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准备入园之后最突出的变化,是人员组成上的不同。在家中,与宝宝朝夕相处的是父母和其他养护者,在幼儿园,与宝宝共处的人是老师和同伴。对“老师”这样一种角色,宝宝感觉比较陌生,一方面,宝宝以前从未与老师接触过,另一方面,老师除了在幼儿园要照顾宝宝的生活,还要教他们学知识,长本领,既是宝宝的养护者,还是他的教育者。 和这样一个有多重身份的人打交道,宝宝心理可能一下还不能适应,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对“同伴”这样一种角色,也需要宝宝在入园后逐渐适应,如果是混龄班,宝宝还要和一些小哥哥、小姐姐们共同生活,这就必然打破宝宝在家一人独享所有成人关照的局面,同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因此,父母非常有必要在宝宝入园前,为其做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准备和与老师、同伴交往的特别准备,以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训练内容一:人际交往能力1知道自己的名字每个宝宝在家中一般都有自己的乳名,大多数父母在家中都只叫宝宝的乳名而不叫学名,这会使得很多宝宝只熟悉自己的乳名,对自己的学名却不敏感。到了幼儿园,为了准确称呼每一名幼儿,也为了培养幼儿“我已经长大了”的自豪感和独立意识,幼儿园里的老师一般都会以学名来称呼宝宝,这种差异必然造成宝宝心理上的不适应。对此,父母应在宝宝入园前半年,有意识地用学名称呼宝宝。在和别人提到宝宝时,也要多用宝宝的学名,如,不要说“宝宝今天几点起床的?”而应说“王佳宜今天几点起床的?”让宝宝意识到学名也是对自己的称呼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宝宝用学名向别人介绍自己,如,说“我叫王佳宜”而不说“我是宝宝”。为了引导宝宝对自己学名的喜爱之情,还可以向宝宝介绍他学名的含义以及给他取名字的过程等等,以此增加宝宝对自己学名的了解和认同。2敢于与人交往由于遗传因素和养育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每个宝宝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宝宝从小就显得比较大方,有的宝宝却总是比较害羞、内向,不善于和同龄小朋友打交道,这种性格的宝宝到了幼儿园,自然会遇到比其他宝宝更多的难题,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学会如何和老师、同伴相处,父母应该怎样帮助此类宝宝,与他人大胆地交往呢?首先,要注意多给宝宝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很多宝宝的害羞、胆小,是由于缺少与家庭之外的其他人交往所造成的。家长可以带宝宝多参加一些聚会,让他感受很多人在一起交流的快乐,还可以帮他请小朋友到家中玩,让宝宝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与人交往。有客人来访时,可以让宝宝帮忙开门,迎接客人。电话铃响时,鼓励宝宝自己去接。总之,创造足够多的交往机会,是宝宝摆脱害羞、胆小,敢于与人交往的前提。其次,宝宝不敢交往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就是缺乏自信。如果家长已经为宝宝提供较充分的交往机会,可他仍表现出害羞、胆小的特质,就应考虑怎样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了。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宝宝展示自己的能力,然后给予及时的肯定。当然,应注意表扬时要言之有物。如,妈妈进门时让宝宝把拖鞋找出来,就可以夸奖他,“宝宝真能干,能给妈妈拿拖鞋了。”让宝宝将墩布拿给要擦地的爸爸,就可以这样表扬他,“宝宝真棒,能帮爸爸打扫卫生了。”除此之外,父母还应特别注意不要给宝宝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家中来了客人,父母让宝宝向客人问好,宝宝躲到父母身后不吭声,父母此时会陪笑地说一句“这孩子就是胆小”。殊不知这样的话会被宝宝记在心里,加深宝宝对自己胆小的认同,从而更加影响宝宝和他人的交往。因此,对越是胆小的宝宝,越要经常鼓励、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而不是批评他的胆小。3乐于与人交往有的宝宝不善与人交往,不是因为他不敢与人交往,而是不喜欢、不愿与人交往,这通常与其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宝宝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是从自己和养护者的交往开始的。如果父母或其他养护者对宝宝的反应敏感,让宝宝时时感觉有人在响应他的呼唤,在他吃喝拉撒睡和玩耍时,如果都有到位的关注和照料,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以信赖的,就会喜欢与人相处,与人打交道。相反,如果父母或其他养护者对宝宝的反应迟钝、冷淡,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绝或者忽视,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信任、不好把握的,也就不敢也不愿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了。儿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具有安全依恋历史的婴儿长大以后,会将这种安全感带到他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认同同伴或他人。相反,具有不安全依恋历史的儿童长大以后,会将不安全感带到他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因此,要让宝宝乐于与人交往,关键还在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爸爸一定要参与到与宝宝的交往中来,因为爸爸的性格一般较妈妈更为活泼、外向和豁达,这对点燃宝宝与人交往的热情是十分有利的。有些父母自身性格比较内向或冷淡,不太乐于与人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会影响宝宝,使得宝宝也不乐于与人交往。要想改变成人的性格不容易,但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样一种事实:当今社会,性格活泼、外向、适应能力强的人,总是更容易获得各种发展的机会。因此,为宝宝的将来着想,父母平时应尽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尽量多地与人进行交往,要知道,宝宝是最善于模仿的。4会与人交往宝宝不仅要敢于与人交往,乐于与人交往,还要会与人交往。在这一点上,父母对宝宝的教育方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型的,尊重宝宝,有关宝宝的事情要和他商量,听听宝宝的想法,即使只是一个形式,也能让宝宝感觉到大人与小孩是平等的,遇到事情应该互相商量。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教育方式不得当,则会导致宝宝从中学习到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溺爱、专制、忽略等等。溺爱型的父母,凡事以宝宝为中心,对宝宝百依百顺,养成宝宝惟我独尊的意识,这样的宝宝在走出家庭后,仍然会要求他人像家人一样,处处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要求,凡事要别人迁就他,一旦遭到拒绝就会感到强烈的受挫,或者大发脾气,或者从此拒绝与他人交往。总之,父母的溺爱,会导致宝宝不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不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不会与人交往。专制型的父母,则处处要求宝宝按照家长的要求办事,很少考虑宝宝自身的感受,一旦宝宝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受到训斥甚至挨打。殊不知这样的专制作风,也会被宝宝学习到,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宝宝,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要求别人无条件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如果遭到拒绝,就可以利用自己身体上的优势去惩罚别人。