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字的联想泰州实验学校 徐晓琴教材分析: 本课是关于美术字设计基础的训练课.它与纯美术字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更重视教材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学科知识机械化、专业化。教学过程要紧扣“联想”,突出趣味性和应用性,从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创作学习的兴趣,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运用联想、类比、夸张、拟物等方法,进行替换笔画,变化外形来装饰文字,使“字义”与“形象”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国文字变化的无限魅力,体验文字的造型美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体验创新的乐趣。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国文字变化的无限魅力。 2、 初步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联想能力。技能目标:运用联想、类比、拟物及夸张等方法,使学生经历替换汉字笔划及变化外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文字的造型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替换汉字的笔画及外形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夸张、拟物等方法变化汉字的外形,装饰出具有丰富个性及想象力的汉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跟小朋友们分享(播放视频)。片中的这些神秘文字你见过吗?它们是(象形字)。这些文字跟生活中的图形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象形字。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现代汉字正是由它逐渐演变而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展开丰富的联想,学习古人的方法,将抽象端庄的现代汉字变得更有趣更别致!(板书课题)二、新课1. 欣赏图片,分析方法(1) 字意字形联想A 替换笔画 以“甜”字为例这是什么字?哪里变化了?为什么要用苹果代替呢?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代替?这些甜蜜的事物可以放到别的位置吗?(替换“舌”下面的“口”) 师小结:所以啊,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变化。用这种局部替代的方法装饰的字还有很多,比如油、菊。由于只改变了个别笔画,因此显得较为简洁、巧妙,一目了然。B 学生尝试练习 刚才老师带大家学习的替换笔画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老师为大家写好一个“学”,请你们大胆想象,将这个字装饰得更形象。(简单点评)C整体装饰 以“秋”字为例 在这两个字中,除了用树叶代替了一些笔画之外,还有什么变化? 生:第一个字背景发生了变化,运用了秋天的色彩;第二个秋笔画变成了树干师小结:红橙黄背景色的使用让这个字更加秋意盎然;其余笔画用树干代替,由一个字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多美!这种从整体出发的装饰方法,因为色彩的加入而显得更为生动别致。这种用联想到的图形或事物装饰替换笔画的方法,叫字意字形联想。(板书)师:春有百花冬有雪,你们瞧,这些装饰过的字是不是也很美?(欣赏更多图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字?(“秋”的收获美;“茶”的清新自然;“云”的故事;“冬”的巧妙)(2) 夸张变形联想出示(折、圆、扭)师:看看这些字和我们刚才见到的字有什么不同?生:颜色单调、没有丰富的色彩师小结:这些字虽然没有这么华丽的外衣,却用它们独特的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出了字的意思。这种根据字意夸张变形笔画的方法,叫夸张变形联想。(板书)你能再想出一个可以用这种方法装饰的字吗?其实啊,一些表示动作或形态的字都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装饰。比如弯、曲、胖、瘦2初步尝试,总结原理师:学完这些方法,老师想考考你们。出示“花” “花”,你认为这个字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怎么变呢?(出示三幅图)小组讨论:哪个字笔画饱满,字意一目了然?其余的字都有什么不太好的地方呢?生:第二个字比较完美;第一个字笔画太细、较单薄;第三个字字意模糊不清。 因此,设计的时候应注意笔画饱满、变化巧妙、让人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大胆的想象,就能设计出别致漂亮的字!3教师示范,了解步骤师:我们了解了方法与原则,就可以开始设计了(播放微视频)。(1) 铅笔写“火”字,大而饱满(请学生用左手示范);(2) 勾线笔画双线,改两“点”为火苗、“撇捺”为木材形状;(3) 涂色,添加简单、相关的背景图案,让字不孤单;(4) 示范在四个角涂胶水,粘贴到彩纸上完成。这样,一幅简单漂亮的画就完成了!三、学生作业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字进行装饰。笔画饱满、变化巧妙、色彩恰当。(剑、唇、笑、桃、煮、弯、胖、林、冰、辣、鱼、竹、云、木、爱、飞、羊、春、秋、汗)四、展评学生自评,集体互评,教师点评。五、拓展师:看看这些漂亮的画!这么美的字,用在哪儿呢?其实,在生活中你只需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它们无处不在。它让食品更诱人,让公益广告更有力量!希望小朋友们细心观察,大胆想象,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