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山丹(南开大学艺术系09级04班)摘要:本文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中关于价值观,物质观及时间观的观点,来分析关于近年来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啃老族”。其中解释了关于“啃老族”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并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等方面发表了个人理解。关键词:“啃老族”;就业;社会压力;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啃老族”是那些在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也不参加家务劳动,靠父母养活的年轻无业人员。他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无求职愿望”;二是“即使有求职愿望,却没有求职行动”。他们既不同于那些因为收入低而不得不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就业者,也不同于那些由于某种原因失业后而积极主动去寻找就业机会、暂时不得不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他们纯粹是赖在父母怀里没有“断乳”的“成年孩子”。这群体并非当代中国特有。美国和日本也存在着大量大学毕业后仍然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男女,他们称之为“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族”。有人说,“啃老族”只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其实,少量的“啃老族”增加的只是个人成本或者家庭成本,但是大规模的“啃老族”的存在就会使个人成本、家庭成本最后转化为社会成本,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社会养老保障的负担、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艰难,当今“啃老族”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找出“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症结所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部分“啃老族”心理自卑和封闭。由于当今中国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大增,再加上国际金融海啸导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不仅强调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性别年龄等方面,而且变相降低劳动者的收入待遇,使得广大应届毕业生一开始就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受媒体所营造的舆论氛围影响,许多年轻人梦想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工作轻松、收入丰厚、生活舒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客观与主观的落差,导致部分年轻人心理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久而久之,渐渐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信心和勇气,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认为自己“不能”,最终转向了“不敢”去参与社会竞争,无奈之中选择了“逃避”,逃到父母的“温馨港湾”中。而长期游离于社会就业群体之外,不仅会使自己不断边缘化,而且还会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降低自身的生存竞争力。少数年轻人甚至就此“破罐子破摔”,放弃追求,选择自我封闭。自卑和封闭的心理相互影响,越自卑越容易走向心理封闭,越封闭越容易导致心理自卑,致使部分“啃老族”难以走出家庭的庇护,缺乏参与社会竞争的信心和勇气,丧失工作热情,自降人格。不当的教育,导致部分“啃老族”缺乏独立精神和贪图享受。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精神,养成依附性心理。近乎泛滥的物质满足,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奋斗精神,反而助长了他们贪图安逸、害怕劳动的心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人无法适应艰苦奋斗的要求,选择了拒绝工作,不愿意“独立”,依赖父母。从学校教育来看,相关教育部门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缺乏“立人”教育。高等教育片面工具化、功利化,甚至异化为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求文凭”,导致学生读书依赖教师,考试依赖笔记。由于教育忽视了“立人”、“立德”、“立心”,导致某些学生缺乏独立的人格。在当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在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下,有些学生难抵引诱,走向了享乐主义,害怕艰苦奋斗,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和满足个人的物质消费和情感享受。在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在依赖父母的惯性支撑下,他们选择“啃父母”。社会转型期弱化的舆论压力,导致“啃老族”“啃食”的成本日益下降。在社会互动交往过程中,人们普遍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当然在追求“利润”或“报酬”的过程中,人们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或交换代价。在“啃食”的过程中,所谓的“成本”指的是“啃老族”自己的良心、父母的责备、社会的舆论压力、自己付出的时间,等等。某些年轻人认为“啃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以能“啃父母”为骄傲和自豪;而某些父母认为,自己一切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子女“啃食”理所当然,从而大大降低了“啃老族”的良心成本。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无暇顾及他人,从而弱化了“啃老族”的舆论压力。此外,传统社会中人们所称赞的孝道、尊老养老的美德在当今社会中被人们日益淡化,而整个现代社会对自立、自强、节俭、勤劳、孝顺等的倡导还得不到完全落实。转型社会中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道德的制约力下降,淡化了“啃老族”“啃食”的舆论压力。所谓的“利润”或“报酬”指的是父母所给的物质享受以及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等等。在“啃老”的过程中,“啃老族”会对“成本”与“利润”做出评价。如果认为这个比值不利,就会自动放弃“啃食”。如果认为“利润”远远大于“成本”,这种“啃食”的现状将会始终保持下去。对自身状况形成的归因偏差,导致部分“啃老族”产生对父母和社会的不满心理。