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各种证书考试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大学里逐渐兴起了一股“考证热”,许多学生想通过考证来增加就业的筹码,从主流上说,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在校生考证盲目地跟风,没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就会荒废学业,结果适得其反。透过大学生考证热的现象,分析考证热的社会根源、社会对考证热的认同以及考证热的社会负功能,引导大学生合理考证、理性对待考证,具有十分重要积极的意义。一、高校大学生“考证热的现状分析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考证”逐渐在大学校园里兴起,形成了一股热潮。不少大学生为了准备“考证”而置专业学习于不顾,考证几乎成了学生的主业,“逃课”现象屡有发生。时至今日“考证热”持续不退,逃课现象甚至愈演愈烈:基础课有人逃,专业课有人逃,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更是“逃课族”的首选。坚决不“考证”的大学生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考证”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题。校园里“候考族”们参加各种“证书”考试,拿到各种“证书”,目的就是增加自己求职的筹码1。(一)考证只为增加就业筹码,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因为巨大的就业压力,近一半的大学生“考证”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由于证书一定程度上是用人单位了解大学生的直接途径,也是了解大学生能力的手段,于是大学生想尽办法考取各类证书,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由此导致大学生考证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学过之后基本上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旦就业,所学所考更是尘封入库。(二)考证的内容多与专业关联不大,不注重专业的拓展和深化大学生考证的证书五花八门,涉及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证、律师证、导游证、裁判员证、公共关系证、驾驶证、会计上岗证、报关员证、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外销员证、海关报关员等一系列“资格证书”等。很多学生考证与本专业甚至毫不相关。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或者说辅修专业的角度业看,有利于学生横向知识面的扩大和提高,但是从长远看,学生毕竟专业基础知识不牢,不利于自己所学第一专业拓展和深化。(三)纯应试化方式考证,不注重专业基础学习大多数学生在考证准备时是“以参考书为主,简单地背诵和练习。”这种复习准备时用“参考书,考前做“模拟卷”已经成为“考证”学生的固定模式。认真学习基础理论,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更多知识的寥寥无几。考取证书只作为就业“敲门砖”证书含金量太低,专业基础底子薄,无法满足自己和应聘单位真正工作实践的需要。(四)考证精神执著,缺乏对自身定位,盲目跟风大学生“考证”精神执著,然而对其自身今后的发展有何打算或目的却不甚明了,大部分学生的态度是先考了再说,或许能派上用场,对其今后的自身的发展基本无定位,甚至有一部分同学是看到身边同学在考,自己也加入考证大军,至于发展前景或今后定位根本没有考虑,而是盲目跟风,不知方向。(五)证书门类繁多,各种培训机构或从事培训的个人充斥校园由于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于是各种培训机构或从事培训的个人充斥校园,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为了经济利益,夸大培训证书的含金量和长远发展利益,想方法设法骗取学生参加各种培训,同时证书培训门类繁多,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广告信息面目不暇接,上当受骗情况屡有发生。二、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根源分析事物的兴起与发生必定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根源,透过大学生考证热的现象,追溯其社会心理及动机不难发现,考证热的原因如下:(一)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所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政府对一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就业准人制度,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要想进入这些行业,必先取得上岗资格。大学生投入到考证大军中去就是为了先取得首张人场券。政策上的原因从根本上催生“考证热”。(二)就业竞争压力所致由于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人才市场就业竞争激烈,多数参加考证的学生认为,多一个证书可能就意味着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于是手捧几本证书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考证大军由此变得更加浩大,学生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多一个机会就业。(三)用人单位对证书的认识偏向所致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具备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而且还认为,所持证书与所学专业背景一致,所持证书与本人实际能力一致时最受欢迎2。从单位运行成本来看,用人单位招聘具有资格证的学生,本单位用于培-01I的费用必然相对减少,从这一层面看似乎无可非议,但是用人单位的这种强调资格证的人门规则却增JD-r社会的巨大成本,同时进一步推动了考证热。(四)各类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所致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超过1000多种3。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蓝领上岗证”、“白领上岗证”(诸如注册会计师证)以及“个人技能型”证书,如驾驶证等。各类培训机构出于培训利益考虑,往往在吸引学生参加考证时夸大宣传,动辄以“白领证书”、“外资企业”,“高级白领”、“年薪几十万”、“沿海大城市”等做出夸大宣传,同时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吸引学生参加考证,考证大军规模由此越来越大。(五)精英学生群体的助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各高校精英学生群众在校学习期间往往学有余力,校园生活较清闲,为了充实学习生活和证明自己的实力,大部分精英学生会自选参加各类考试或考证,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为自己今后就业增加胜利的筹码,尤其是含金量高的证书更是成为这部分学生首选,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TOEFI。证书、IEI,TS证书等往往会成为这部分学生能力的证明,还有部分精英学生想通过考证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考证热潮由此再次升温。三、大学生“考证的社会评价分析(一)功利化的考证淡化了部分大学生精神追求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是涵养个人兴趣爱好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大学生“自身的理想对象化”和“自我塑造”的过程,然而考证功利化的思想使大学生成为不顾“公众的压力和社会的习俗做出自己的选择,去过自己的生活”的人4。