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用中医基础学李德新第七章 防 治第一节 预 防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辨证法的基础之上,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故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种“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重于治的思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调养精神情志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关系。精神愉快,温和达观,心境安静,情绪欢快是健康的重要因素。故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怒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世,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素问上古天真论)可见独立守神,宁静乐观,开朗恬愉,便能益寿延年,身体健康。中医学认为调摄精神可以防治早衰,故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情志活动异常,如强烈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刺激,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生病变。故曰:“人之有生,唯精与神。精神不蔽,四体长春。嗟彼昧生,不爱其身,多言损气,喜事劳心。或因名利,朝夕热中,神出于舍,舍则已空。”(医学心悟)总之,惜精神,戒嗔怒,涵养心田,五脏安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积精全神,寿考弥长。因此,保持精神舒畅,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二)适应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也必然影响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所以,必须注意与气候的适应,避免外邪的侵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以之则苛疾不起。”(素向四气调神大论)这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和摄生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治疗疾病也必须辨寒暑,识运气,否则“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三)加强身体锻炼医疗体育是古代预防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医学的医疗体育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应用“导引术”(即保健操)和“吐纳术”(即呼吸体操)防治疾病。后来又有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猴猿、鸟五种禽兽动作的体操)、太极拳、八段锦(是一种有八节动作的保健体操)等,作为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气功对疾病的防治更有重要意义。气功导引,主要在于养精、益气、安神,协调精气神的相互关系,从而调节脏腑,平衡阴阳,调和营卫,流通经络,运行气血,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四)药物预防在药物预防方面,早在素向遗篇刺法论中,就有用“小金丹”等方法预防传染病的记载。我国早在十六世纪中叶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用来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此外,还有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等。应用药物摄生保健,防治疾病,最早见于山海经,其中载有动物药和植物药。如:“有草焉,其名曰狼,服之不火。”“有木焉名柏蓟,服者不寒。”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人参、白术等许多种摄生保健药物,如;“人参久服轻身延年。”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抗病防老的药物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安神、补气、益血、壮阳、养阴、健脾等摄生保健方药。诸如首乌、黄精、枸杞、地黄、菊花、人参、杜仲、胡麻、茯苓等药物,以及不老方(人参、川牛膝、当归、杜仲、生地、熟地、菟丝子、柏子仁、石菖蒲、枸杞子、地骨皮)(以上均见寿亲养老新书)等方剂。中医学强调摄生防病,除调养精神,服药防病,医疗体育外,还注意饮食起居,讲究卫生,除害灭病。此外,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之,中医学的伟大宝库中有着丰富的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我们应当进一步去发掘,整理和提高它。二、既病防变在预防疾病的发展方面,要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变化和流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果病邪侵入机体,不作及时治疗,病邪就可能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而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其传变规律和途径,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防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在治肝病的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防止疾病传变的方法之一。第二节 治 则治则,就是治病的原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疗规律。一、治病必求其本什么是本?祖国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归于新的动态平衡,不管疾病多么复杂,临床表现又是何等的错综复杂,但其本质都是阴阳矛盾运动的结果。