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倡读、写、听、说能力培养的同时:比较重视以知识为基础,以逻辑思维和再造想象为基本模式的判断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相对较弱,学生的个性特征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不仅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而且还应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强化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道德并举,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中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多的关注社会、作家、作品这三个维度及其关系,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主体这一维度及其关系,忽视了学生在阅读教学申的作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纲的导向性和语文课本的规定性认为,作品完全是作家思想的产物,强调作品分析要做到知人论世,即把阅读教学、作品分析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申去考察,结合社会现实,把探求作家的创作主旨,总结概括作品的申心思想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思想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大量地讲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用来弥补阅读主体(学生)的时代缺陷、历史鸿沟,廓清因时空造成的隔膜与迷茫,以此作为学生理解、分析作品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目标甚至要求学生把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作为阅读作品的终极目的,这确实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文道统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但是,由此相对忽视甚至阻遏了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作品做出新的解读的可能性,忽视甚至阻遏了作为阅读主体必然生成的阅读直感与心灵体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忽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这一客观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真正存在与确立。 按照读者接受理论的观点,作品是一个由作者创造与读者接受共同完成的和谐共振过程。文章只有经过学生主体的阅读,d能便作品从融会贯通的语言符号中挣脱出来,拥有鲜活的生命。读者接受理论在强调学生在阅读、阐释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强调增强阅读感知与体验的同时,也强调无论读者的反映如何独特,如何与众不同,总是由作品的客观存在激发拙来的,作品本身潜藏着、暗含着读者实现种种解释的可能性;学生是自主地用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把这种潜藏着、暗含着的种种解释申的一种体味出来,完成作为阅读者的某一方面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极端:一是作品只有一种解释的绝对主义存二是读者可以做出随意解释的主观主义。课堂教学中,通过每二独特个体的感受交流,融合成既符合阅读者主观感受又符合作儡主旨原貌的群言众议,作品的主题、容量、内涵更加深厚宽广,学生如饮甘泉j美不胜收。 又如,小学语文课才递编的巴金作于I刃牙年的鸽的天堂),是篇清丽舅永、婉约多姿的游记小品。作者以精巧续密的艺术构思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幽美、别具洞天的鸟的天堂的画卷;拓出了一神静溢纯净、清新蓬勃的自然境界。今天的读者,作为十干二罗的阅读主体,无论如何也不会联想到作者的主旨 与旧中国卑污龋龋、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构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而寄托了作者对自由;光明、理想的热烈追求的情思。学生读了文章,自然会对鸟及其生活环境产生种种美好的退想,并且联系现实生活自然而然地想到:那个:鸟的天堂还在吗?那时怎么会没有人去树上捉鸟呢?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小鸟们赖以生存、栖息的环境呢?这些感受,学生会在作者以充满情致之笔描摹的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情境申去寻找K揣摩、生发情思,那巨大的树廓,那繁多的枉枝,那细密的绿叶,无不充盈着大自然的活力,孕育和显示着蓬勃旺盛附生命力量。这种对格树生命力的明写、对马的存在的暗示、学生内心对马的出现的殷殷企盼,在阅读申是和谐一致的。, 待读到第二天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的时候,学生在仿佛亲历了鸟的天堂里的鸟声、鸟形、鸟影和鸟姿之时,头脑申自然创造出了二个空申、水上、林里百鸟或飞或鸣的动人情景,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苗作者同样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试想,这难道全是教出来的吗?垃该说,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学生作为接受主体、阅读主体自己读出来的,经过学生阅读后的文章,其主旨会不断丰富扩大,内涵会越来越深,外延会越来越广。每一位学士都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融进自己的情感对主题加以阐释,使得形象大于主题,思维大于申心。 (二)教学中体现阅读体验的层级递进 传统的阅读分析,总是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对作品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和价值作用,但实际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在实际的学习应用中造成内容与形式的分离;二是对作品的内容,特别是对作品的中心进行分析时,往往由于学生的视角不同,对形式的把握不同,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层次、深度、广度不同而产生无谓的争论;其实,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并非是一个平面结构,而是一个由字音层、意义单位。图示化方面和被再现客体等多层次构成的表里相互吸纳的立体结构和弥散结构。正是由于作品的多层次构成了作品的多种类型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参照现象学派和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言、象、意层次理论,可以对作品从语言感知层、形象情感层、理性意义层和哲学思辨层四个层面进行阅读和分析,G个层面均体现不同的思想意义,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 语言感知层面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基础层面。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文字是教材文本首先显示给读者的供读者阅读的符号系统,其本身也构成了一个意义单元,同时,语言文字又构成了作品的形象。 形象情感层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也是文学作品主要的表现形式。文学是通过形象(意境)的塑造来体现作品的情感价值的。 