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设计西宁青藏铁路花园学校 叶培梅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2、说说长征故事,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赏析、学习描写方法及以动写静的手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学习各种描写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学难点:学习描写方法及以动写静的手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关键:生动的描写,以动写静的手法。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启发法教学手段:视频、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党已成立90周年了。说起中国共产党,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员不得不提。是他,创造了红军“万里长征”这一具有光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语。他曾在临终前用微弱的声音 发出了铿锵的震撼人心的呼声: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讲话!这话对每个孩子、 每个家庭、每个共产党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创作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金色的鱼钩。他是我们江苏无锡人。他在长征的时候任总政宣传部部长。他就是陆定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一篇长征回忆录老山界。二作者及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一)关于作者。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二) 关于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三、初步认读,整体感知1、大家课前预习过文本,请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复述,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呢?一起讨论一下吧!3、结合课文标题,以“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为思路归纳文章内容。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4、让我们也跟着陆定一前辈去翻越老山界。(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瑶民家瑶家大嫂攀谈,宣传红军政策天黑山脚下红军战士准备爬山夜里半山腰红军战士夜行军半夜山路上红军战士半夜露宿第二天黎明以后雷公岩红军战士翻越雷公岩下午山顶红军战士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5、从图表来看,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明确: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感受。 五小结:文章记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然后我们了解到好像近视了,红军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本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表现了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六板书设计老山界陆定一6山顶所思。时 5. 到达山顶; 4继续登山,间 3. 攀登雷公岩;顺 2山腰露宿;序 1在“之”字拐的路上; 第二课时一、导入1. 情景导入:播放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朗读视频2. 教师导入:有支军队叫红军,有场战役叫长征。长征是一场特殊而伟大的战役,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创举。战线全长两万五千里,途经的地方环境恶劣,过草地,爬雪山,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二姥山,近摄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叫越城岭,就是老山界。 二、复习1.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及看法。(学生朗读搜集的资料、个人看法)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三、交流合作 ,精读品味1、课本第一小节这样说,“30里高”。最后一小节第一句话中这样评价:“难走的山”,红军翻山时经历了哪些困难?明确: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2、红军是以怎样的态度克服这些困难的呢?困难表现具体体现战士的态度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3、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格?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四、精读品鉴,语言赏析1.“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视觉:星星、山峰、山谷。从上到下的顺序。听觉:不可捉摸的声响(1)一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对比。(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2、妙笔生花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动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动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写一段。 五、写法探究、景物描写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请说说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得出答案。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明确:“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比喻。写出了险峻的山势,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表现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六主旨探究:1.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2.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七写作方法:1.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2.生动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 八作业作者说: “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之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小的很”,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九、板书设计 老山界走路难 比喻修辞睡觉难 吃饭难 排比革命的英雄主义思想、乐观主义精神处境难 对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