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2012湖南长郡中学)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解析:本题考查家谱的作用,回答本题,需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体现了家谱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本题选D项。答案:D2(2012河北保定高三期末考试)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B为了凝聚亲族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D为了教化子孙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声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化子孙。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答案:C3(2012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史学评论观点的理解。根据相关史实西周灭亡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思想文化的变动等,司马迁和学者李峰的观点均是一家之言,并不全面客观,故此题应该选择C。答案:C4(2012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和所学史实秦朝开创的选贤任能的官制取代了西周世卿世禄的分封制。答案:B5(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解析:考查对国家走向统一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万国三千余国千八百国千二百国”,而在这一过程中兼并战争起了重大作用,“递相兼并”“诸侯相并”,故选C。答案:C6(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 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经农业经济。关键信息: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从铁制农具的种类来看,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ABC无从体现。答案:D7(2012山西高三诊断考试)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御玺,丞相用金印,各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金、银、铜印。右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说明当时()A官吏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B分封制在局部仍然存在C与地方行政制度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形成D考查和选拔官吏十分严格解析: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秦朝完成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确立郡县制,题中“南郡侯印”涉及地方行政制度,而未涉及官吏相互牵制、分封制、选拔官吏的问题,选择C项。答案:C8(2012山西四校第二次联考)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表一宿国角亢郑氐房宋尾箕燕室壁卫虚危齐表二宿州角亢兖州氐房豫州尾箕幽州室壁并州虚危青州A“天人感应”的思想B宗法制的影响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考查郡县制的知识。从图一中看星宿的分野是按列国来分配,图二是按州来分配,由列国到州的变化实际上应该是由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而带来的变化,亦即中央集权的强化。故答案为D。答案:D9(2012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材料封建转帝制是指秦朝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制度。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本题选A项。答案:A10(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解析:考查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下,因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产生了精耕细作。B项说法错误。答案:B11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非议政治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董仲舒新儒学是继承先秦儒学中“仁政”“民本”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理论发展而成的,提出的“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A、C两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D项是程朱理学的特点,故排除。答案:B12有关右图说法正确的是()A竹简残片上的文字是小篆B西汉的书写材料依然是帛、竹木简C竹简论语当属实物史料,是研究西汉历史的第一手史料D论语是研究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汉代文字方面主要是隶书,A项不正确;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故B项也不正确;D项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故符合先秦时期这一时间;C项中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言论,而不是记载汉代历史的,故C项不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2)“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4)材料三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解析:第(1)问应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字词,“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因此判断为分封制。第(2)问主要从分封制的消极影响来作答。第(3)问应围绕郡县制的进步意义来作答。第(4)问则应实事求是地分析材料,顾炎武反对倒退实行分封制,同时也认识到了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答案:(1)周初实行分封制,初期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来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2)主要原因在于各封国以周王名义“授土”、“授民”,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力量壮大后必与周王朝相抗衡。(3)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4)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顾炎武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14(2012陕西商洛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森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材料二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材料三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连续性的重要支柱。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包括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两千年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它文明隔绝?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至少答出四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说明传承下来的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第(2)题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第(3)题回答对今天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化。第(4)题可以根据材料四概括。答案:(1)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