治病必求其本,就是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故曰:“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脉色,引越高下,皆不出乎一,治病必求其本,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或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可见“本”是指疾病的本质而言,如头痛之外感(分风寒、风热、风湿)抑或内伤(又分痰浊、血虚、肝阳等)。风寒、风湿、痰浊、血虚等均属本的范畴。故曰:“本者,原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木乃茂,无非求本之道。”(类经)那么,如何治本呢?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而调之,以乎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故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重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景岳全书)从“治病必求其本”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必须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二种情况。(一)正治与反治在疾病过程中,疾病的本质和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在比较单纯的病理过程中,是一致的。在特殊情况下,在比较复杂的病理过程中,本质和现象往往不一致,即出现了假象。这种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给人一种和疾病本质完全相反的现象。因此,辨证论治时,必须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正治法和反治法就是在治病求本的总原则下,针对这两种情况采取分别对待的两种治疗原则。1正治正治法是采用与疾病外在症侯性质相反的治疗方法,即逆症候性质而治,故曰“逆者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都属于正治法。正治法适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属于治疗的常法。2反治反治法是采用顺从疾病外在现象的治疗方法。即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如热证用热药,寒证用寒药,称为反治法,又称从治法,故曰“从者反治”。常用的反治法有如下几种:寒因寒用:即有寒象而用寒凉药,适于真热假寒证。寒药是针对疾病的本质“真热”而设,内热一除,假寒就消失了。如热深厥深者,因内热炽盛,格阴于外,反见四肢厥逆的假象,就必须用大量清热解毒药为主进行治疗,用寒药顺从假象,故称“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其意与“寒因寒用”相反,即有热象而用热药,适于真寒假热证。热药是针对疾病的本质“寒盛”(真寒)而用,内寒一除,假热就消失了。如元阳虚脱病人,本是阳虚内寒,但有时出现烦躁,面赤等假热的现象(如阴盛格阳、阴盛戴阳证),则须回阳救逆,用热药顺从假热,称热因热用。上述假寒证用寒药,假热证用热药,其实是假反,而不是真反。因为疾病的本质是真寒或真热,不过外面显露着假寒、假热的现象。丢开这些假象不管,只认真象,那还是以寒治热,或以热治寒,亦即正治而非反治。塞因塞用:塞是闭塞不畅通之意。一般对塞的症状应当使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如腹胀则当消胀,此为正治法。但是,如脾虚而致腹胀,虽胸腹胀满,但无器质性病变,也无痰、湿、食积、淤血等实邪留滞,若用通利,则脾气更虚,胀满益甚。必须用补脾益气药治其虚胀虚满,脾气一健,运化正常,则胀满自消。这种“以补开塞”的方法,就是“塞因塞用”,适于“真虚假实”之证。通因通用:对一般通利症状,应当用固塞的方法来治疗,如腹泻则止泻,这是正治法。但是,如果腹泻是由于实热停滞所致,这时不仅不应止泻,反而应用泻下法以泻去实邪,实热一去,腹泻自止。如热结旁流用承气汤攻下,燥热去则泄泻愈。这种以通利的方法治疗通利的病证就是“通因通用”。应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之法,关键在于辨清证之虚实。因为,一般来说,塞满的症状多属实,若因虚致满,则用补法而益其虚,气不虚则痞满除。同理,若泄实是由于“实”之留滞,则用“泻”法去其实,病因去而泻亦止,这正是治本之法。因此,反治法实际上是正治法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法。此外,临床上经常遇到以热治寒而寒拒热,以寒攻治则病剧;以寒治热而拒寒,以热攻治则病剧等,必须使用反佐疗法方能取效。因寒热错综复杂,疾病对药物发生格拒,故用反佐法。反佐法有药物反佐和服法反佐两种:药物反佐就是治寒症,在温热药中,佐以少许寒凉药,治热证,在寒凉药中,佐以少许温热药。如白通加猪胆汁汤,方中既有温热之姜、附,又佐以少量苦寒之猪胆汁,这是药物反佐法。故曰:“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此则名为反佐。以纯热证,虽宜用纯寒,然虑火因寒郁,则不得不于寒剂中少佐辛热之品,以行散之,庶免凝闭郁遏之患。纯寒证,虽宜用纯热,然虑热性上升,不肯下降,则不得不于热剂中,少佐沉寒之品,以引热药下行,此反佐之义也。”(医碥)必须指出,药物反佐与寒热错杂的寒热并用不同。服法反佐即热证用寒凉药,采取温服的方法,“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如承气热服。寒证用温热药,采取凉服法,“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如姜、附冷饮等,这是服法反佐。故云:“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结,当治以热,然寒甚格热,药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体即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寒因寒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景岳全书)总之,反佐的目的是通过诱导,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调节阴阳而使之“阴乎阳秘,精神乃治。”(二)治标与治本1标本的含义标本,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本理论对于正确分析病情,辨别病证的主次、本末、轻重、缓急,予以正确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本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标本。故曰:“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素问至真要大论)“要而博,小而大者,谓天地之运气,人身之疾病,变化无穷,无不有标本在也。”(类经)但标本的慨念是相对的,它有多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