地堑-地垒、盆-岭构造等)(2)压缩构造: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褶皱、逆冲断层) (3)升降构造:岩石圈地幔垂向运动,导致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山系、高原、盆地)(4)走滑构造: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走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5)滑动构造:重力滑动构造(6)旋转构造: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 (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1.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总和; 分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1)地壳 :上地壳沉积岩、火山岩、花岗岩、浅变质岩 中地壳闪长岩类岩石、片岩、片麻岩 下地壳玄武岩、辉长岩、深变质岩 (2)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2. 大陆岩石圈: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厚度、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均有差异。3. “三明治”结构: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层) 下地壳刚性(硬)构造层次: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分层性1.构造层次: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物质与温度均为变量时,变形的分层性更复杂)。2. 构造层次的划分: (1)表层构造:1km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断层、褶皱) (2)浅层构造:1-8km,褶皱作用,脆性变形(褶皱、断层、节理) (3)中层构造:8-15km,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 (4)深层构造:15km,流变作用、熔融作用(柔流、韧性剪切带、混合岩化) 二面状结构的产状要素1. 走向线:(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 (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 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 倾角: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倾向倾角, 如:66 50(常用) 走向/倾向倾角,如:156/66 50方向定量:规定 N为0(或360); E为90; S为180; W为270线状结构的产状要素1. 倾伏向:某直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2. 倾伏角:某直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倾伏向倾伏角,如:45 51 3. 侧伏角:直线在倾斜平面上时,该线与该平面走向线的锐夹角4. 侧伏向:锐夹角所在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向。表示方法:侧伏角侧伏向,如:15E水平岩层:未经变动的新岩层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1.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 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3. 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4. 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地面坡度倾斜岩层“V”字形法则1.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2.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1)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2)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和不整合1. 整合接触:(1)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沉积连续,生物连续,无构造运动(2)过程:下降、沉积再下降、再沉积2.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1)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地层缺失,生物间断,有升降运动,但不强烈。 缺:无沉积,因地壳上升; 失:有沉积,被剥蚀(2)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剥蚀下降、沉积3.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接触:(1)特点: 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地层缺失,生物间断,有强烈构造运动(褶皱、断层、变质、 岩浆活动) (2)过程:下降、沉积强烈构造运动下降、再沉积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1.研究意义:(1)研究地质发展历史;(2)鉴定地壳运动特征;(3)确定构造变形时期; (4)划分地层、构造单元;(5)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构造状态;(6)寻找沉积、热液性矿床和石油、天然气田。2.研究内容:(1)确定不整合:(其标志)古生物:上下两套地层中化石代表的时代有大的间断 沉积侵蚀:有古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底砾岩、残积矿床(铁帽、铝土矿、磷矿、沙金)等构造变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线变化,褶皱样式、断层类型、变形程度差异,下部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岩浆活动:上下两套地层中岩浆岩系列的成分、产状、规模、强度积热液矿床差异变质程度: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差异(2)不整合时代的确定:缺失地层的年代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古风化壳的年代(3)不整合的空间展布和变化: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强度、性质均有变化,综合考虑区域多种因素。三面力和体力1. 力:物体相互间的一种机械作用2. 接触力: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力3. 面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的接触力4. 应力集中:接触面积与物体边界面积比量级很小时,即集中5. 体力:非接触力作用在物体内部每一支点上时,为体力截面上的应力、正应力、剪应力1. 应力: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的受力大小2. 正应力:垂直截面的应力,以表示3. 剪应力:平行截面的应力,以表示主应力、主方向、主平面1. 主应力:某一截面上只有正应力,没有剪应力时的正应力2. 主方向:主应力的方向3. 主平面:垂直于主应力的平面应力椭球体和应变椭球体1. 应力椭球体:1 最大压(最小拉)应力轴;2 中间应力轴;3 最小压(最小拉)应力轴。故:1 2 3 2. 应变椭球体:A(X)最大应变轴;B(Y)中间应变轴;C(Z)最小应变轴。应力分析简介1. 常见的应力状态:单轴应力状态:一个主应力不为零,其余两个均为零双轴应力状态:一个主应力为零,其余两个均不为零三轴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均不为零,且123 2. 二维应力状态分析(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若:有两轴主应力(1, 2)作用在斜截面( AB )上,且 1 2, 3 = 0;求分析斜面( AB 面)上的应力状态。规定:AB法线与1的夹角 AB线AB 面的截线,单位长度( =1 ) AB = 1, OA = sin , OB = cos 又 = P / A , P = A 在 OA 面上的正应力 P2 = 2 OA = 2 sin , 在 OB 面上的正应力 P1 = 1 OB = 1 cos (1)在垂直AB面上的力: 为 P1和 P2的分力之和: 即 : Pn = P1n + P2n = P1cos+ P2sin AB面上的正应力: = P1cos+ P2sin = 1cos cos+ 2sin sin = 1cos2 + 2sin2 = (1) (2)在平行AB面上的力: Pt = P1sin + P2cos AB面上的剪应力: = 1 cos sin+ 2 sin cos = (2)讨论:由(1):当 = 0 时,cos 2 = 1; = 1 (最大); 2 不起作用说明:垂直该面的应力对该面作用最大 平行该面的应力对该面无作用由(2): 当 = 0 时, = 0 当 = 90时, = 0 (2 = 180) 当 = 45时, 达最大值 (2 = 90) 即: 说明:与主应力呈45的面上剪应力最大,易产生剪切面四变形与变位1. 变形(strain):岩石体受到应力作用后,其内部各质点经受了一系列的位移,使岩石体的初始形状、方位或位置发生了改变。2. 位移:物体内各质点的位置在变形前后的相对变化。(平移、旋转、体变、形变)平移、旋转:改变坐标,不改变形态(内部各质点相对位置不变)体变、形变:改变形态和体积(内部各质点相对位置改变)应变的度量(应变测量) 应力状态:某一瞬间作用于物体上的应力情况 应变状态:物体变形后的状态 1. 线应变:(1)定义: 变形前后线段长度的变化( )(2)应变量计算: A. 单位长度比: 式中:线应变量; l 0、l 1变形前、后同一线段的长度比(伸长为正;缩短为负) B. 平方长度比: 式中:变形前、后同一线段的长度比的平方2. 剪应变:(1)定义:角应变: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