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近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科技生产正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正高度信息化,国力竞争日益强烈。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而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各种挑战、探索新事物能力的年青一代应当从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得以落实。反思我们当今的科学课程教学,可以说基本上处于一种游离支解的状态。因为它常常为追求和实现某种效益而被缩减为科学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碰到这样的现实问题:经过三年科学学习的初三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胃大致在什么位置;很多同学对杠杆类问题的求解得心应手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不法商贩做买卖时短斤缺两的缘由;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根本分不清常见的植物如桂花和玉兰,杜鹃和月季;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能够说出近十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而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知道东南西北太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科学教师的面前,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去正视和面对,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去思考和探索。科学课程教学对真正的科学教育的呼唤,也正要求我们教师以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科学教学,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给学生感受环境、社会、家庭、自身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形成对世界、对生活的关注,使他们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塑造其优秀的思维品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所以,怎样在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强生活实际和科学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摆在我们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二、课题的界定“素养”既是人们的日常用语,又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对它的概念内涵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素养是在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所到达的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教养,包括观念态度和行为习惯等。而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来源于生活,把科学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科学是生活所必需。“走近生活”是将学生从抽象的课本理论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事实的机会。让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在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使他们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获取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塑造其科学的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树立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加强现实生活和科学课程的整合,加强生活实际问题在科学教与学活动中的中渗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各种限制因素,扩大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塑造其优秀的思维品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他们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四、理论依据1、 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 arel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智能领域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开发学生优势智能领域,要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在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中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2、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他们希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对那些远离生活,枯燥乏味的内容则持冷漠态度,当课本内容不能吸引他们,校内活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会转移兴趣和注意,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加速学生的发展,避免产生厌学情绪。3、陶行知和卢梭的“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育源于生活,要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因为脱离生活的教学将会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五、研究的内容: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实际生活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整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研究:1、 学生对自身周围现实生活关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2、 科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和研究3、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4、 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的研究六、研究的对象:武原中学2005届全体学生七、研究的方法:1、 研究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取行动研究法2、 课题操作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通过对“学生对自身周围现实生活关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了解目前学生科学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实际。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入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可以在学习了某个知识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一些非书面作业,让学生去思考“今天所学的内容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或“你的周围,有哪些事例和现象是应用了这个原理的”等等。并将学生思考的结果汇总展示(可借助在教室里开辟的科学园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也可直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以小组擂台赛的方式进行。但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活动,最终都应该采用一定的办法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呈现出来)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单独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性特长;可以是将对某些科学技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成科技兴趣活动小组,群策群力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可以邀请县科技委员会、环保局、防疫站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学校做讲座和报告,然后举办“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的科学创意大赛或小发明比赛等;还可以建立科学活动基地,或者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外出参观(比如去一些花木基地),利用寒假、暑假,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科技考察和科技调查,向社会宣传相关科学知识 不定期地举办科技知识竞赛;科技手抄报比赛;不定期地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科技节活动;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科普作品,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读后感,并进行交流 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座谈会,询问他们的学习心得;不定期地进行阶段小结,探讨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作情况,不断地加以分析汇总。八、研究的程序:1、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 共同学习有关理论,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方案并设置相关的调查问卷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目前我校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科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以及在学习科学时渴望拥有的课堂学习方式、自己在科学学习上的现状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与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情况 反思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状以及自己对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科学的目的、学习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6年6月) 按照课题方案开展具体研究。课内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的事实,教给他们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课外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课内可以结合多媒体引入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课外可以通过借助网络查询检索一些和自身、和生活实际相关的科学原理,也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身边的某些具体问题(如相关交通法规的制定依据等),还可让学生就目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核污染、生态农业等)提出自己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整改建议和措施等,让学生在获取大量信息、分析事实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塑造他们的执着的探索精神气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社会和环境,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如对我县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走出课堂捕捉一些生活中蕴涵科学原理的事例和细节,开发和拓展学习资源。 经常性地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与生活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竞赛等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关注自身。 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座谈会,询问他们的学习心得;不定期地进行阶段小结,探讨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作情况,不断地加以分析汇总,加强现实生活和科学教学的整合,将研究真正地落到实处,提高教学的长远效益。3、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8月)对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编成册,形成研究成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服务。九、研究的成果:1、课题研究成果报告2、相关研究心得和论文3、 学生作品4、 活动记录十、课题研究优势:1、我校有极其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是我县主要的教科研基地。学校领导相当重视并支持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的研究。2、课题组教师都配备有电脑设备,网络资源的共享为课题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3、课题组人员都是科研型教师,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承担的研究课题在我县的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定的奖项,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搭配合理,高、中级职称超过半数,是一支充满生机的课题研究队伍。十一、课题组人员及分工:课题负责人:马玉华(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课题的具体实施和总结)课题组成员:黄中标(课题具体实施者,阶段总结者) 徐汉英(课题具体实施者,阶段总结者)胡晓群(课题具体实施者,阶段总结者)赵海祥(课题具体实施者,阶段总结者)十二、课题研究经费预算: 人民币3000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