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人都要发管理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梭伦的法制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雅典城邦已经实行了高度繁荣的民主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这说明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故正确;“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说明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故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故错误;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城邦并未实现高度繁荣的民主,故错误。故组合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梭伦,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不仅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而且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的含义是A. 设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B.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C. 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D. 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经济上实行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故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与公民大会无关,排除。C项,题干与财产等级制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司法内容,排除。3. 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 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B. 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C. 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D. 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采用抽签选举,导致了权力的滥用与误用,最终造成古代雅典的衰败和灭亡。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4. 下列事件与梭伦改革有关的是废除债务奴隶制设立平民可参与的民众法庭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都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所以把有的选项去掉,只能选择B项。5.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非幸也,数也”可知,荀子认为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是形势发展必然,故C正确,B错误;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6.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顺应历史潮流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商鞅不畏权贵、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等。由此可知,A项正确,BCD错误。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 遭到了普遍反对B. 忽视了道德教化C. 最终必然会失败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苏轼均认为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约束人民,以厚利诱导人民,忽视道德、重利轻义,从治国层面上方式并不可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受到世人反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走向失败,排除。D项,材料未提及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故排除。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废井田奖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开阡陌封疆”可知废井田,符合材料内容;“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可知废分封,行县制符合材料内容;“平斗桶权衡丈尺”可知统一度量衡符合材料内容;故C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B和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有效的提取关键信息开阡陌封疆等,结合选项做出判断。9.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一书中曰:“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下列内容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C. “为田开阡陌封疆”D. 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燔诗书而明法令,体现了愚民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体现了辱民政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废井田开阡陌,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体现了穷民政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点睛】“愚民、辱民和穷民”是解题的关键。10.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可得秦国重视招揽人才,故选C;商鞅变法十分彻底,军功爵制推行得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贵族势力严重削弱与史实不符,排除D。1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 和平崛起B. 制度创新C. 武力掠夺D. 民主强国【答案】B【解析】统一中原的秦国商鞅变法,18世纪的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19世纪末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强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崛起,故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制度创新,故B正确;秦国、英国、日本不是和平崛起,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没有武力掠夺,故C错误;秦国、日本不是民主强国,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秦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相关史实,再紧扣题干关键词“崛起的共同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制度创新的答案。12.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 反对派的阻挠B. 君主权力受到威胁C 民族关系复杂D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北魏的政权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孝文帝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还涉及到民族关系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二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13.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B. 魏孝文帝改革C.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D.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通过孝文帝改革,洛阳出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的现象。从材料中的“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魏孝文帝改革,故答案为B项。A、D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孝文帝改革的条件,不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点睛】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重要措施。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A. 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B. 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C. 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D. 将都城南迁至长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效仿汉族体制制定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变原有的鲜卑族风俗习惯,易鲜卑服装、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且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所以ABC都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ABC不选;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不是长安,符合题意,故选D。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整顿吏治C. 移风易俗D. 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迁都洛阳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不符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整顿吏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的清明,与题意不符,排除B。移风易俗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但不符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16.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为汉姓A. 改鲜卑人为汉人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把鲜卑姓改为汉姓,有利于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推进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故C项正确;AB不是其主要目的与意义;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17.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规范赋税制度B. 推行汉化政策C. 加强集权D. 整顿吏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所以A项错误;其目的是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8.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