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题目: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要求:1、30005000字。2、按论文格式(题目、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文献)。手写打印均可。第十五周交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理学院 12级*专业研究生 *摘要论生态自然观赵铭毅一、现代生态学研究对传统自然观的冲击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亦可称为环境生物学。自从1866年海克尔提出奋生态学”(。ol口g刃以来,生态学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五十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生态学研究步步深人,领域不断拓展。同时,随着战后经济增一长而来的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成为生态学研究发展的强有力的刺激因素。近三十年来,生态学发展的趋势是向经济、社会众多领域广泛渗透、全面推进,迅速发展成为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行为科学等儿大知识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生态问题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问题。生态学观念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各种传统思想。尤其是人类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兴起,给生态学和传统经济学带来了实际性的变革。广义上的生态系统,其主体不再是笼统的生命系统了,而是具有高度自我意识功能和强大的实践能力的社会化的人,或人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摆脱了其自发性,逐步代之以自觉的调节系统。人类的自我意识赋予生态系统的进化以目的性;实践赋予生态系统的进化以能动性。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来看待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机制越来越生态学化了,从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生态学研究突破了传统自然观的界限。按照传统的看法,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归结为相继的两个阶段,一是认识自然,二是改造自然。前者是认识层次,后者是实践层次。一般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实践的前提在于认识了自然界的固有属性和规律。人们只要对自然界的固有属性和规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并运用于实践,创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就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子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两个层次之关系的上述看法,包含复杂的多方面内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仅仅被归结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指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归结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态平衡的破坏问题对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生态平衡规律也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加人生态系统,其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的改造力量,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平衡施加影响,甚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由于忽视对这一方面的充分认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自然规律,运用物质手段向自然界索态平衡规律,因而绝少运用物质手段去调节生态平衡。十九世纪以来,机器大工业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同时它的副产品也不可忽视。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接踵而至。医药条件的提高伴随着环境质量的降低;经济生产的增长不时罩上一层层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的阴影,水土流失、森林被砍伐、土地沙漠化、酸雨,放射性污染等等,给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前景涂上了悲观的色彩。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反面证明了传统自然观简单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的认识是片面的,因而在实践中造成极大的偏差。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中的失误首先有其认识上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进一步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就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必然性中,生态自然观作为对传统自然观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就有了在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二、研究生态自然观的根据按照一般的看法,自然观主要研究自然界图景和其固有的规律及属性,它是科学研究的本体论。自从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哲学走向衰落以后,人们对自然观的探讨就离不开认识论了。依靠直觉和粗陋观察的古代自然哲学是认识主体直接面对自然界的无中介的沉思,不免流于思辨、猜测。与此相反,科学的自然观以实证科学的研究为中介和手段,在全面研究和把握实证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对自然界图景和其固有属性、规律的认识(高于经验层次)。自然观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成果,只有牢牢地立足于科学的认识之上,对认识内容做到准确而且全面的概括,才能对实践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换句话说,科学认识的成果决定了自然观的内容,进而,自然观又规范了实践活动。目前,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以及在生态学研究中揭示出来的种种事实,已向人们提出了建立新的自然观的迫切要求。为了使新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提出有充分的根据,我们先分析一下认识论中的价值观内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论研究主体的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因此,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这种关系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因为满足主体需要的物质性的东西,只有通过能生产出物质产品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但实践也有观念的性格,这体现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七。客体在实践中要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必然要求指导这种实践的观念认识中包含有价值观的内容。因此,价值观的作用和其意义,就成为研究生态自然观内容的一个前提和认识论根据。与价值观结合的认识论主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认识客体的固有属性;第二,认识主体的需要、主体的特性(包括实践功能)和客体的为人属性。实践的改造作用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客体,在客体上达到主体的目的;二是指向主体,也就是主体在实践中把自身设定为客体加以改造,使白身不断完善(体现在意识功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意识功能的提高意味着人对主体自身和客休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主体认识的深化就是强体而满足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其量的方面是指,自然界是有限的(相对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在一定意义上,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界越有限,生态自然价值就越大。