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历史传承到现实构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再思考论文摘要: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丰富多彩,虽多属空想,但给后人以启迪。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既是对前人思想中合理成分的继承,更是立足于新时代新实践的创新发展。一、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古今中外,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更是博大精深。从诗经对“乐土”世界的向往,到康有为大同书对大同世界的描述,和谐理念贯穿其中。中国人自古以来不仅崇尚物和、事和、人和、家和,还形成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协和万邦”等和谐理想,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地人和的大境界。人们追求大同社会的原因是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国家、军队、监狱随之产生,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占有与被占有,对抗、冲突、杀戮,以及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等种种丑恶社会现象成为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常态。人们因之有了对大同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的时代,也是礼崩乐坏、战争频仍、民众遭受深重灾难的时代,由此,许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理想诉求,并开出救世药方。当时,诸子百家中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儒家的理想诉求是实现“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对大同世界作了完整的描述,几乎成了后世对大同世界追求的蓝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短短107个字,从经济制度到劳动生产,从人际关系到价值观念,从政治生活到社会秩序,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如何实现大同社会?儒家开出的救世药方是“仁爱”,即从爱心出发,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并通过建立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来维护社会稳定。道教的理想诉求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如何实现其理想社会?老子开出的救世药方有两条:一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轻死。”也就是说,人民挨饿,是由于统治者赋税太多;人民的反抗,是统治者过分压迫的结果;人民之所以铤而走险,是统治者过分榨取的结果。对此,老子主张统治者要实行“无为而治”。二是实行愚民政策。如取消文字,取消交通工具,人与人之间不相往来,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老子的理想虽荒谬,但很有魅力,因为这是底层群众躲避现实苦难的一种精神避风港。墨家描绘的理想蓝图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拍其救世方案是“兼爱”与“非攻”。墨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出现“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源于人们互相之间不相爱。所谓“兼爱”,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自己做起,先去爱人、利人,最后自己亦必为人所爱、为人所利。所谓“非攻”,就是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冲突,尽量避免战争墨子公输篇曾记载了墨子用道义与智慧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避免了战争的故事。自秦汉以来的许多思想家对大同社会都有过不同的描述,但都不出其右。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写的大同书,无论从立意的深刻到设想的周密,都大大超过前人。大同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各种矛盾,描述了人民群众的各种苦难,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原则等方面提出对策,勾勒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远景。大同书的内容尽管是乌托邦式的但在当时是极大胆和超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理想诉求都无法实现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实现和谐社会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受社会矛盾调节功能的局限,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无法调和,实现和谐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三是受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人们在当时条件下还无法从理论上对剥削制度的根源作出合理解释,更无法找到一条通向和谐社会的正确路径。但古人的这些探索中包含的合理成分无疑成为后人的思想渊源。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现实构想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对和谐社会的内容作了全面阐述,即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等六个方面。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地位、特征、意义、原则、目标、任务等作了系统阐述,并作出具体部署。在此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许多外交场合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由此,中国共产党人一整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举措展示在世人面前。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构想与古人所讲的大同社会不同,有其鲜明特点:一是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它特别注重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它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与社会建设放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要求区域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要相互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要相互协调,做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指南。二是有雄厚的物力作基础。共产主义不可能建立在贫困之上,同样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建立在贫困之上。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经济较发达、民主较完善人的素质较高,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百年来最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已经跨人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已初步实现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如果没有这个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建立。三是有具体的指标作衡量。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目标到内容,从路径到措施,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要求制订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提出了25个具体的统计监测指标。如,关于民主法治,主要有三项指标: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关于公平正义,主要有四项指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关于诚信友爱,主要有四项指标:合同违约率、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消费者投诉率、慈善捐款占GDP比重。关于充满活力,主要有六项指标:基层选举投票率、人口流动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注册率、万人专利数、万人注册商标数。关于安定有序,主要有四项指标:5岁以下儿童性别比、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生活满意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有四项指标:万元GDP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这表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社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宏伟蓝图。四是有广泛的共识作支撑。构建和谐社会,仅有下层群众的诉求或上层机构的顶层设计都是不够的,必须上下一致,形成共识,共同努力。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得到了全党上下、全国人民一致的拥护,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强大动力,也是最可靠的保证。还需指出的是,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已超越了国家的范围,成了一个“世界性课题”。无论是制止战争,还是消除贫困,或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都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出手,靠任何一个国家的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谐理念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靠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民主来实现;另一个是构建和谐世界,主要靠和平对话、共同协商、共谋发展来实现。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理念日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共鸣。正如国际关系专家皮卡尔指出,当今国际关系依然建立在冲突理念基础上,基于如此现实,中国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理念才显得更加重要,这一理念向世界传达的信息是,改变冲突思路,共建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一)用和谐理念替代冲突理念人们诅咒战争,但战争与人类总是影形不离。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相比,战争时间远多于和平。据统计,中国从周王朝开国(公元前1132年)到20世纪结束,一共是3131年。全部国内国外,大仗小仗,没有战争的时间不超过212年,而战争却长达2919年之久。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研究一书中也对欧洲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作过一个不太完整的统计。从公元1100至1938年共838年间,单是欧洲发生的较大战争即达4452次。仅l6和17两个世纪,主要欧洲国家约有65的时间处于战争状态。18、19和20世纪处于战争状态的时间有所减少,但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远征和干涉”未列入战争范畴,如果将其列入,即使是20世纪也有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争状态”。在以往的历史中,战争成了主角,和平只是匆匆过客。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首当其冲是死人。欧洲中世纪会战参加者,有35一50伤亡。16世纪时会战失败一方的伤亡约为40,胜利一方约10。17、18、19三个世纪和20世纪前期,会战参加者的伤亡率分别为20,15,10和6。这种统计仅限于军人,而实际上,战争造成的平民伤亡率也很高。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伤亡数更是惊人。“一战”有33个国家l5亿人口卷入战争,死亡约1000万人;“二战”有8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口卷入战争,死亡约5000万人。此外,战争还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在不同国家、民族、族群中播下仇恨的种子,以及延缓社会发展的步伐。远离战争,向往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历史一再证明,诉诸武力并不能最终解决争端,反而会把问题越弄越复杂。一次战争的结束只能是为下一次战争埋下火种。如何制止战争,人们在寻找出路。很长时间以来,“冲突理念”在西方国家较为盛行。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所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是与征伐、杀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被称为大国崛起的“铁律”。但这个“铁律”几乎把世界带进了死胡同。中国政府在21世纪之初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倡导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这个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认同和接受。(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贫困是造成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的名相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西汉政治家晁错也认为,“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穷生斗,富思安,这是历史规律。一个国家如果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境地,就会造成在内部,民不聊生,民心不稳,民变四起;在外部,则难御敌人入侵,丧权辱国之事不期而至。人类历史一再证明,贫困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世界上贫困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贫困人口不断增加,贫困状况持续恶化。二战后50年,世界财富增加7倍多,但贫困人口却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