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过关特训(一)(时间:3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记载,“周公反政”时“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会群臣于闳门,训皇门:“弗肯用先王之明刑”,将致臣属“非休(注:美)德以应”。这说明周初注重()A重臣扩权震慑君王B劝诫君主勤政修德C宗亲定规凝聚族群 D修德重刑推动法治解析:选B。据题干,从材料周公的行为,可知周初注重对君主德行的劝谏,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扩充重臣权力,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定宗亲族规, 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君主应重视德行,没有涉及周朝实行重刑和法治, D项错误。2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从齐国君主退兵,说明认可盟誓有“世世子孙无相害”,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的功效,进而得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尚存在着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选D项。材料中呈现的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 A项错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宗族观念, B项错误;从时间判断,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C项错误。3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A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 B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C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 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抑制商业发展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故选B项。4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中“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信息,说明当时缺乏对监察官员的监督,故选B项。5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与“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可以判断出当时相应地方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故选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均以农业为主, C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商品无法体现政治中心的东移, D项错误。6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信息,可以得出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指斥,A、B两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指斥,韩非子并没有说儒家影响力较小, D项错误。7(2019四川资阳二模)吕氏春秋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材料表达的思想()A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致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C为汉初治理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D是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解析:选B。据材料“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信息,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故选B项。8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到“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天子地位的提高,即君臣关系的强化,故选C项。9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出处铭文元和四年壶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展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钟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解析:选C。观察图表材料,可知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选C项。10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官商结合的现象,这种现象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富商与官府勾结擅营盐井之利, A项错误;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D项错误。11(2019山东滨州模拟)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中“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可知主要讲述的是要重视农业的作用,以粟为赏罚,奖励农耕生产,因此材料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C项。12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一方面是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太学弟子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从而导致不利于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的形成,故选D项。儒学正统地位是汉武帝时期得以正式确立,排除A项;汉代太学始终是贵族精英教育,B项错误;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刘孟骧中国儒学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述。(1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可结合材料一信息从汉代儒学内容及形成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成因,可以结合时代的需要以及新儒学的形成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据所学知识,从汉代和新文化对待儒学态度的看法及地位变化宏观归纳;第二小问评述,一是可以对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进行辩证的分析其利弊;二是辩证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为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2)相同: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评述: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说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儒学对社会的影响,需结合不同时代的国情来进行辩证分析。(其他言之成理即可)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依据材料确定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答案:示例一: 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