这就是说,生态自然价值是有一定量的(相对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其变化也可以用量来表述。质和量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生态自然价值的.统一体。“生态自然价值”范畴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自然观图景。自然界不仅做为自在的实体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还必须以可以估算的价值形态置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人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人应象支付自己的劳动那样来合理地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生态自然价值”这一范畴消除了“无限的自然资源”的妄念,在理论上设定了人对自然的利用以及自然界对人的活动的承受能力有一极限,这意味着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实现自然的价值属性,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表现在人所支出的劳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如下方面:价值属性在其实现的过程中,“本身被消耗”,即,相对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投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的质量降低,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持久的影响。“生态自然价值”这一范畴的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飞跃。生态自然观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力求反映和把握人的需要与自然的价值之间、人的需要量与自然界的可供应量之间、人的活动程度与自然界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自然规律的这一重要方面过去没有被我们认识。现在,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严重事实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供应量和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当然,强调自然资源和自然界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并不是否定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和净化功能。从自然生态系统来讲,它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资源量和承受力,也客观地存在着自调和自净系统。只要我们在一定时间内取用的资源量、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超过这一客观限度,自然生态系统就能够自动消除不利于共平衡的影响。从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讲,一方面,人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的能力增大了,索取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对其自然关系的意识更加完善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提高了。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就会不满足于自然生态系统原来那种与人外在的平衡,从而主动地调节生态系统向着更适合人类发展的方向进化,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优化。生态自然观在理论上提出了“生态自然价值”这一范畴,改变了“自在”的白然图景,下一步的问题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量以及对人的活动的承受能力的极限究竟怎样确定。这个问题已超出了生态自然观的研究范围,进入了实践领域。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不仅表现为其现时的生存需求,而且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将来更合理的生存和发展之中,人在生产中不仅超越了他所属的物种尺度,而且也超越了以所有物种的尺度(根据自然物的固有属性)进行生产的阶段,进而在生产中掌握了价值尺度(兼顾人类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人们对客体属性认识的深化体现在,客体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还有为人的属性,即价值属性。需要指出,客体的价值属性不是主观的,它并不因为其主体性而失去客观性。主体性与主观性不能等同。主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主体的属性不仅体现在主观的意识上,而且还体现在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后两种属性的内容本身就是客观的。在这两种属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观意识的内容也是客观的。与主体发生关系而派生出来的客体的价值属性具有客观性,这是认识论中价值观内容在生态自然观研究中的直接体现。.生态自然观作为人们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它在把握自然界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着重反映自然界的价值属性。传统自然观所把握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自在”意义上的属性。现代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为人属性并不是独立于这种“自在”属性之外的另一种属性,而是在此基础上自然物与人发生价值关系所派生出来的价值属性。在具体的实践形式中,自然属性与价值属性并不直接同一。因为主体特性是随实践发展的,它与自然界自然属性的关系也是变化的。因此,如果自然观内容仅仅局限在自然界自然属性上,而不去概括自然界的价值属性,那就远远达不到对自然界属性的全面把握。在传统的自然观中,人们把自然界的为人属性仅仅理解为对人的一种赤裸裸的有用性,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而“自在”地存在着,自然界本身没有价值。这种自然观指导下的生产活动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有目共睹的。生态自然观正是在这方面对传统自然观做了大胆的补充和突破,把对自然界价值属性的认识,明确地规定为“生态自然价值”,还价值于自然界自身。“生态自然价值”范畴是作为生态自然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提出的,它的提出对其它范畴的研究以及生态规律和自然图景的探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生态自然价值”,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二是自然观发展的内在逻辑。十九世纪末,人类历史虽然经历了深刻的工业革命,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没有达到自然界对人类生产的资源供应量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的极限(这一极限无疑是存在的),因此,相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自然界可以看做是无限的,它能充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从而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可以认为是等于零。进入二十世纪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已达到上面所说的极限,相对于现代生产力水平,自然界已不可能被看做是无限的了,从而有限的自然界对人的无限的欲望来说就显得远远不够了,于是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就显化了出来。从自然观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其“自在”属性到认识其“为人”属性的过程,对自然界的为人属性可以用“生态自然价值”范畴来概括。“生态自然价值”作为一个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