然而面对就业压力和各种夸大宣传的高薪职业证书的诱惑,迫使大学们在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知识的价值理性判断,完全陷人了为考证而考证的境遇之中,功利化思想严重。由此导致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这种应试化的学习、考试把人的资格当成技术造就的层次,使大学生丢失了对其人格的提升,忘记了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必然带来精神上异己的痛苦。(二)证书不等于文化资本资本是一种通过实践、以物质化、身体化形式存在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可分为物质形式的经济资本和非物质形式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等5。文化资本又具体分为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式,其中“制度化的文化资本”表现为制度性的规定11(如学历认定、学术资格、文化能力证书等)。大学生抛弃个体性的独特成才方式而争相获得形形色色的证书,即便是证书成为标榜个体价值的符号和进入行业的合法屏障,但证书却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而真正的文化资本只有在拥有扎实的专业根基和实践创新中才能体现出来,尽管证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信任凭证、社会身份和个人荣誉的象征。但证书并不真正等于文化资本,更不等于真才实学和能力水平,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文化资本的贬值。(三)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考证”褒贬不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考证”这一现象的反映观点不一,大多数用人单位表示,证书只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之一,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原因在于认证考试过程缺乏监督,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出现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其实质是花钱买证3J。但是几乎所的用人单位都认为通过考证能够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推动了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6。四、“证书热的社会负功能危害“证书热”既是现代性的成就也是不幸的渊薮,证书热可能引发文化资本的贬值,其社会负功能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一)扭曲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现代科技和经济生活的突飞猛进确实导致很多职业的从业者必须具备先进技术,对从业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层次和水平,但是不可否认一些行业并非要求高学历和高级证书,而是被人为拔高的。学历、文凭、证书被赋予功利价值,成为通向就业、升迁、高收入的有效途径,成为获取社会财富的化身,大众心理一旦形成,人们成为教育产品的疯狂消费者,不再关心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生态系统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要素间的平衡就可能破坏,影响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本质含意和内在价值就可能被扭曲。(二)人才培养费用高额飙升,1976年美国学者弗里曼首先提出“教育过度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亨利莱文指出“教育过度”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劳动者相对于其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不能实现其对于事业的期望;三是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1。由于一些行业人为拔高学历和证书,人才培养陷入考证和培训的“怪圈”,付出费用惊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考证经济一年超3 0 0 0亿,而“高聘低用”、“大材小用”、“储而不用99、6才无以用”、“弃而不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紊乱,人才培养费用高额飙升。(三)“知识失业”的蔓延由于人为拔高学历和证书,过度教育随之出现,人才与职位薪酬出现不等,知识价值出现一定的贬值,迫使更多大学生对高学历、洋证书的追求,力图用更高的学历背景谋取相应的职位与薪酬,更进一步引发出“考研热”、“考证热”等社会热潮。由此造成文凭、证书的贬值和“知识失业”的蔓延,教育资源成本加大,形成恶性循环。五、对大学生考证的正确引导由于大学生考证的心理动机与就业目的直接相关以及各类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参加考证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学生“考证”难免不走弯路,因此高校有关部门有必要对大学生考证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大学生对“考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大学生考证“热得其所”。(一)借好考证这股东风如今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有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将来的发展需求,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很难顺应知识的更新。针对有些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证,应付考试而已,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高校应该借好“考证”热这股东风,进行正确地引导,鼓励大学生应在“考证”的同时把本专业学精学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的持续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把报考证书作为提升自己的手段。(二)将所要报考的证书进行“量身”由于证书门类繁多,高校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指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了解所考证书的相关信息,参考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考,报考何种证书,对考证学生进行必要的“量身”。(三)考证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总是会给他们一段实习试用期或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对毕业生进行上岗培训,这些都导致了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考证的时候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进人单位即能直接进入独立工作状态,有利于高校学生就业和企事业单位运营成本的降低,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四)统一协调考试与管理由于学生报考的盲目性,高校应当根据各类考证进行正确引导,专设学生报考管理部门或社会考试中心,合理组织学生报考。学生报考后、组织学生干部对报考的同学进行统计,对报考的证书分门别类,采取学生志愿的方式,帮助学生订购参考书。(五)举办适当的辅导班大学生报考了证书以后,由于没有经验,加上有些证书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