理性意义层是涵泳在作品中的历史的,人文的话语和形象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历史即社会现实,侧重体现作品的认识价值;人文即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理性升华,枷重体现作品的教育价值。 哲学思辨层是作品的最高层次,是对历史、人文意义的进一步抽象概括,是对社会人生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思考。伟大作家总是把表现哲学意味作为自己最高的艺术追求,而读者对哲学意味的领悟也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审美阶段。 诚然,这里并不是引导或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申对每篇作品都进行多层次分析或分析的层次越高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力、知识、生活经历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强教学的目的性,明确教学目标,自觉地使用分层教学。 例如:教授小学语文中苏拭的(题西林壁认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其教学目标放在语言感知和形象情感层面即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背诵和吟咏申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或想象出或再现出庐山的岭的起伏、峰的高低,明白个浅显的道理 置身现象、事理之中往往分不清缘由对错。至于其申是否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内容,是否蕴含着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则要有待于学生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不断体味。课堂上教师不要牵强附会,生硬说教。 再如:教授高中语文中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应该在理性意义和哲学思辨层面上对小说的主题以及造成女主人公 马蒂尔德悲剧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刻剖析。有定论的小说主题为:马蒂尔德悲剧的根源就是她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在作怪。小说的主题就是揭露和讽刺这种虚荣心,告诉读者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是怎样在无情的事实面前遭到了惩罚。女主人公则是一个追求虚荣心、庸俗不堪;靠投机取巧、钻营巴结等手段去追求奢华生活的人。这一定论长期以来控制着课堂,控制着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在马蒂尔德身上,当然不能说没有虚荣心,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对漂亮的女人来说,爱慕虚荣已成为她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作家也不无椰榆。但要说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似嫌牵强。这是在用阶级分析学说的观点,用东方的意识形态去解读西方D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方法。应该说小说主题从哲学和人文价值层面还有其更深刻的内涵。 首先,从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来看,读者都承认它的遭遇是个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那么,(项链)的主题既然是揭露、撕破了虚荣心这神无价值的东西,应该为之高兴。然而,试琢磨、回味一下,自己读完这篇作品的感受和心情,你高兴得起来吗? 那么,究竟应怎样理解作品申的这个悲剧和作品的主题思想呢?依据作品层次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八项链)写的是美的悲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写美丽的女子在那样一个表面五光十色的虚浮的社会里的悲剧,是美被假作弄而毁灭。小说用形象揭示和否定了作弄、襄滨和毁灭了美的虚假风尚和虚假社会。这便是历史的、人文的哲学审美层面上的思辨。作品就是这样便读者不安、不快、不平和悲绝,就是这样对女主人公不真正当成女人,把美不真正当成美的社会产生怀疑、失望和怨恨。小说本身根深蒂固的悲剧意识,当然不是女主人公的虚荣心所能包容、阐释的。 (三)确认阅读过程申的直感和偏见 在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学生已不再希冀将自己的独特阅读感受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纳入到一个由群体认同的整齐划一的标准之中,相反,学生把阅读、理解看成是人的自身存在的方式。 德国哲学家迹达默尔认为,理解始终是在历史中进行的。正是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阅读者的偏见。即,在历史的过程中,任何理解都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必然打上某些主视烙印。洲现代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去解读、阐释历史的原貌,品尝历史上的原汁原味,只有通过历史的质感和张力让作品显示出当时作者由于时代局限所未曾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因为阅读理解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本体开放过程,理解的内容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阅读理解本身就是新的意义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偏见M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强化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在阅读中不断创新。 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况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读一遍,总觉尚有新意未嚼出,就像牛的反白一样,不断咀嚼,总能品味出更多的艺术营养和心灵感受。虽然每二位读者的体会不过是点滴而已,但就是凭借这点滴心得的积累,以此为起点,逐渐走向博大精深。请看下面两小段文字赏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MM声音来类比香味,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似有若无的,幽淡雅致的,只有侧耳细听,d能捕捉到那从天外飘来的歌声。于是这阵阵似有若无的仙乐,把香气缕缕变得具体化了,这幽雅的歌声又使我们联想到这清香的清宇,就令人会意了。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焚啊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比喻之妙,在于作者没有把话说尽,留给读者赖以想象、体味的广阔的思维空间。 沁心彻骨的审美之后,仔细思索,便有一种直感和偏见生出。联系全文尺荷塘月色)的精美更在于文申有画、画申有诗,诗中还有哲理。这深层的哲理在于朱自清先生感到在1927年的大夜弥天的时日里,自己要象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在那种岁月里,朱自清先生虽缺乏战斗的炽情,却有着清白的灵魂。他要做一个问心无愧、洁身自好、自清自白的学者;因此尺荷塘月色是他人格的自然流露。 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中去体味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大胆进行联想;想象和思辨,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个心申的芭术形象,最终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