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导致自己失败原因的归结将决定个体在受挫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啃老族”能否正确看待自身状况形成的原因,对其自身的思想状况的积极与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归因正确,则思想上进、态度积极;反之,则思想颓废、态度消极。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形成有着社会就业是否公平、学校教育发展是否科学、家庭教育是否适当、个体自身是否态度积极、周边环境是否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当前部分“啃老族”,往往把自身的现状归因于社会因素和家庭,而不是从自身来找原因。他们片面认为,自己之所以不愿意找工作,就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现在要找到好工作,大多都得依靠“关系”,如果仅仅依靠自己,找到的工作肯定待遇低、太辛苦。他们把不愿意找工作的根源归因于社会就业竞争的不公以及父母无“社会资本”。自然而然,父母和社会就成为部分“啃老族”觉得亏欠自己的对象,也成为他们自身发泄不满的目标,“啃食”于是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社会转型期少数“啃老族”由于归因错误对父母和社会的不满心理,也会引发不少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安全隐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啃老族”的个体价值定位和开发,着重培养其独立、自强意识。经济独立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就业是成年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啃老族”在经济上不能独立,也就无从谈起其作为“人”的社会意义,更不可能承担起推进社会发展的应尽义务。把“啃老族”培养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的。为了使“啃老族”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因为其“啃食”而歧视他、藐视他,必须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认为,“啃老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失业问题,只要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就业情况改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确实,对于有就业愿望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来说,这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那些不想就业,即使有就业愿望但没有就业行动的“啃老族”来说,无济于事。要改变这种现象,“啃老族”只有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价值观,引导他们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践行科学价值观,重视劳动、重视就业,在就业上应以自己的兴趣专长结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不应单纯考虑经济收入。在定位和开发“啃老族”个体价值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培养其独立、自强意识。当前,部分“啃老族”缺乏健康的社会竞争心理,依赖、自卑心理在他们当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正确把握“啃老族”心理特征及其形成根源,引导他们更新观念,消除心理阴影,树立独立、自强意识,激发其参与社会竞争的精神活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超越。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啃老族”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从人的实际利益入手。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利益之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啃老族”也不例外。当前“啃老族”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工作。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啃老族”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与本人劳动量无关的非劳动收入。要让他们参加工作,市场的报酬待遇水平必须不低于“条件报酬待遇”,就是诱使他们放弃“啃食”而工作的最低报酬待遇。否则,他们必然选择“啃食”而不参加工作。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失业”现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和具体措施,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关部门也采取措施对青年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宏观政策基础上,应增强青年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及其对自身未来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从而为改变他们自身的现状努力奋斗。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举措结合起来,必将对促进“啃老族”就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照国外“NEET”教育的成功经验,创新中国“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面向世界”,必须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它们的失败教训。2003年日本制定了年轻人自立挑战方案,为减少“NEET”而积极采取对策。次年,政府推出年轻人自立挑战的具体行动方案,其中就有:请企业人士来学校讲解职场情况,在大学里开办选职业的讲座,为新毕业的高中生免费提供实习、见习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东京大学的教授玄田有史建议将初中2年级11月的第2周定义为“职场体验周”,并且以“NEET”为对象开始了“年经人就业基础训练”,通过给附近商店或农民帮忙,以提高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日本的成功经验在于对学生从小就进行职业意识的培育,对“NEET”进行就业模拟、锻炼,使他们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思想感悟。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所以,借鉴国外“NEET”思想教育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新中国现有的“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目前“啃老族”教育的现实路径。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2.- 1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