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译】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秦观 讲义西城的杨柳轻轻的逗弄着春天,这勾起我离别忧愁,止不住热泪盈眶。还记得你深情地为我栓归来的小舟,还有那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我们当年离别的情形;如今你不见,只见水空流。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停留。悠悠离别恨,何时是个头?柳絮飞舞,落花满地的时节我登上楼。即便春江水都是泪水,也流不尽我心中的忧愁。此词为少游前期的暮春怀人伤别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 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 别恨。词人简介: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 勤奋研读经史。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前往徐州拜见苏轼,曾作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之才”。 后来苏轼又向王安石推荐秦观的诗歌,王安石赞叹为“清新妩丽,鲍、谢似之”。黄庭坚也曾高度评赞秦观说: “东南淮海唯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秦观虽然如此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但因新旧党争的倾轧,科举考试 很不顺利,久困场屋将近二十年。直到元丰八年(1085) 37岁时才中了进士,先后做过蔡州教授、秘书省正 字、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等官职。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而排斥旧党,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 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徙郴州(今属湖南)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再徙雷州(今属广东)。元 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秦观侥幸遇赦放还,可是途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不幸中暑身亡。噩耗传来, 苏轼感伤不已,叹曰:“少游不幸死于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又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秦 观平生诗、词、文皆工,著有淮海集四十六卷传世。词集有淮海词,亦称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词提要(汇评):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幸与他的老师苏轼一样,长期陷入北宋新旧党争的 漩涡,屡受迫害,惨遭流放,由此造成了他英年早逝的人生悲剧。在宋代词坛上,秦观被推为最能体现当行 本色的“词手”。秦观堪称婉约词大家,他的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不幸身世为主,其妙处在于擅长“将身 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也就是说善于把男女的爱恋相思、悲欢离合之情,与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美的音律、幽冷的场景、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凄迷感伤、 清丽深婉的意境,从而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他的一部淮海词大多浸透着伤心的泪水, 充满着揪心的愁苦,读来低徊哀怨,凄切感人。因而被清代词评家冯煦称为“古之伤心人”,并说:“他人之 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认为别人的词是用才气写出来的,少游的词是用心灵写出来的,是他用真心、 真情乃至生命写成的,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秦观在中国词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远祖温庭筠、 韦庄,近开周邦彦,下启李清照,历来被誉称为“婉约之宗”。下面,让我们来重点解读他的一首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内容解析:这是一首暮春伤别怀人之作,其所怀之人究竟是友人还是恋人,难以确定。我们认为,由于秦观擅长“将 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此词既包含爱恋情事,也可能蕴含政治情事,应当是两者兼而有之吧。此词写于宋哲 宗绍圣元年(1094)春三月,当时秦观因为苏轼被列入元祐旧党而遭受牵连打击,贬为杭州通判,从此开始 了他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此词就是即将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重游城西金明池,为怀念同僚友人、 感伤仕途失意而作。词中“碧野朱桥当日事,即指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秦观等文坛才俊25人受皇帝赏 赐、在西城宴集之事。这次盛会是秦观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象征,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可惜好景不长, 只是短短两年之后便很快陷入了新旧党争的漩涡而一蹶不振。此词正是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的感伤之作。 词的上片侧重忆旧,抒发感伤离别之情;下片侧重咏怀,进一步抒发人生感慨。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以”西城杨柳”起兴,一如春蚕之吐丝,绵绵不绝,离愁难遣,别恨流水。貌似单纯写 景,实则蕴含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使人联想到美好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容易使人伤春念别,所以说柳最 能惹人离思。“柳”,正是此词的第一个重要意象。纵观古今,在伤别诗词的意象群体中,“柳”出现的频率最 高,蕴含的离思最深。为什么古代诗人如此喜欢选用柳意象呢?一是由于“柳”与“留”谐音,隐含挽留惜 别之意,二是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又是天生一副款款惜别的姿态,因而早在先秦诗经采薇中,就已经出 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样借柳咏别的名句。根据三辅黄图记载,古人在送行时往往要折柳赠别, 寄托离情,这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风俗,后世相沿不息。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杨柳枝有云“长 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由于意象的递相沿袭,“柳”既作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又成为诗词 中抒写离情别恨的最佳意象。