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第9页 / 共68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用) 命题探究考情解读1.2018年高考命题形式有何变化? 据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命题继续为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一 道主观题。分值保持不变。这一变化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2.从体裁、作者和题材的角度切入,你能发现什么命题规律 ? 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 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题材上看,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3.分析高考题目设置和考点分布,对我们高考备考有什么启示 ? 题目设置直问直答,考查点明确。考点方面,重点考查思 想感情和表达技巧,2015年全国卷开始涉及语言的考查,形象的考查一般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学案 1如何读懂诗歌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 赏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 必然。 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 甚 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 答题不规范,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一、懂点诗歌基本常识 (一)古代诗歌分类古 代 诗 歌诗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 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 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 。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诗 古代 诗歌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 、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 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词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 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 奴娇”等。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 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古代 诗歌 曲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 展到元代,形成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 括小令(高考重点考查)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 小令一般以一支曲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 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套数 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二)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 ? ? ? ?有一部分 ? ?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诗? ?诗歌讲究 ?近体诗?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 ? ? 起承转合 ? ? ? ?后四句抒情(主) ? ? ? ?首句渲染气氛? ? ? ? ?上阕(片)?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 ? ? ? ? ?下阕(片):抒情(主)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 如乐景对 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 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二、读懂诗家语,方悟诗歌情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 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 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 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 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 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 密州 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 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 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竹枝词)“雨” ,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东边 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如: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 名词用作形容词, 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 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2)“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 别 董大)“曛”,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是“昏暗”的意思。 辽阔的天宇黄云密布,遮天蔽日,太阳失去了光辉。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1)“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贫贱” ,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贫贱之 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望岳 )句中 的“青”,就是将形容词“青色的”当名词来用,代指 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 出齐鲁,依然可见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泊船瓜洲 )“绿”意为“使?绿”。 暖和的春风啊, 又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 山下的家里?(2)“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 (常建 题破山寺后 禅院)“悦”意为“使?高兴” , “空”意为“使? 坦荡空灵”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高兴,潭水清澈也令人 坦荡空灵。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 (1)“ 天 意 怜 幽 草 , 人 间 重 晚 晴 。 ”( 李 商 隐 晚 晴)“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 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2)“谁人得似张公子, 千首诗轻万户侯。 ”(杜牧 登 九峰楼寄张祜)“轻”,意为“把?看轻”。有谁能 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把高官厚禄看得很轻。6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1)“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陌上桑)“府” 即“在府郡” , “朝”即“在朝廷” ,这是名词活用作状语。 十五岁在府郡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做大夫。 (2)“ 樯 橹 灰 飞 烟 灭 。 ”( 苏 轼 念 奴 娇 赤壁怀 古)“灰”“烟”:像灰烟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 样飞散消失了。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 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20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 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 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 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 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流光 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 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 “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 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二)语序倒装 1主谓倒装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 ,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 “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 的对象。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 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 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 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 前面,似乎成了主语,实为宾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 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 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两人来比喻友人陈 亮 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 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 上。3主、宾换位 叶 梦 得 贺 新 郎 词 : “ 秋色 渐 将 晚 , 霜 信 报黄 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 谓 宾”的格 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 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门 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弓”实为“林暗风惊草”。-25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 “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 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 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 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 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 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 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 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 主语的位置上。-26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 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 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 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 引弓”等。 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 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 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27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1)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 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 望玉门关。 2)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 飞度镜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 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 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 而不可能是“月”。(三)空白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 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29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3)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 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 特点: 答话蕴含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 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 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 完善。1对话省略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 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 二十个字。阅读这类诗歌时,就需要读者根据诗歌情境 和自身体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