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美术课堂实施差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摘要:小学美术课堂如何依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本文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依据个性差异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教与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力;优化合作学习小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实施不同的激励评价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 差异教学 实践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主要精神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教育部制订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美术,享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发展。只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差异,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差异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所谓差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知识和技能基础不同的学生实行的分层次的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教师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不能只顾及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又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呢?现根据本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实施差异教学的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依据个性差异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教与学。由于学生客观存在的身心、认知、情感等领域各种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性等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优等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学困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对学习感到惧怕;中等生又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呢?面对这些问题,又应怎样进行教学呢?通过实践,我认为依据学生存在的各方面差异,即:学生的“双基”情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以及根据以上差异因素综合起来的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形成的差异,进行认真的分析,坚定不移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致使部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致丧失,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不会接受不了,对美术课不再怀有惧怕的心理。所以,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按学生的“双基”情况、接受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能有效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分层、该分几层?实践体会,所分的层次不宜太多,否则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也很难设计出一个兼顾太多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所以,我认为分A、B、C三个层次是较为合理的(当然这种分层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A层(优等生、即美术特长生):这部分学生绘画基础好,接收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B层(中等生),普通层,这一层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双基”情况较差,对美术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分好了层次后在教学设计中制定教学目标就有了针对性,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目标。对A层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在本课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来说,不应该满足基础知识的掌握,这部分的学生可上可下,最有可开发性,教师不应该忽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应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C层的学生稳扎稳打,促使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操作,多给他们训练的机会,耐心辅导,相信他们会有所提高的。例如,在执教人教版美术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花一课时,我将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C层学困生(初级):掌握用线描的方法画出物体的形象;对B层中等生(中级)而言,可在掌握初级目标的情况下进一步掌握物体形象色彩的练习,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我将它设计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A层优等生(高级):在初级、中级要求都已达到的情况下,我再要求学生利用前单元所学过的知识,利用重重叠叠的形式添加背景,突出物体的主要形象。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也很好,没有再出现好的学生叫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消化不了的情况,中间部分学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不同孩子的不同差异和特点,依靠其独立性来组织教学活动。”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技能水平及学生能力的差异所分的A层(在美术上有特长的学生),B层(大多数的中等生),C层(在美术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等三层学生进行小组组合,分布产生纵横两个纬度。纵向方面可清晰地看出全班同学大致存在的差异可分成若干组;横向方面,每组都含有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取长补短。在教学目标上,按照划分的三个层次,制定出A、B、C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到的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少数C层学生(学困生),只要求掌握教材规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知识技能,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赶追同学;对于居班级大多数的B层学生(中等生),要紧扣课标,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并转化为技能;对于具有一定美术特长的A层学生(优等生),除完成B层学生的要求外,还要启发、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创造性地自如运用。发挥该类学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在教学对象上,教师应注意特长学生A,发挥其优势,充当示范领头的作用;重视一般学生B,对这层次学生要全面负责,让其掌握教学要求,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创造的潜能;偏爱困难学生C,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对共性的问题作集体或小组指导,对于个性的问题则注意抓两头,通过小组间的互助、互补、互动,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如在执教人教版美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化装晚会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组织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对童话中人物进行服装设计,引导和带领绘画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动手剪贴花边装饰、制作立体手工纸帽子,或充当导演、演员、讲解扮演剧中角色表演情节和解说剧情,使特长学生和困难学生都能按各自的实际,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按不同的教学要求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从而获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在教学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向注意发展学生个性上来。教会每一层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大力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真正的学力。对于困难学生C,强调培养其“基础学力”,而特长学生A,则更侧重于“创造学力”的培养,对于一般学生B,则介于“基础学力”与“创造学力”之间,在强调“基础学力”的同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原则,不断激发和调动其创造力。三、优化合作学习小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差异特点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思维,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但仍然难以调动B、C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主要在于大部分学生缺乏成功体验,导致产生“等待”“从众”等消极的心理。为此,我在实施差异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差异特点合理的优化了合作学习小组,采用差异组合式学习方式,有效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使其能够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差异组合式学习方式,通常是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A生,两个为B生,一个为C生,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A生对B生“拔高”学习和C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班级排座位的方法是以A生为中心或以C生为中心的“茶馆式”法。这种组内分层法,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位学生的能力提高。虽然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这种方式学生的分层是主要的,分组是表面的,是教学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水平间的合作交流发展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增强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体参与即是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增强其自信心?我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存在的美术基础差异,采取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活动的方法。首先,教师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出一些知识层次不同、难易度不同的问题,并作以标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对于基础比较差的C层学生,让他们解答复习旧知识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C层学生的知识,又为他们提供了积极参与和获取成功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认真思维、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基础一般的B学生,使他们能够消化吸收那些知识层次较深、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对于有美术特长的A学生,使他们对那些拓展、延伸的新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使他们的自身优势得以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变幻无穷的形象1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个瓶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它像什么?(2)如果将这个瓶子换个方向看,又会使你联想到什么?引导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观察物品的基本形状,表述其外形特征。在作业设计方面,按照学生的差异设置了梯度渐进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采用星级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选择、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对于C层学困生的进步,老师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激励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美术,体验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实践证明,学困学生也有特长,如有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等等。用主体参与的理论指导美术教学改革,并形成一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在“做中学”、“画中乐”使每个学生十分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增强了对美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也使每个学生都知道如何去学习美术,并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五、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实施不同的激励评价法。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针对这一教育理念,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呢?我们深知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差异十分显著,如果非要让一个某方面能力欠缺的学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