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Word格式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 写教案把握教学方案或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吃透教材。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的是通过每次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要完成每次课的教学任务,必需以教学方案或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期教学时有据有依,得心应手。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学校语文六班级教案。 苏教版学校语文六班级教案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喧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挨次、详略确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尝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挨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预备】: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爱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同学对春节喧闹气氛的回忆。) 2、今日,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韵味十足的春节,感受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 (1)把自然段标出来。 (2)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3)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_的春节,) 2、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扫瞄),边看边画出: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活动,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沟通汇报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头,到哪一天结束? 在这一个多月中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活动?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十月十九 3、分清文章详略 老舍老生写了七天的风俗,在这七天风俗中,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三、深化详写片断,感受北京春节的喧闹,体会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老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爱的是哪天呢?深化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预备和大家沟通。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苏教版学校语文六班级教案2 手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预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预习题纲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留心生活、擅长观看、勤于思索,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经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经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拘束,显示着勃勃生气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普一般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经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假如我们认真观看、仔细思索,这些一般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日,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介绍。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相互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同学查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势,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索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沟通,体会道理 老师引导同学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特长和短处: (1)大拇指:短处:姿势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洁,只有一个关节;特长: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势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特长: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简单、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与,实际并不出力;特长: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美丽。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力量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特长: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力量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依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思索: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全都,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气,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五根手指,就犹如一群人,只要合作,力气就会很大;假如五根手指握在一起,成为一个拳头,那就很有用.要学会合作.)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绽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判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终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喜爱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情愿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苏教版学校语文六班级教案3 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 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力量目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 沟通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同学学习爱好,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同学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叙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规律,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知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转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立刻潜水查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查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知我们:说明状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 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把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假如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假如不变“惑”。 3、对同学的感想及熟悉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训练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谈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 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1、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知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 问题的手段也应当随之转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 生地点。 五、延长阅读 1、让同学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力量。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同学品读课文,并对同学 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苏教版学校语文六班级教案4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先分析后下结论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爱好。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激励同学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难点:理解荀子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才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且强调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这方面从孔子开头就有很多名言,至今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上,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亮点。如,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踏实做事,从自己做起,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通行证”;能做之人永久是国宝、家宝、单位之宝等。本文阐述的道理也是如此。教学时,在引导扫除文字障碍,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启发点拨同学围绕的四种态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体会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大语文教学观,着力引领同学熟读精思,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唤起体验和感受,逐步将先哲才智化为自身的精神养料,同时,激励同学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激趣导入: 由言善行恶的大贪官成克杰说起,激发同学从文中找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的态度,让同学明白文本与我们的生活很切近。 速读,指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国妖)的态度:“除” 用身边大贪官的事例导入,激发爱好,并用课文中先贤的评价例证,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预备。 整体感知 实行“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同学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 默读、诵读,疏通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脉络结构:课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再分别表明四种态度。 用读和沟通的方式,让同学初步把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微观语境,这是阅读感悟的第一步。 研读探究 针对“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引导同学体会晏子这样依次排列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很多名言阐述这个道理,请同学争论补充。 针对晏子对 “言”和“行”的四种表现所持的不同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