因此,许多从专制家庭中走出来的宝宝,都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也容易遭到他人的排斥。还有一种父母,对宝宝既不溺爱也不专制,采取的是忽略的态度。尽管他们非常爱自己的宝宝,但由于工作的原因,总是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宝宝较多地相处。一些看护宝宝的祖辈或保姆,经常只重视宝宝生活的照料,忽视了和宝宝之间的情感交流,长期下来,宝宝的感情就会显得比较淡漠,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爱护别人,从而带来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不仅父母对宝宝的方式会影响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之间甚至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会对宝宝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家庭中,仅仅父母对宝宝民主还是远远不够的,所有家庭成员之间都应该是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的。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宝宝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宝宝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和宝宝一起外出时,父母应有意识地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方式。如,热情友好地和邻居、朋友打招呼;上公交车时主动排队,不推搡别人;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或是碰了一下时,能够接受别人的道歉,说一声“没关系”,而不是盛气凌人,甚至口出恶言等等。总之,有宝宝在身边时,父母应比平时更多一份自律,要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宝宝都会看在眼里,并会从中模仿。当然,父母还可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等方式来教育宝宝,利用其中的榜样人物帮助宝宝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避免错误的交往方式。如,给宝宝讲狼来了的故事,从中教育宝宝对人要诚实,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讲大狮子和小老鼠的故事,从中教育宝宝不要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从中教育宝宝要懂得相互谦让。父母还可教给宝宝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掌握一些礼貌用语,包括“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教宝宝主动结交朋友的一些方法,如,把自己的玩具、食品拿出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主动和别的小朋友商量游戏的玩法,以便能加入其中。本节训练要点多用学名称呼宝宝。给宝宝讲解学名的由来和含义,让宝宝认同和喜欢自己的学名。多提供给宝宝与人交往的机会。创造机会让宝宝展示自己的能力,并给予及时表扬,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批评他害羞、胆小的特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宝宝的需求要敏感。父母要以身作则,表现出乐于与人交往的行为特点。父母对宝宝的教育应该是民主型的,而不应溺爱、专制和忽略。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民主、友好的,要尽量避免在宝宝面前发生争执。父母带宝宝出门时要多一份自律,有意识地表现出与人友好交往的方式和能力。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等方式,教给宝宝正确的交往方式。教宝宝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训练内容二:与老师交往1敢于表达自己的需要许多初入园的宝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不敢大小便,经常把大小便解在裤子里;或在幼儿园里憋屎憋尿,一回家便急于上厕所。这些对宝宝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宝宝对幼儿园的适应。除了大小便问题,在一些宝宝身上还会出现吃饭没吃饱,却不敢让老师再加,身体不舒服,却不敢告诉老师等种种现象,究其原因,还在于宝宝不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还是由于他对老师不熟悉而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父母在宝宝入园前,多向他介绍“老师”这一陌生的角色,如,告诉宝宝,“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爱宝宝,照顾宝宝”、“老师是带宝宝做游戏的人”、“宝宝在幼儿园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一定会想办法满足宝宝的要求”等等。当然,即使父母做到了这些,宝宝对老师的接纳也仍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还可在宝宝入园前或老师来访时,给老师讲一讲宝宝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也可以在宝宝初入园时,在接送宝宝的同时和老师聊一聊宝宝的情况。当宝宝看到父母和老师这么亲近、熟悉,自然也就会慢慢地亲近老师。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还可把自己了解到的宝宝不敢向老师表达自己需要的问题告诉老师,使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引导和教育。父母还可在家中扮演老师的角色,和宝宝一起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让宝宝把爸爸妈妈当老师,锻炼宝宝表达自己需要的能力。2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宝宝在幼儿园不表达自己的需要,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他不会表达,或者说不会清楚地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这对年幼的宝宝来说并不稀奇。想一想,父母平时在家对宝宝生活起居的照顾,有多么的细致入微,对宝宝的各种需要,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宝宝有多大饭量,多久需要喝一次水,什么时候大小便,身体不舒服时会有什么表现,这些都是父母凭着对宝宝的细致观察和悉心照顾摸索出来的,因此,在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宝宝,经常是不需要表达自己的需要的,也就因此失去了表达需要本领的锻炼。到了幼儿园,老师要照顾众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做到像各自的父母那样熟悉自家宝宝的各种需要。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除了父母需向老师提供宝宝的一些资料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宝宝自己掌握表达需要的本领。这当中需要父母适当“节制”自己的爱心,当宝宝有需要时,不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满足,而应给宝宝表达自己需要的机会。开始时,父母可以用语言向宝宝传达他的需要,如,到宝宝吃饭的时间了,父母可以这样对宝宝说:“宝宝饿了,该吃饭了。”待宝宝吃完后,可这样对宝宝说:“宝宝吃饱了,不吃了。”宝宝要大便时,父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