比如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张先江南柳:“今古 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晏几道清平乐:“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周邦彦兰陵王:“柳 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吴文英唐多令:“杨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 系行舟。”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秦观这首词“西城杨柳弄春柔”的“弄春柔”三字,写出了 “柳”的婀娜多 姿,柔情万状,“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之中,可谓化静为动, 自然天成,这与张先天仙子词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泪”,又是此词的第二个重要意象。泪为心声, 是情感的外在显现。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往往借助眼泪来表情达意,而眼泪也最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因此,“泪”也就成为伤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早在诗经邶风燕燕中就描写了挥泪送别的情景“之子 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其后别离之作写泪者甚多,伤别词中更是经常出现泪意象,正象宋 代无名氏玉楼春词云:“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于花上雨。”例如李煜乌夜啼:“胭脂泪,留人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 轼江城子:“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辛弃疾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振英雄泪” 唐宋词人写泪实在太多太多!古语有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秦观号称“古之伤心人”,他 的词则几乎篇篇有泪,一部淮海词就是作者饱含泪水写成的。这首江城子“动离忧,泪难收”便是写见柳伤别而泪下如雨,接着在触景生情中引发了抚今追昔的感 慨:“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疽此处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其它地方的杨 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在此地发生。“当日事”,也许在碧野朱桥 上面,他曾经跟他的所爱之人流连忘返,也许是跟他的朋友、政治上的同道谈古论今。那时候,双方就曾一 起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在这儿深情款款,互话衷肠。一切都是记忆犹新,然而眼前呢, 风景不殊,世事亦非,人各东西,离散天涯,只见一江春水空空荡荡地向远方流去。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黯 然神伤!“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水”,又是此词的第三个重要意象。在伤别诗词中,以水写愁者 甚多。诸如建安诗人徐干室思有云:“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唐代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诗云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诗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宋词中更为多见,诸如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刘禹锡竹 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柳永八声甘州:“是 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苏轼虞美人:“无情汴水向东流,只载一船离恨, 向西洲。”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什么古代 伤别诗词常常选用“水”意象呢?历代不少作家都喜欢以水写照离愁别恨,其缘故大约是:水的纤柔这一特 性,正好象征离情的缠绵细腻;水的悠长这一特性,正好象征离思的绵邈无尽。秦观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 象就是“水”,全宋词收录秦词52首,直接写“水”意象就有59处以上,而间接写“水”意象则更多更 多。秦观笔下的水意象,往往透露出人生的种种忧思与愁绪,表现出生命的巨大压抑和哀愁,浸染着宦海浮 沉的悲剧意识。总之,“水”已经成为他感伤情怀的重要载体。秦观此词“人不见,水空流”,在写“泪”之 后又写到“水”,似乎漫不经意,其实是既渲染离愁,又为下片“便做春江都是泪”巧设比喻打下伏笔,可谓 别具匠心。“韶华不为少年留”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十分沉痛之语,这是由上片末尾的“水空流”,联想到 美好的青春年华匆匆流逝,人生如此短暂,却为悠悠离恨所痛苦和折磨,真是“黯然销魂,“伤如之何”!此 句不仅只是强化离愁别恨,而且蕴含人生哲理,这正是秦观“善于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今人读之可以 感悟到:既然人生苦短,青春易逝,那么我们就应该热爱人生,珍惜青春,励志勤学,奋发图强,为实现远 大的理想抱负而努力拼搏,切不可浪费光阴,虚度人生。正如岳飞满江红所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励志惜时的诗篇,很值得我们牢记在心,时刻莫忘。比如汉乐府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大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疽朱熹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些名篇佳作历代传诵,今天对我们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鞭策和激励作用。秦观这一句“韶华不为少年留” 也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接下来“恨悠悠,几时休”两句,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意谓离恨悠悠,无休 无止,特别是在这暮春时节登楼远眺,眼见柳絮飞坠,落花飘零,大好春光冉冉消逝,更是加倍增添了一种 知己难觅、人生易老的无限伤感。飞絮落花,表面上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是用这两种一去不复返的意象,既 暗喻了时光的流逝、季节的变迁,更暗喻了生命的短促、青春的流逝。“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强调说明不登楼则已,“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节。纷飞的柳絮与飘 零的落花,更加重了愁苦的氛围,烘托出感伤的心境。“登楼”是为了销忧,为了排遣政治失意和怀乡思亲的 苦闷。然而登楼消愁愁更愁,由此顺势推出以水喻愁的名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正当词 人登楼远眺、惆怅迷茫之际,目光掠过烟波浩渺的春江,情与景会,物我两融,忽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想象: 满江春水竟然变成了一江辛酸之泪。但接着又一回想:即便如此,也仍旧流不尽自己胸中无穷无尽的忧伤愁 苦。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把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